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这一现象,提出通过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导演,成为有深厚文学底蕴、有特色的老师,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内容情境中去,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关键词】好朋友 演员 导演 文学底蕴 特色
  “听语文课最没劲儿”这是学生们的反映。之所以有这样的反映,尽管不能单方面去责怪老师,但与老师讲课的“乏味”是密切相连的。那么如何将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让学生听起来“有劲”呢?这就有待于我们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首先是来自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如果教者建立了正确的“教师观”(教师是主导而非主宰)和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主体而非装知识的容器),那么,语文课的趣味也就不愁不浓,学生也就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做到寓教于乐。相反,如果教师态度过于严肃,经常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臭架子,课堂气氛过于紧张,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重的话,想在课堂上讲得有滋有味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老师朋友”,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让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内容情境中去
  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一种面对面的“对谈”,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勾通。再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渴求知识、朝气蓬勃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怀情而教”,在教学过程中把文章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地“表演”出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把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变为自己的喜怒哀乐。
  三、让自己成为一位有深厚文学底蕴的老师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或者只会对课文内容作空洞、乏味的讲解,想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是不可能的。学生喜欢有丰富知识的老师,如果你能恰到好处地从课外书或丰富多彩的“大世界”中去“拾趣”,不断地从课外引进学生喜欢的东西,特别是面对着那些学起来比较枯燥的课文,更是不放松这方面的努力,那么,学生会期待着上语文课。
  如七年级上册《忆读书》这篇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能认识到读书的好处,该读怎样的书籍,也能体会到冰心奶奶浓烈的读书兴趣。但如果老师只局限于课文内容的讲解,是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喜欢上读书,有读课外书的强烈愿望。相反,如果老师能走出课本,适当地对学生讲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茶花女》等中外名著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并恰如其分地留下悬念,那么学生学习课文和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就能很自然地调动起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对中外名著有较深的了解,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挤出时间不断充电,让自己有满满的“一桶水”。
  四、让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演
  每堂语文课,都可以看成是一部短戏,要使戏演得出色,就要看老师能否导演好这出戏。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时而是导演,时而是演员,时而是观众;如果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当观众,那么,老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剧本”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导演好不同的“戏”:
  (一)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如《美猴王》等课文可采取由学生讲述或表演故事情节,教师可充当导演或观众,欣赏学生精彩的表演,并适时纠正学生表演中不到位的地方,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较深刻的印象。
  (二)内容较简单的课文可采取让学生自导自演的方式,在学生中抽选出几位成绩好的同学当评委,其他同学分成两组,围绕课文内容相互提问考验对方(提一个问题得1分;答对得2分;答错得1分),获胜的一方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预习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主地学到知识。当然,采取这种方法时,充当观众的老师最后要做必要的总结,使学生对一些不太明确或稍复杂的问题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三)人物对话较多,感情比较复杂、深刻的课文可采取学生朗诵、表演或师生共读、共演的方式让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较深的体会。如《小巷深处》这一课,我让学生选取自己认为最感人的一些段落认真朗读,每个四人小组选一名选手参加课堂朗诵比赛,并进行评比。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养母和作者之间深厚的母女情的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总之,教师不能一成不变,按部就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
  五、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特色的老师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全情投入上好每一节课,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做到的,是共同之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追求在课堂上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①课前五分钟演讲,说说自己每天最想说的话;
  ②课前两分钟背诵古代诗词或名言警句;
  ③课前五分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
  这些小活动既能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趣味是只嫌少不嫌多的伴侣。如果学生的反映是“上语文课真没意思”,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想想辙,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让我们语文老师不会浪费口水和精力。以上几点是我个人的愚见,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做到,会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的。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培养能够满足北京会展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会展策划人才,在展览策划教学改革过程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本文从项目课程流程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开展项目课程单元设计,才能真正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和课改要求,凸显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做到真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1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是北京版教材初中生物学第四册,第十六章生态与环境,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有两方面:(1)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功能。本节内容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等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中介绍了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三种生物以及这三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组成了吃与被吃的关系,这就形成了
研究背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指个体基因组内特定核苷酸位置上的单个碱基发生突变,这种突变包括单碱基的转换、颠换、插人或缺失等。单核苷酸多念性(SNP)是广泛存在于基因
目的:研究表明骨髓腔内注射(iBMI)可以促进注射到骨髓腔内的骨髓细胞(BMC)的归巢及增殖分化。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iBMI方式能否改善或避免造血干/祖细胞(HS/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