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平泉市农广校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关要求,围绕全市农业农村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衔接工作,打出“五套组合拳”,探索创立了“五结合”农民教育新模式,着力培育高素质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一、“学历 能力”,拓展办学渠道
为进一步提升新时期农民的综合素质,平泉市农广校将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机结合,对已遴选为培育对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学员,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参加中专学习。把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阶段学习的课程,纳入中专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增加省校规定的法律基础与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合作社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多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网络应用、农业资源与环境6门衔接课,形成中专教育课程体系,并延伸与拓展学习内容。同时,实施“五证联动”(中专学历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农民职称证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学习,提高其综合素质,达到中专学历水平。三年来,共培养现代农艺技术和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中专学员1096人,培育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民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1567人,其中有972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有749人通过中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有353人获得农民职称证书。
二、“校内 校外”,搭建教育平台
平泉市农广校作为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通过整合组织、人事、科技及农口等部门教育培训资源,搭建了“1 3 N X”教育培训平台,形成了以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筹协调,以农广校为主体、农業技术推广机构和新型职业农民辐射带动互补共担,以及延伸覆盖各农业产业链的田间学校和教学实训基地为补充的社会资源大联合、大协作的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全市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拥有各类专兼职教师、专家和拔尖人才119人,农民创业指导员85人,村级分校80所,建设高科技集成实训基地4个,优势产业示范基地18个,“七个一”高标准田间课堂5个,大喇叭广播站5个。
三、“规范 管理”,创新培育模式
积极创新“校、村、园、社、企”培育模式。一是创新“635225式”办学形式,采取请培育对象到县集中6天共享专家教授师资培训和互动交流,教师下沉到村35天的分段集中理论、实践培训和跟踪服务,225天的生产自学;二是完善课程体系,成立课题组,分产业、分层次、分类别编制全市农民教育、中专教育培训规范,完善“2 X 1 2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三是开展模块教学,为提高农民培育效果,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形成了“素质培养 专业技能 产业见识 创业发展”模块教学;四是规范管理,构建“一班一案、一班一档”教学管理体系,制定了教师管理办法、学员管理办法、班主任管理办法、教师评价体系等管理制度,成立了班级组织和学习小组,建立“六位一体”长效跟踪服务制度(继续教育平台、专家服务团队、信息化手段支持平台、教学示范基地、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一批扶持政策),构建梯次人才培养框架。使农民中专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全面提升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力。
四、“学习 引导”,夯实学习效果
在教学形式上,根据农民学习特点,坚持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并举、教师授课与学员自学相结合、培育与引导相结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确保达到“先期开好花,后期结好果”的培育效果。除了给学员讲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先进理念、知识和技能外,还带领学员参观了多个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及休闲产业园区,引导他们发展现代农业,走“上中下游一体、产供加销游互促、一二三产融合”的多功能复合型农业产业之路。聘请电商专家讲授“互联网 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农产品流通及物联网应用等,提高其用互联网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通过培育,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两新”并行、“两新”融合、一体化发展,构建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推广示范了节水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业自动化等新技术、新品种30余项,推动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线上 线下”,创新服务形式
在培育职业农民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育培训环节,还要重视长期跟踪服务,在跟踪服务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创新:
一是用好“互联网 ”。通过项目整合,为学员配备了手机终端和每个月8G的流量,建立QQ群、微信群,搭建起专家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及培训平台,随时为学员提供创业、政策、技术信息和各项服务,学员可以随时随地、轻轻松松在网上进行学习,班主任也可以通过QQ群布置作业并及时点评,对教学及跟踪服务指导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是线下开展服务。首先,成立专家技术指导团。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利用农闲季节和农民返乡的高峰季节,结合农时农事和农业生产关键节点,组织由农技专家、指导员、班主任组成的技术指导团深入村、产业园区和实践基地,开展“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包扶指导,解决学员和农户在全产业链上遇到的技术难题、法律援助、政策咨询。其次,成立了“平泉市青年农场主产业技术联盟”,实现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品牌打造、产品营销等方面信息共享,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主导产业在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上实现突破。
三是免费发放适用教材。围绕主导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每年编印技术资料3000多册,订购光盘2100多套,并免费向学员发放,使重点难点关键技术有据可查,从而切实提升学员知识水平。
通过以上举措,使学员具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养和较高生产经营水平、较强产业发展能力,在助推产业脱贫过程中发挥较大示范、带动、辐射、引领作用,收到了很好效果。平泉县中润发展有限公司法人齐艳斌是平泉市农广校2015年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中专学员,是县政府认定的中级新型职业农民,是返乡创业青年的代表。2015年按照全县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平泉市农广校通过“公司 基地 贫困户”的经营机制创新,积极吸纳贫困农民入驻园区发展产业,采取“三零”(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产业扶贫新模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并在全国推广。五家教学班的37名学员,通过学习和引导,成立了五家村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亩,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360个,带动43户贫困农户实现“一户一棚”,实行集约经营、分户生产。按照“五统一分”的模式生产的黄瓜,远销十余个省市,每户一棚平均每年可实现纯收入6万元。
平泉市农广校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衔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距省市校的要求太远,我们会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模式,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平泉市分校)
一、“学历 能力”,拓展办学渠道
为进一步提升新时期农民的综合素质,平泉市农广校将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机结合,对已遴选为培育对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学员,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参加中专学习。把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阶段学习的课程,纳入中专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增加省校规定的法律基础与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合作社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多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网络应用、农业资源与环境6门衔接课,形成中专教育课程体系,并延伸与拓展学习内容。同时,实施“五证联动”(中专学历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农民职称证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学习,提高其综合素质,达到中专学历水平。三年来,共培养现代农艺技术和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中专学员1096人,培育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民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1567人,其中有972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有749人通过中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有353人获得农民职称证书。
二、“校内 校外”,搭建教育平台
平泉市农广校作为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通过整合组织、人事、科技及农口等部门教育培训资源,搭建了“1 3 N X”教育培训平台,形成了以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筹协调,以农广校为主体、农業技术推广机构和新型职业农民辐射带动互补共担,以及延伸覆盖各农业产业链的田间学校和教学实训基地为补充的社会资源大联合、大协作的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全市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拥有各类专兼职教师、专家和拔尖人才119人,农民创业指导员85人,村级分校80所,建设高科技集成实训基地4个,优势产业示范基地18个,“七个一”高标准田间课堂5个,大喇叭广播站5个。
三、“规范 管理”,创新培育模式
积极创新“校、村、园、社、企”培育模式。一是创新“635225式”办学形式,采取请培育对象到县集中6天共享专家教授师资培训和互动交流,教师下沉到村35天的分段集中理论、实践培训和跟踪服务,225天的生产自学;二是完善课程体系,成立课题组,分产业、分层次、分类别编制全市农民教育、中专教育培训规范,完善“2 X 1 2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三是开展模块教学,为提高农民培育效果,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形成了“素质培养 专业技能 产业见识 创业发展”模块教学;四是规范管理,构建“一班一案、一班一档”教学管理体系,制定了教师管理办法、学员管理办法、班主任管理办法、教师评价体系等管理制度,成立了班级组织和学习小组,建立“六位一体”长效跟踪服务制度(继续教育平台、专家服务团队、信息化手段支持平台、教学示范基地、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一批扶持政策),构建梯次人才培养框架。使农民中专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全面提升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力。
四、“学习 引导”,夯实学习效果
在教学形式上,根据农民学习特点,坚持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并举、教师授课与学员自学相结合、培育与引导相结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确保达到“先期开好花,后期结好果”的培育效果。除了给学员讲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先进理念、知识和技能外,还带领学员参观了多个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及休闲产业园区,引导他们发展现代农业,走“上中下游一体、产供加销游互促、一二三产融合”的多功能复合型农业产业之路。聘请电商专家讲授“互联网 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农产品流通及物联网应用等,提高其用互联网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通过培育,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两新”并行、“两新”融合、一体化发展,构建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推广示范了节水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业自动化等新技术、新品种30余项,推动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线上 线下”,创新服务形式
在培育职业农民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育培训环节,还要重视长期跟踪服务,在跟踪服务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创新:
一是用好“互联网 ”。通过项目整合,为学员配备了手机终端和每个月8G的流量,建立QQ群、微信群,搭建起专家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及培训平台,随时为学员提供创业、政策、技术信息和各项服务,学员可以随时随地、轻轻松松在网上进行学习,班主任也可以通过QQ群布置作业并及时点评,对教学及跟踪服务指导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是线下开展服务。首先,成立专家技术指导团。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利用农闲季节和农民返乡的高峰季节,结合农时农事和农业生产关键节点,组织由农技专家、指导员、班主任组成的技术指导团深入村、产业园区和实践基地,开展“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包扶指导,解决学员和农户在全产业链上遇到的技术难题、法律援助、政策咨询。其次,成立了“平泉市青年农场主产业技术联盟”,实现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品牌打造、产品营销等方面信息共享,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主导产业在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上实现突破。
三是免费发放适用教材。围绕主导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每年编印技术资料3000多册,订购光盘2100多套,并免费向学员发放,使重点难点关键技术有据可查,从而切实提升学员知识水平。
通过以上举措,使学员具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养和较高生产经营水平、较强产业发展能力,在助推产业脱贫过程中发挥较大示范、带动、辐射、引领作用,收到了很好效果。平泉县中润发展有限公司法人齐艳斌是平泉市农广校2015年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中专学员,是县政府认定的中级新型职业农民,是返乡创业青年的代表。2015年按照全县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平泉市农广校通过“公司 基地 贫困户”的经营机制创新,积极吸纳贫困农民入驻园区发展产业,采取“三零”(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产业扶贫新模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并在全国推广。五家教学班的37名学员,通过学习和引导,成立了五家村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亩,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360个,带动43户贫困农户实现“一户一棚”,实行集约经营、分户生产。按照“五统一分”的模式生产的黄瓜,远销十余个省市,每户一棚平均每年可实现纯收入6万元。
平泉市农广校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衔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距省市校的要求太远,我们会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模式,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平泉市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