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青的还原性民俗叙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下人"的身份认同和女性自身经验,使苏青文学视景中的民俗叙事有着标识性内容和特征:苏青以近似客观的文字,还原了浙东乡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习俗和成婚生育所经历的琐细过场:对乡土社会民俗世情呈示了温和、迁就的退守姿态.乡土民俗的还原性观照赋予了苏青文字独有的艺术质素,流露出创作主体民族文化的"寻根"意识和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意识.
其他文献
自从历史小说问世;就产生了关于历史小说创作虚实问题的争论,并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流派,一是“羽翼信史”派,一是“虚实相生”派。“虚实相生”的观点最终被普遍承认,从纪实到虚
<雨王汉德森>与贝娄其他的城市小说不同,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狂想,呈现了一个虚构的原始非洲大陆.贝娄试图用寓言的手法来表达他对人性的乐观态度:在荒诞的现代社
摘 要: “两型社会”建设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调整优化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紧密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不断促进自身的科学发展,为“两型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两型社会” 高职院校 路径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