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学生;教育;教重于学;提问;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2-0071-01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原是什么?”这问题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困扰着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致于我们在各种纷繁的解读、理念、思想冲击下,迷糊一片,找不到前行的方向。有一天听到特级教师李建成说过这样一句话:成绩是一时的,成功是一事的,成长是一辈子的,教育的本原就是追寻个体生命幸福、快乐的成长。然而,在崇尚多元化的今天,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犹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就以语文教育为例:“诗意语文”、“情景语文”、“情智语文”、“激情语文”、“简单语文”、“简约语文”,“本色语文”、“绿色语文”、“文化语文”应运而生,各自展示着迷人的风采。就在教育一片欣欣向荣之际,种种乱象扰乱了生命成长的秩序,让我们对生命成长的关注有所忽略。
一、教书主导育人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讲解、分析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这里“教书”与“育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互为促进的:一方面,“教书”是“育人”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育人”是“教书”的目标与境界。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了教书与育人两者问的关系。首先,把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教书”代替“育人”,只要是传授了知识,就完成了育人的任务;其次,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认为教师的任务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至于“育人”则是学校的事、是德育部门的事、是班主任的工作,与教师无关;再加上社会上功利性的传导,将社会就业的压力直接传导给在校的学生,并使应试之风大行其道,于是“教书”便成了学校教育的主导,而“育人”则成了学校教育的累赘,大有“除之而后快”之感。要知道“育人”就是关注生命的成长,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育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一生有用的东西,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学生生命个体就会失去幸福的源泉,
二、教重于学
“教”与“学”是教育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教”离不开“学”,离开了“学”,它就没有实施的对象:“学”也离不开“教”,离开了“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与学两者关系中,学居于主体地位,教是为了学生学,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所以教师只有把“教”与“学”有效结合,才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思想传递到学生身上,使之成长。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里曾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说明教是为了学。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在教与学中,学是多么重要。然而,目前在课堂上,一些教师竭尽全能,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来提高教学效率,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结果把孩子学习的乐趣教没了,把孩子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教没了。所以,我们再不能做“教学”这篇文章了,应该是“学教”了。这“学教”,不是先学而后教,而是有学才能教。没有学的教,只能是劳而无功的。
三、提问和阅读并重
提问,即提出问题,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知识点而设置一些疑问,并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真正掌握知识。阅读是学生“借助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效地阅读,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幸福成长。提问与阅读又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提问是手段,阅读是目的。提问可以使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当然提问也会使学生处在一个被动思考的地位。长期处于被动思考的状态下,学生会渐渐失去自我,失去自我探索精神与欲望。而阅读是主观行为,是主动的,是学生主动吸收、融合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提问是基于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是为阅读有效性而服务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提问”贯穿于整个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似乎没有提问就不是课堂之感,最后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提问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也有利于学生幸福地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2-0071-01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原是什么?”这问题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困扰着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致于我们在各种纷繁的解读、理念、思想冲击下,迷糊一片,找不到前行的方向。有一天听到特级教师李建成说过这样一句话:成绩是一时的,成功是一事的,成长是一辈子的,教育的本原就是追寻个体生命幸福、快乐的成长。然而,在崇尚多元化的今天,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犹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就以语文教育为例:“诗意语文”、“情景语文”、“情智语文”、“激情语文”、“简单语文”、“简约语文”,“本色语文”、“绿色语文”、“文化语文”应运而生,各自展示着迷人的风采。就在教育一片欣欣向荣之际,种种乱象扰乱了生命成长的秩序,让我们对生命成长的关注有所忽略。
一、教书主导育人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讲解、分析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这里“教书”与“育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互为促进的:一方面,“教书”是“育人”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育人”是“教书”的目标与境界。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了教书与育人两者问的关系。首先,把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教书”代替“育人”,只要是传授了知识,就完成了育人的任务;其次,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认为教师的任务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至于“育人”则是学校的事、是德育部门的事、是班主任的工作,与教师无关;再加上社会上功利性的传导,将社会就业的压力直接传导给在校的学生,并使应试之风大行其道,于是“教书”便成了学校教育的主导,而“育人”则成了学校教育的累赘,大有“除之而后快”之感。要知道“育人”就是关注生命的成长,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育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一生有用的东西,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学生生命个体就会失去幸福的源泉,
二、教重于学
“教”与“学”是教育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教”离不开“学”,离开了“学”,它就没有实施的对象:“学”也离不开“教”,离开了“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与学两者关系中,学居于主体地位,教是为了学生学,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所以教师只有把“教”与“学”有效结合,才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思想传递到学生身上,使之成长。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里曾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说明教是为了学。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在教与学中,学是多么重要。然而,目前在课堂上,一些教师竭尽全能,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来提高教学效率,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结果把孩子学习的乐趣教没了,把孩子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教没了。所以,我们再不能做“教学”这篇文章了,应该是“学教”了。这“学教”,不是先学而后教,而是有学才能教。没有学的教,只能是劳而无功的。
三、提问和阅读并重
提问,即提出问题,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知识点而设置一些疑问,并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真正掌握知识。阅读是学生“借助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效地阅读,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幸福成长。提问与阅读又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提问是手段,阅读是目的。提问可以使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当然提问也会使学生处在一个被动思考的地位。长期处于被动思考的状态下,学生会渐渐失去自我,失去自我探索精神与欲望。而阅读是主观行为,是主动的,是学生主动吸收、融合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提问是基于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是为阅读有效性而服务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提问”贯穿于整个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似乎没有提问就不是课堂之感,最后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提问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也有利于学生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