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几岁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我曾经无数次对自己说,如果四十多岁我还口吃,我就去死。
今年,我四十五岁了,在去年年初,我将口吃忘掉了,我不是靠顽强斗争克服了它,而是实打实地忘掉了它。就是说它已经不在我的头脑中,渐远于我的思考范围,大大落后于前行的我。由此我看,任何缺陷不是被戒掉的,而是被我们遗弃掉、超越过的,缺点也不是被克服掉的,而是被我们用优点挤掉的。
事实上,对于口吃我早已不再有烦感,更别说是恨。前些年,我就想动笔写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口吃和我》,以记述我们之间的种种故事,“咏叹”我们之间难以割舍的感情。这不是虚妄之言,多年来,我无数次说过:如果没有口吃,就没有现在的刘兆军!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十多年(七八岁才口吃)可以说是口吃陪伴着我,成为我的名片;我不知道不口吃会怎样,反正我活在有口吃的生活里,沮丧、难过、灰心甚至绝望过,而又感奋、骄傲、感恩,进而认为我因口吃而幸运。在与其磕磕绊绊、撕撕扯扯中心智得以改变、内心变得强大、自我认知清晰。我无比幸运!
为了克服口吃,每天早晨我坚持高声朗读一篇文章,厚厚的中外散文读了数本,两年的枣庄师专学习生活,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拿着一本厚厚的散文书,跑出校外,在河边、在小树林中高声朗读。优美的文字、通达的文理、精到的分析、深刻的思辨、丰沃的理趣、激昂的文风,在声声的朗读中让我齿颊生香,浴美而醉,咀嚼生智,浩气盈胸。长期的朗读使我嗓音圆润、吐字有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对文字的感悟力在持续提升;最重要的是慢慢地读书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思考已经成为我的时时行动。很多年前,我看到有段文字说:很多人写东西是“挤”,而有的人写东西却是“涌”。我自然把“涌”作为我的目标和努力方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坚持,我感到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早晨的朗读功居其一。
我的锻炼方式一直是跳绳,每天两千个绳,在每个以整百的数数前,我都低声说固定的几句励志的话,最后是“矫正口吃,我有信心”。鼓励的话语潜浸于心,我在轻盈地跳。大概初中时候,有一道数学应用题,说一口井十二米深,井底一只青蛙一次跳三米,问几次能跳出来?我的答案是这只青蛙永远跳不上来,直至它有能力一次跳十二米。有段时间,我就自比为一只跳蛙,不管跳出跳不出井台,离不离开井底,看到看不到地上的风景。我都要跳,在不停、不断的腾跳中,身体变得轻盈、脚腱变得有力、心脏变得强大、眼前变得明亮,跳本身就成为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生存方式。
在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曾参加过口吃矫正班,在那一个月里,我们同学在刘琦先生的指导下,打着节拍说普通话,不断好转。后来,我说了一年普通话,在放弃普通话后就现原形了。但是,这次培训对我影响很大,一是给了我明确信号,口吃是能戒掉的;二是在前去矫正之前,我想我人生最大的障碍和难题就是口吃了,如果戒掉口吃我就没有任何烦恼了。但事实上,当我流利地说着普通话时,我的烦恼仍然不少。人生去掉这一问题,紧接着就会出现另一个困扰,既然困扰人的问题永远存在,人生总有不如意,怎么急躁和烦恼都没什么用,心反而放下了,也就没什么烦恼、烦心的事了。
好多年前,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美国科学家写的有关口吃产生原因的文章。他以跳水运动为例,跳水运动员从弹起到入水只有几秒,所有的动作不是在头脑的指挥下完成的,而是由于运动员长期训练,是在近乎本能、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文中说如果洛加尼斯(美国著名跳水运动员)想着如何去做动作,上千块儿肌肉、骨骼根本无法及时接到大脑指令,人就会直接拍到水面上了。口吃的出现也是这样,说话时要动用的骨肉、神经不比跳水少,正常情况各个神经、肌肉自然运动,就顺利地讲出话来,而口吃患者则是人为地破坏这一自然流程,由此出现发音紊乱。我明白了,我们是故意在说话前先把自己有关神经、肌肉弄得紧张了才说。虽知其理,但是我们仍然做不到自然说话,因为每次说话前,大脑早已习惯地提醒你说话口吃别人会嘲笑的。我想明白了,使我口吃的是真心想让我好的父亲、母亲。无数次的当面呵斥、下小雨时堵在门后用扫帚打、逼着说“以后不结巴”了(这是哪个星球的偏方?),强化我的记忆,固化我的认知、加剧我对说话的恐惧。我的女儿在七八岁时,也出现过语言和思维不同步的情况,疼她的爷爷奶奶急了,而我却要崩溃了!我哀求我的父母“刘桐的事你们千万别问,由我来问,不然我给你们跪下了!”
戒掉口吃很难吗?很难。我们相处三十多年,可以说是人生的三分之一。但是任何事在变容易前都是难的。好在我在坚持,我在告诫自己“我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在改变,我在先努力与其作对,后自然与其和解,直至光想着它的好处对我的帮助,最后它终于与我友好相处,而不再难为我。客观上讲,患上口吃是件十分不幸的事,是一个苦难,但是在与这一苦难的长久相处中,我相信吃苦能换来甘甜,甚至吃苦本身让人就增加自信,自认为自己比别人多付出了、多忍受了,在心理就有了自信、就更为强大。于是就有主动去挑战和吃苦的念头。我坚持多年冲凉水澡,多是在冲热水澡时间隔地冲冲凉。当身体上方的喷头喷出的水慢慢变凉、或者一下子钻进冷凉的水柱,凉水冲激着身上的每一寸肌肤,此时,才真正感到自己身体的存在、自己的存在,不由得喊出“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吗?”不是怨叹,而是感叹,激昂的感叹!回想这四十多年的人生,我深切地感到,那些顺境和成功可能当时的确给了自己满足、自豪,更多地表现在增添了物质的幸福,但是印象已近趋无;倒是每次的挫折、失败及之后的反思、感奋、提升,让自己印象深刻。
说起苦难是金,苦难是师。不禁想起《孟子》的那段著名的励志文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知道,很多人在遭受挫折时都自然地想起或背诵这一段(我本人也是这样),把苦难作为上天对自己的考验,而往往只背诵或想到“行拂乱其所为”,后面的“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去想了,更遑论做到。或者也可能动下心,发一下狠,努力一段时间,但很快就又放弃努力。实际上,后面这两句才是最为重要的,受苦遭难就只是受苦遭难,而大任则是降给不断“曾益其所不能”人的。不动心忍性、没有持续努力,那只是用“天将降大任”来安慰内心、逃避现实甚至是麻痹自己,事实上也在使自己不断碰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境况,久而久之就会麻木不觉。而一些人,一直不斷成长,我认为原因就在于他们一直保持着“动心忍性”的心态,保有“增益己所不能”的习惯。他们超前谋划人生,顺应时势、主动改变,人生没有大弯;他们走正道、早预防,早看到“红灯”、各种限制而不需要急刹车;他们自我激励、平时努力、积累实力,目标在前而不需要狠踩油门、猛加速。
我没有想到口吃伴我三十多年,也真的没有想到在四十四岁时能把口吃完全戒掉。我想大概是一件事坚持得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变成习惯,原来本需要费力去驱动的事情便成了自然而平常的事了。李嘉诚在老年公寓做公益时,遇到他年轻时的伙伴,伙伴说:“阿诚,我们是改变了目标,而你是改变了方法。”坚持、忍耐、不轻易放弃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不二法门。
人是一个统一体,与口吃的较量影响着我的性格,我自认为性格有点儿倔,不那么灵通、活泛,是一个慢热的人。台湾传媒大王何飞鹏先生著有一书就叫《自慢》,他自己是守住本分、自在慢行,而不是御风飞行。我深信其然而要求自己依此而行。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吧。打个不大恰当的比喻:人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现实确实如此,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不哭,因为他自认为是个男子汉,不会流下婴儿般的眼泪,不要装可怜而来的所得。相反,哭一次获益,哭久了再也挺不起腰身来,境界就高不起来。而进入不惑之年,我觉得我这个慢热之人,整个人生已经慢热起来了。我不是说以哪一个外在的东西为具体标志,而是对人生、对成功的看法和态度,知道怎样去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时间的长河之中,过去一秒是一秒,一分是一分,关键是我们如何度过这一分一秒,让人生之河一分一秒地流吧,我只管前行就是。宋代丞相寇准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说“只要前行,就有前程”,前程就在前方。我们往前走、坚持走,就能走到前程所在的地方,走多远,前程就会有多远、多大。
今年,我四十五岁了,在去年年初,我将口吃忘掉了,我不是靠顽强斗争克服了它,而是实打实地忘掉了它。就是说它已经不在我的头脑中,渐远于我的思考范围,大大落后于前行的我。由此我看,任何缺陷不是被戒掉的,而是被我们遗弃掉、超越过的,缺点也不是被克服掉的,而是被我们用优点挤掉的。
事实上,对于口吃我早已不再有烦感,更别说是恨。前些年,我就想动笔写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口吃和我》,以记述我们之间的种种故事,“咏叹”我们之间难以割舍的感情。这不是虚妄之言,多年来,我无数次说过:如果没有口吃,就没有现在的刘兆军!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十多年(七八岁才口吃)可以说是口吃陪伴着我,成为我的名片;我不知道不口吃会怎样,反正我活在有口吃的生活里,沮丧、难过、灰心甚至绝望过,而又感奋、骄傲、感恩,进而认为我因口吃而幸运。在与其磕磕绊绊、撕撕扯扯中心智得以改变、内心变得强大、自我认知清晰。我无比幸运!
为了克服口吃,每天早晨我坚持高声朗读一篇文章,厚厚的中外散文读了数本,两年的枣庄师专学习生活,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拿着一本厚厚的散文书,跑出校外,在河边、在小树林中高声朗读。优美的文字、通达的文理、精到的分析、深刻的思辨、丰沃的理趣、激昂的文风,在声声的朗读中让我齿颊生香,浴美而醉,咀嚼生智,浩气盈胸。长期的朗读使我嗓音圆润、吐字有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对文字的感悟力在持续提升;最重要的是慢慢地读书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思考已经成为我的时时行动。很多年前,我看到有段文字说:很多人写东西是“挤”,而有的人写东西却是“涌”。我自然把“涌”作为我的目标和努力方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坚持,我感到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早晨的朗读功居其一。
我的锻炼方式一直是跳绳,每天两千个绳,在每个以整百的数数前,我都低声说固定的几句励志的话,最后是“矫正口吃,我有信心”。鼓励的话语潜浸于心,我在轻盈地跳。大概初中时候,有一道数学应用题,说一口井十二米深,井底一只青蛙一次跳三米,问几次能跳出来?我的答案是这只青蛙永远跳不上来,直至它有能力一次跳十二米。有段时间,我就自比为一只跳蛙,不管跳出跳不出井台,离不离开井底,看到看不到地上的风景。我都要跳,在不停、不断的腾跳中,身体变得轻盈、脚腱变得有力、心脏变得强大、眼前变得明亮,跳本身就成为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生存方式。
在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曾参加过口吃矫正班,在那一个月里,我们同学在刘琦先生的指导下,打着节拍说普通话,不断好转。后来,我说了一年普通话,在放弃普通话后就现原形了。但是,这次培训对我影响很大,一是给了我明确信号,口吃是能戒掉的;二是在前去矫正之前,我想我人生最大的障碍和难题就是口吃了,如果戒掉口吃我就没有任何烦恼了。但事实上,当我流利地说着普通话时,我的烦恼仍然不少。人生去掉这一问题,紧接着就会出现另一个困扰,既然困扰人的问题永远存在,人生总有不如意,怎么急躁和烦恼都没什么用,心反而放下了,也就没什么烦恼、烦心的事了。
好多年前,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美国科学家写的有关口吃产生原因的文章。他以跳水运动为例,跳水运动员从弹起到入水只有几秒,所有的动作不是在头脑的指挥下完成的,而是由于运动员长期训练,是在近乎本能、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文中说如果洛加尼斯(美国著名跳水运动员)想着如何去做动作,上千块儿肌肉、骨骼根本无法及时接到大脑指令,人就会直接拍到水面上了。口吃的出现也是这样,说话时要动用的骨肉、神经不比跳水少,正常情况各个神经、肌肉自然运动,就顺利地讲出话来,而口吃患者则是人为地破坏这一自然流程,由此出现发音紊乱。我明白了,我们是故意在说话前先把自己有关神经、肌肉弄得紧张了才说。虽知其理,但是我们仍然做不到自然说话,因为每次说话前,大脑早已习惯地提醒你说话口吃别人会嘲笑的。我想明白了,使我口吃的是真心想让我好的父亲、母亲。无数次的当面呵斥、下小雨时堵在门后用扫帚打、逼着说“以后不结巴”了(这是哪个星球的偏方?),强化我的记忆,固化我的认知、加剧我对说话的恐惧。我的女儿在七八岁时,也出现过语言和思维不同步的情况,疼她的爷爷奶奶急了,而我却要崩溃了!我哀求我的父母“刘桐的事你们千万别问,由我来问,不然我给你们跪下了!”
戒掉口吃很难吗?很难。我们相处三十多年,可以说是人生的三分之一。但是任何事在变容易前都是难的。好在我在坚持,我在告诫自己“我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在改变,我在先努力与其作对,后自然与其和解,直至光想着它的好处对我的帮助,最后它终于与我友好相处,而不再难为我。客观上讲,患上口吃是件十分不幸的事,是一个苦难,但是在与这一苦难的长久相处中,我相信吃苦能换来甘甜,甚至吃苦本身让人就增加自信,自认为自己比别人多付出了、多忍受了,在心理就有了自信、就更为强大。于是就有主动去挑战和吃苦的念头。我坚持多年冲凉水澡,多是在冲热水澡时间隔地冲冲凉。当身体上方的喷头喷出的水慢慢变凉、或者一下子钻进冷凉的水柱,凉水冲激着身上的每一寸肌肤,此时,才真正感到自己身体的存在、自己的存在,不由得喊出“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吗?”不是怨叹,而是感叹,激昂的感叹!回想这四十多年的人生,我深切地感到,那些顺境和成功可能当时的确给了自己满足、自豪,更多地表现在增添了物质的幸福,但是印象已近趋无;倒是每次的挫折、失败及之后的反思、感奋、提升,让自己印象深刻。
说起苦难是金,苦难是师。不禁想起《孟子》的那段著名的励志文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知道,很多人在遭受挫折时都自然地想起或背诵这一段(我本人也是这样),把苦难作为上天对自己的考验,而往往只背诵或想到“行拂乱其所为”,后面的“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去想了,更遑论做到。或者也可能动下心,发一下狠,努力一段时间,但很快就又放弃努力。实际上,后面这两句才是最为重要的,受苦遭难就只是受苦遭难,而大任则是降给不断“曾益其所不能”人的。不动心忍性、没有持续努力,那只是用“天将降大任”来安慰内心、逃避现实甚至是麻痹自己,事实上也在使自己不断碰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境况,久而久之就会麻木不觉。而一些人,一直不斷成长,我认为原因就在于他们一直保持着“动心忍性”的心态,保有“增益己所不能”的习惯。他们超前谋划人生,顺应时势、主动改变,人生没有大弯;他们走正道、早预防,早看到“红灯”、各种限制而不需要急刹车;他们自我激励、平时努力、积累实力,目标在前而不需要狠踩油门、猛加速。
我没有想到口吃伴我三十多年,也真的没有想到在四十四岁时能把口吃完全戒掉。我想大概是一件事坚持得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变成习惯,原来本需要费力去驱动的事情便成了自然而平常的事了。李嘉诚在老年公寓做公益时,遇到他年轻时的伙伴,伙伴说:“阿诚,我们是改变了目标,而你是改变了方法。”坚持、忍耐、不轻易放弃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不二法门。
人是一个统一体,与口吃的较量影响着我的性格,我自认为性格有点儿倔,不那么灵通、活泛,是一个慢热的人。台湾传媒大王何飞鹏先生著有一书就叫《自慢》,他自己是守住本分、自在慢行,而不是御风飞行。我深信其然而要求自己依此而行。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吧。打个不大恰当的比喻:人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现实确实如此,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不哭,因为他自认为是个男子汉,不会流下婴儿般的眼泪,不要装可怜而来的所得。相反,哭一次获益,哭久了再也挺不起腰身来,境界就高不起来。而进入不惑之年,我觉得我这个慢热之人,整个人生已经慢热起来了。我不是说以哪一个外在的东西为具体标志,而是对人生、对成功的看法和态度,知道怎样去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时间的长河之中,过去一秒是一秒,一分是一分,关键是我们如何度过这一分一秒,让人生之河一分一秒地流吧,我只管前行就是。宋代丞相寇准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说“只要前行,就有前程”,前程就在前方。我们往前走、坚持走,就能走到前程所在的地方,走多远,前程就会有多远、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