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访贺成才老师的时候,作为北京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他正忙于年底的各种会议和活动。电话那端,是我熟悉的乡音,倍感亲切。也许是因为老乡的缘故,贺老师在百忙之中挤出了几个小时,在刚刚录制好央视的贺岁节目后,紧接着开始了我们的畅谈。
师三人画百家画
1960年,贺成才出生于营口望儿山的脚下。这座海滨小城依山傍水的环境,造就了他沉稳且灵动的气质。小学那会儿,正值文革后期。上学一个月,劳动28天,大家都没什么正事儿做。这时,由于哥哥工作的缘故,小成才开始接触绘画,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门艺术。
“哥哥是乡电影队的,那时候电影的宣传画是用水粉画出来的。我挺喜欢,一有机会就捧着来临摹,也没有什么正规系统的学习方法。后来,村里来了个女知青,擅长画花鸟。从她那儿我借到了第一本绘画书——《芥子园画谱》。我用了几个晚上,临摹了整本。快上中学的时候,又来了一个知青,画儿画得好,还会吹口琴,我就跟在他身后学。所以说,走上艺术这条路,还是得益于大哥的启蒙和两位知青的辅导,他们是我最初的三位老师。”
由于热爱,贺成才的画进步得很快,他还因此一度成为乡里的红人——左邻右舍、乡里乡亲都争着请他去家里画画,十里八村的人也都认识他。梅兰竹菊、仙鹤松柏,贴在墙上,摆进橱柜里,为房间增色不少。
讲起少年时代的生活,贺老师绘声绘色,还唱起了耳熟能详的样板戏和京韵大鼓。那时生活虽然苦,但他却津津有味地回忆着当时独有的乐趣。19岁那年,赶上征兵,部队的同志一进贺家,便被满屋子的画吸引了,说道:“这个孩子我们要了。”
从军旅妙手丹青
在部队期间,贺成才做过文化干事、摄影,带过演出队、当过政治处书记,还几次下基层锻炼。那个年代,部队里的创作条件也很艰苦,比如在军艺的毕业作品,贺老师就是在圆桌上铺个板子画出来的,然而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绘画的热爱和追求。军旅生活不但令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源泉、练就了精湛的绘画技法,还促使他树立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了一生受益的习惯。
“在新兵连的时候,大家都争着干活,甚至晚上睡觉前要把扫帚藏好。那时候比的是谁更勤劳、更能干。军人讲奉献,讲责任,这一点在哪个部队都一样。所以,当兵的不分老少,不论兵种,见了面都能聊得热火朝天,那是因为有军情、战友情。”
不少人印象中,军旅画家就是画“政治画”的,对此,贺老师坦承:“没有思想性的作品,不可能有生命力。艺术可以有个性,但离开大众审美也是不成的。美是有共性的,但又没有约定俗成的公式。所以要到生活中去,才能有所感、有所悟。我们就是要传播真、善、美和诗意的生活。”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的评价应该最有说服力:“成才善于在画中创造诗的意境,即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都是诗化的。作画以心运笔,墨随己意,赋其形求其神,自然而无匠气,加之其运线飘逸劲挺,勾勒与没骨手法灵活运用,画幅完成,则意境顿出,让观赏者体味把玩不已,其意境妙不可言。”
入美协德艺双馨
1996年,时任北京美协秘书长的付家宝专程打来电话,告知贺成才他的作品《春意》入选了“迎春画展”,并被收藏。正值美协急需年轻的艺术人才,因此随后不久,贺老师便转业到北京美协工作。
此时的贺老师已经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又一境界。“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艺术家没有社会责任感,是成不了‘家’的;另一方面,搞创作也决不能做艺术的奴仆,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
交谈中,贺老师信手拈起一支笔,简单勾勒,远山近水便跃然纸上。“我是个阳光型的人,偏爱山水画多一些。因为画山水可以不受人物造型的局限,更好的直抒胸臆。画画儿学起来简单。比如画一只鸟,几分钟就学得会。但重点不在画作本身,而在格调高不高,在一个‘意境’。画实容易画虚难,怎样做到不虚骄夸饰,要从综合修养而来,得靠自己不断修炼。”
意在笔先,所谓“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要的是博大的胸襟。看贺老师的作品,质朴、典雅,师古不泥古,学今不囿今。寥寥几笔,看似无意却有情。他在少年时代不计回报替乡亲画画,参军后一门心思为部队创作,在北京美协工作的十年中,又屡次将优秀作品捐献给社会福利事业……“人品既已高,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生动不得不至。”这句话用来评价贺老师,再恰当不过了吧。
采众长书画同源
三十年前,穿着盖到屁股的军装,带着家乡泥土的气息,一脸稚气的贺成才在飘雪的冬,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三十年后的今天,作为北京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他,又从首都奔赴各地,采风、写生、组织活动。在艺术之路上,虽然时间地点已变,但追求依然。“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这种创新是不断扬弃和超越的过程。”贺老师说,“在军艺时,刘大为是我的老师,在美协工作期间,由于工作关系又有机会接触到王明明等许多大家,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采访途中,正巧一位友人来访,想请贺老师写副春联。贺老师挥毫而就——春光春色源春意,虎将虎年扬虎威。气势雄浑,飘逸洒脱,让我们看到了他除绘画外的另一份天赋。“我理解书法不是‘毛笔字’,它是以文学为功底,综合美术、音乐、舞蹈、摄影构图在内的综合艺术。是抽象的、线的造型艺术。深浅、浓淡、黑白,都大有讲究。练字首先要喜欢,从临帖开始,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然后就是读帖,反复揣摩字的章法、流线和结构。书画同源,书法是中国的文化符号,画画儿也是一样,要‘以书入笔’。比如说画写意花鸟,没有书法的基础就很容易放不开。”
“美术其实辐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服饰、园林、家装等等都离不开它。色彩的搭配、布局的安排都要有协调性。生活本来就是美的源泉。”贺老师说。
简约的线条、洒脱的笔墨,构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优雅的格调、诗化的意境,彰显出不凡的气度内涵。起笔落墨、一招一式,都凝聚着他对生活、对生命的歌颂与思考。
人生就是一场情与景的抒怀——总将诗情入画意,且借画意写诗情。
师三人画百家画
1960年,贺成才出生于营口望儿山的脚下。这座海滨小城依山傍水的环境,造就了他沉稳且灵动的气质。小学那会儿,正值文革后期。上学一个月,劳动28天,大家都没什么正事儿做。这时,由于哥哥工作的缘故,小成才开始接触绘画,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门艺术。
“哥哥是乡电影队的,那时候电影的宣传画是用水粉画出来的。我挺喜欢,一有机会就捧着来临摹,也没有什么正规系统的学习方法。后来,村里来了个女知青,擅长画花鸟。从她那儿我借到了第一本绘画书——《芥子园画谱》。我用了几个晚上,临摹了整本。快上中学的时候,又来了一个知青,画儿画得好,还会吹口琴,我就跟在他身后学。所以说,走上艺术这条路,还是得益于大哥的启蒙和两位知青的辅导,他们是我最初的三位老师。”
由于热爱,贺成才的画进步得很快,他还因此一度成为乡里的红人——左邻右舍、乡里乡亲都争着请他去家里画画,十里八村的人也都认识他。梅兰竹菊、仙鹤松柏,贴在墙上,摆进橱柜里,为房间增色不少。
讲起少年时代的生活,贺老师绘声绘色,还唱起了耳熟能详的样板戏和京韵大鼓。那时生活虽然苦,但他却津津有味地回忆着当时独有的乐趣。19岁那年,赶上征兵,部队的同志一进贺家,便被满屋子的画吸引了,说道:“这个孩子我们要了。”
从军旅妙手丹青
在部队期间,贺成才做过文化干事、摄影,带过演出队、当过政治处书记,还几次下基层锻炼。那个年代,部队里的创作条件也很艰苦,比如在军艺的毕业作品,贺老师就是在圆桌上铺个板子画出来的,然而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绘画的热爱和追求。军旅生活不但令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源泉、练就了精湛的绘画技法,还促使他树立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了一生受益的习惯。
“在新兵连的时候,大家都争着干活,甚至晚上睡觉前要把扫帚藏好。那时候比的是谁更勤劳、更能干。军人讲奉献,讲责任,这一点在哪个部队都一样。所以,当兵的不分老少,不论兵种,见了面都能聊得热火朝天,那是因为有军情、战友情。”
不少人印象中,军旅画家就是画“政治画”的,对此,贺老师坦承:“没有思想性的作品,不可能有生命力。艺术可以有个性,但离开大众审美也是不成的。美是有共性的,但又没有约定俗成的公式。所以要到生活中去,才能有所感、有所悟。我们就是要传播真、善、美和诗意的生活。”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的评价应该最有说服力:“成才善于在画中创造诗的意境,即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都是诗化的。作画以心运笔,墨随己意,赋其形求其神,自然而无匠气,加之其运线飘逸劲挺,勾勒与没骨手法灵活运用,画幅完成,则意境顿出,让观赏者体味把玩不已,其意境妙不可言。”
入美协德艺双馨
1996年,时任北京美协秘书长的付家宝专程打来电话,告知贺成才他的作品《春意》入选了“迎春画展”,并被收藏。正值美协急需年轻的艺术人才,因此随后不久,贺老师便转业到北京美协工作。
此时的贺老师已经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又一境界。“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艺术家没有社会责任感,是成不了‘家’的;另一方面,搞创作也决不能做艺术的奴仆,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
交谈中,贺老师信手拈起一支笔,简单勾勒,远山近水便跃然纸上。“我是个阳光型的人,偏爱山水画多一些。因为画山水可以不受人物造型的局限,更好的直抒胸臆。画画儿学起来简单。比如画一只鸟,几分钟就学得会。但重点不在画作本身,而在格调高不高,在一个‘意境’。画实容易画虚难,怎样做到不虚骄夸饰,要从综合修养而来,得靠自己不断修炼。”
意在笔先,所谓“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要的是博大的胸襟。看贺老师的作品,质朴、典雅,师古不泥古,学今不囿今。寥寥几笔,看似无意却有情。他在少年时代不计回报替乡亲画画,参军后一门心思为部队创作,在北京美协工作的十年中,又屡次将优秀作品捐献给社会福利事业……“人品既已高,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生动不得不至。”这句话用来评价贺老师,再恰当不过了吧。
采众长书画同源
三十年前,穿着盖到屁股的军装,带着家乡泥土的气息,一脸稚气的贺成才在飘雪的冬,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三十年后的今天,作为北京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他,又从首都奔赴各地,采风、写生、组织活动。在艺术之路上,虽然时间地点已变,但追求依然。“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这种创新是不断扬弃和超越的过程。”贺老师说,“在军艺时,刘大为是我的老师,在美协工作期间,由于工作关系又有机会接触到王明明等许多大家,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采访途中,正巧一位友人来访,想请贺老师写副春联。贺老师挥毫而就——春光春色源春意,虎将虎年扬虎威。气势雄浑,飘逸洒脱,让我们看到了他除绘画外的另一份天赋。“我理解书法不是‘毛笔字’,它是以文学为功底,综合美术、音乐、舞蹈、摄影构图在内的综合艺术。是抽象的、线的造型艺术。深浅、浓淡、黑白,都大有讲究。练字首先要喜欢,从临帖开始,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然后就是读帖,反复揣摩字的章法、流线和结构。书画同源,书法是中国的文化符号,画画儿也是一样,要‘以书入笔’。比如说画写意花鸟,没有书法的基础就很容易放不开。”
“美术其实辐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服饰、园林、家装等等都离不开它。色彩的搭配、布局的安排都要有协调性。生活本来就是美的源泉。”贺老师说。
简约的线条、洒脱的笔墨,构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优雅的格调、诗化的意境,彰显出不凡的气度内涵。起笔落墨、一招一式,都凝聚着他对生活、对生命的歌颂与思考。
人生就是一场情与景的抒怀——总将诗情入画意,且借画意写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