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大风的高铁接触网

来源 :大众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h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修工作人员在对隧道内接触网进行检修作业。

  2021年“五一”假期期间,铁路接触网遭异物侵扰与大风相伴频上热搜。京广高铁、京津城际、京沪高铁、京哈铁路线、津山线供电接触网纷纷“中招”。这些捣乱的异物包括农用地膜、彩钢板、防尘网。为什么高铁接触网会怕这些东西,目前我们又都是怎样去做预防的。

怕导电异物也怕绝缘型异物


  高铁列车运行,电是唯一的动力。接触网是向高铁列车供电的主要设施,正常工作状态下,接触网的电压达到27500伏。接触网会受到鸟类筑巢、雾霾污染和易飘物侵入线路等因素影响,需要定期清理,否则容易出现污闪跳闸短路的情况,对高铁列车的行车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从材料角度而言,高铁接触网“怕”两种异物,一种是导电型异物,另一种是绝缘型异物。如果导电型异物接触到了高铁接触网,并且一端接触到供电线路另一端接地,就会造成接触网短路跳闸,导致动车组失去动力;如果是绝缘型异物接触到了高铁接触网,影响受电弓动态包络线,也容易造成电弓故障,并最终导致动车组无法从接触网获得电流。



  為了保护高铁接触网,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高速铁路安全防护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在高速铁路线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内,不得升放风筝、气球、孔明灯等飘浮物体,不得使用弓弩、弹弓、气枪等攻击性器械从事可能危害高速铁路安全的行为。同时,在这个500米范围内,线路两侧的塑料大棚、彩钢棚、广告牌、防尘网等轻质建筑物、构筑物,其所有权人或者实际控制人应当采取加固防护措施,并对塑料薄膜、锡箔纸、彩钢瓦、铁皮等建造、构造材料及时清理,防止大风天气条件下危害高速铁路安全。

靠人防、靠人清理


  除了前面的严格规定,铁路部门还通过定期安排专门人员巡视、登乘机车巡视等对异物进行巡视检查。然而由于很多高铁接触网是露天的,很多轻飘物被风一吹,容易从远处飘来,其中包括工地防尘网、农村塑料大棚、菜市场的塑料包装袋、风筝等等,高铁接触网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着隐患。为此,有的科研单位正在研究通过卫星图像对比分析,确定铁路沿线周边新增“潜伏”轻飘物,从而提前研判加大提示力度。
  如果有异物接触到了高铁接触网,铁路部门也只能靠人来清理。遇到个体比较大的异物,首先还得将线路上列车停车,接触网设备停电,牵引供电专业人员进入铁路护网,在做好相应安全措施后人工进行清理。如果遇到特别大的异物,往往还需要调动接触网作业车辅助操作,这样一来耗时长,对铁路的影响也比较大。
  如果遇到比较小的轻飘物接触到了高铁接触网,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登乘动车组的方式,反向乘坐至故障点进行人工操作,这类故障处理较快。此外,一些特别小的异物,如果对运行影响不是很大,也会采取受电弓降弓运行,通过异物点位后再升弓取流的方式,减小对运营造成的影响。
  这样一些处理的措施、方法对于保障高铁接触网的安全运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漂浮物已经缠绕到接触网上了,以高铁运行的速度,即使发现了,也来不及躲过漂浮物。所以漂浮物对接触网的危害是很大的。高铁接触网的保护需要在技术和防范措施上去继续努力,但同时也需要所有人能树立起保障高铁安全的意识,共同使高铁运行得更好、更安全。
  (编辑/侯帮虎)
其他文献
问题一:天文数据的体量都很大,这对FAST观测数据的储存带来困难,而天文观测又是需要通过长期观测,才能得到更多宇宙秘密,面对这么多数据,我们是怎么把数据保存好?面对这么大体量的数据,有没有可能在贵州建设全国性的数据存储中心?  答:数据从产生到使用有一个生命周期,而且它使用的特征也不一样,刚刚观测来的数据大家使用频度很高,我们叫它热的数据,访问率很高。过了一段时间大家访问的频次就没有那么高了,就变
在可听声波频段,噪声是一种令人发狂的“利器”,将其用于维稳、护航和反恐等场合早已不是新鲜事。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2005年11月,在索马里海岸附近,美国大型油轮的船员用大功率声响炮反击进攻的海盗,报道称“海员们用大功率轰击声震聋了侵袭者,从而摆脱了海盗的跟踪”。从二战中两种“非典型”噪声武器说起  噪声武器实际上是处于可听声波频段的声波武器,也称为“强声波武器”。当人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
6月16日,省科协组织召开科普丛书编撰座谈会。为编好“一套科普丛书”,省科协邀请中国科技出版社、贵州省科技出版社、大众科学杂志及贵州省级部分学会代表参与座谈。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泳滨出席会议。  参会代表首先围绕省科协科普丛书编撰的主旨,结合自身工作和研究领域,展开经验交流。中国科技出版社提出科普要展现科技发展的历史,要具备传承精神;大众科学杂志社认为应发展“科普 X”的产业结合道路;贵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