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点拨】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的人,才有能力把国家治理好。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国利民,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
【释义】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高尚品德的伟人,先得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进行自我修身养性;想要进行修身养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让自己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真仔细地研究万事万物。
相关故事一
刘必显是刘墉的曾祖父,他的家教很严,提出“崇惇厚、黜浮华”,他“教其子,每不称意即挞之”。刘棨是刘墉的祖父,他不仅继承了刘必显的这一切,而且“益严乎子孙”。刘棨要求孩子六岁时,就要到外面去读书,而不是依偎于父母膝前撒娇;要求子孙“出于跬步无敢嬉戏”,培养孩子稳重大方的性格;要求子孙长大后“被服食饮,比于寒素”。前面是讲在学业上向高标准看齐,后面则是说在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刘棨认为人只有如此,才能克服困难,战无不胜。他要求子孙“读书汲古外不得有他嗜好,亦不得妄有所交接”,专心读书,谨慎交友,以保事业有成。刘棨生了十个儿子,八子全都中过举,八子中又有三人中过进士。
由此可见,刘棨的“严家教”功劳很大。
相关故事二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都成为了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求学,而且涉及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到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对子女的爱意。在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们的爹爹是最富于表达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如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即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没有关系,‘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性。1923年,他在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拓展延伸】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正,则民风淳。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正是通过家族中一代又一代祖辈父辈们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家风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风中的忠孝、禮义、勤俭、清廉等,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需要我们代代相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点拨】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的人,才有能力把国家治理好。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国利民,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
【释义】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高尚品德的伟人,先得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进行自我修身养性;想要进行修身养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让自己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真仔细地研究万事万物。
相关故事一
刘必显是刘墉的曾祖父,他的家教很严,提出“崇惇厚、黜浮华”,他“教其子,每不称意即挞之”。刘棨是刘墉的祖父,他不仅继承了刘必显的这一切,而且“益严乎子孙”。刘棨要求孩子六岁时,就要到外面去读书,而不是依偎于父母膝前撒娇;要求子孙“出于跬步无敢嬉戏”,培养孩子稳重大方的性格;要求子孙长大后“被服食饮,比于寒素”。前面是讲在学业上向高标准看齐,后面则是说在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刘棨认为人只有如此,才能克服困难,战无不胜。他要求子孙“读书汲古外不得有他嗜好,亦不得妄有所交接”,专心读书,谨慎交友,以保事业有成。刘棨生了十个儿子,八子全都中过举,八子中又有三人中过进士。
由此可见,刘棨的“严家教”功劳很大。
相关故事二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都成为了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求学,而且涉及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到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对子女的爱意。在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们的爹爹是最富于表达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如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即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没有关系,‘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性。1923年,他在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拓展延伸】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正,则民风淳。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正是通过家族中一代又一代祖辈父辈们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家风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风中的忠孝、禮义、勤俭、清廉等,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需要我们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