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文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无论怎样,目的都是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基于此,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与其他老师一样,正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新的教学理念组织课堂教学。但不管语文课怎么上,如果课堂上缺少问题,就如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没有活力,体现不了它的价值所在。所以有了问题,才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深感到“问题式”教学策略的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
一、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提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方式,都是以问题为前提的。无论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自学能力,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的体现,还是课堂上的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无不以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认为一堂较好的语文课应当是高潮迭起,问题叠出不穷,最终又获得妥善解决的探索课。比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就预设了许多问题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结合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决课文中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境况,社会地位和处事态度,然后进一步分析造成范进前后变化的社会根源,理解主题意义,最后学习本文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好处,并能学以致用等等。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后,大部分学生能别开生面的提出许多相关问题:什么范进的心灵已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毒害了;胡屠户是一个嫌贫爱富的金钱迷;作者吴敬梓的讽刺手法太高超了等等。从同学们的发言中,不难看出课堂中不但有学生大胆合作研讨的情景,更进一步通过此形式,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能力,真正的让
语文课堂教学达到了平等,和谐的氛围。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也曾言,发明千千万,起点在疑问。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创新之源,怀疑是创新之母。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的,提问是促进师生之间信息反馈,推动教学合作的重要契机,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而常用的手段之一。
一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能恰到好处的设问质疑,激发学生求索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能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最终形成质疑、提问的能力和习惯。比如我在教学《纸船》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有一叶载梦的小船,你将载着一个什么梦,使向哪里?请试着写一首小诗,写出你的梦想。
三、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相融合,汇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作为语文教师,就要以语文课来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师德高尚来感化和洗礼学生心灵,这也就是在课堂中运用好情感教育的方法,帮助学生发掘作品内涵,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否则,语文课堂活动便将会失去其价值和意义。这一点,在问题产生与解决的互动过程中,更显示出重中之重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文时,由“什么叫故乡”为发问开始,到鲁迅目睹故乡的衰败、荒凉之景象而产生热爱故乡,改变家乡的思想,进而又到他弃医从文,拯救中华民族这一理念的转变,其间无不蕴含着鲁迅要用文学进行思想改革,斗争到底的决心。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们都掌握了,于是便明白鲁迅写此小说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他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斗志精神,从而激励了同学们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让同学们不但会把知识转化成力量,而且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风气。
总之,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千姿百态的,不同的人将会有不同的见解,以上仅是我对“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起作用的点滴认识,还有待于和同仁共同研究、学习、创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能更加流光溢彩,趋向完善。
一、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提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方式,都是以问题为前提的。无论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自学能力,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的体现,还是课堂上的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无不以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认为一堂较好的语文课应当是高潮迭起,问题叠出不穷,最终又获得妥善解决的探索课。比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就预设了许多问题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结合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决课文中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境况,社会地位和处事态度,然后进一步分析造成范进前后变化的社会根源,理解主题意义,最后学习本文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好处,并能学以致用等等。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后,大部分学生能别开生面的提出许多相关问题:什么范进的心灵已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毒害了;胡屠户是一个嫌贫爱富的金钱迷;作者吴敬梓的讽刺手法太高超了等等。从同学们的发言中,不难看出课堂中不但有学生大胆合作研讨的情景,更进一步通过此形式,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能力,真正的让
语文课堂教学达到了平等,和谐的氛围。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也曾言,发明千千万,起点在疑问。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创新之源,怀疑是创新之母。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的,提问是促进师生之间信息反馈,推动教学合作的重要契机,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而常用的手段之一。
一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能恰到好处的设问质疑,激发学生求索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能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最终形成质疑、提问的能力和习惯。比如我在教学《纸船》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有一叶载梦的小船,你将载着一个什么梦,使向哪里?请试着写一首小诗,写出你的梦想。
三、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相融合,汇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作为语文教师,就要以语文课来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师德高尚来感化和洗礼学生心灵,这也就是在课堂中运用好情感教育的方法,帮助学生发掘作品内涵,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否则,语文课堂活动便将会失去其价值和意义。这一点,在问题产生与解决的互动过程中,更显示出重中之重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文时,由“什么叫故乡”为发问开始,到鲁迅目睹故乡的衰败、荒凉之景象而产生热爱故乡,改变家乡的思想,进而又到他弃医从文,拯救中华民族这一理念的转变,其间无不蕴含着鲁迅要用文学进行思想改革,斗争到底的决心。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们都掌握了,于是便明白鲁迅写此小说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他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斗志精神,从而激励了同学们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让同学们不但会把知识转化成力量,而且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风气。
总之,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千姿百态的,不同的人将会有不同的见解,以上仅是我对“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起作用的点滴认识,还有待于和同仁共同研究、学习、创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能更加流光溢彩,趋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