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历史重现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因为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特殊时刻,这些时刻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当重温这些时刻,那种种感受涌上心头,我们总会珍视那昨日重回的点点滴滴。但你可知道创造这“昨日重回”靠的是什么?
有一种现象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总是无法解释,这就是某些特殊物品的历史价值。因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物品提完了折旧就已没有了价值,而这些特殊物品的价值却会随着历史的积淀,时间越久越显得弥足珍贵。
中央电视台自1958年成立伊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目前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影像节目和素材资料,这些既是中央电视台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央电视台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持续有力发展的资本和信息基础。尤其是新闻节目和资料,有自采、地方、国际等不同种类,来自包括新闻中心、海外中心、体育中心等多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宝贵的资料急需复制和保护,而传统的模拟方式由于保存期限、存储质量、存储资源管理和访问的共享等方面的缺陷,已远远不能满足中央电视台资料存储的需求。另一方面,媒体资产价值最大化的体现是能够不断地被利用而产生新的产品、新的媒体资产。因此,怎样存储、用什么介质存储和在什么环境下存储成了困扰广播电视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造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已成了当务之急。
选 型
尽管构建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的想法由来已久,但其选型工作在今天看来还是一波三折。
早在1998年,中央电视台就决定在地下二层构造一套音像管理资料系统,但实施前考虑到其他因素,却要以模拟信号储存节目内容。而采用模拟信号的投资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当时中央电视台仅有8个频道,经济实力也远不及今日,因此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的建设被迫转入观望期。
转眼间已到了2000年,工程再次启动,广电总局则希望建一个集中的音像资料馆,一半给中央电视台,则一半给国际广播电台。但建筑工程完工后,国际广播电台却选择了退出,中央电视台用办公面积换得了存储面积,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才得以成为一个整体。到了2002年9月,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的工艺系统开始实施时,数字信号的优势已显现了出来,同时相应的技术也更加成熟了,中央电视台也“因祸得福”,最终采用了数字信号来存储节目内容。
据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工艺设计工作组透露:“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工艺设计工作组,但当时只是负责土建工程。到了2002年3月,再次组建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工艺设计工作组(以下简称工艺设计工作组)负责工艺系统的实施。工艺设计工作组组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社会上的知名厂商发出了工艺设计邀请书,要求厂商们针对中央电视台的需求提出一个应对方案。”当时的厂商显然已感受到了广电行业的商机,一时间,30多家来自IT和广电行业的国内外设备商、集成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
初选过后,还有16家厂商入围总体解决方案的角逐。工艺设计工作组给这些厂商出了第二道题目:要各厂商提出自己的总体解决方案,然后在评估会上用半天的时间谈自己的方案。当时,工艺设计工作组把工艺系统的建设分成了三大部分,首先找出能实施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整体工艺系统的厂商,然后再确定如网络、存储等局部解决方案,这样,到了设备厂商的选择时已不存在什么困难了。评估会如期举行,最终有8家公司的方案较适合中央电视台的设想。但工艺设计工作组还是迅速地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这8家公司的方案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离中央电视台对资料馆的应用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这样由一家公司总包弄不好就会出问题。最终,工艺设计工作组提出不采用项目总包的方法,总体实施由工艺设计工作组自己来做,再请一家IT公司做咨询业务,一家第三方公司实施项目管理。
工艺设计工作组介绍说:“依据8家入围公司的特长,整个音像资料馆的系统最终被分成了节目资料上载系统、转码中心、存储管理、节目下载系统等几大部分,由这8家公司分别实施。”
存 储
在音像资料馆的整体建设中,存储无疑变成了最关键的一环。CCTV目前14个频道每天播出的节目已超过了200多个小时。同时,CCTV一年所有频道新增的首播节目大约在1万小时以上,而CCTV近年来累积下来的节目及具有保留价值的节目素材带大约在20万小时以上。对电视台来说,最宝贵的资产也许不是它拥有多少录像机或制作媒体设备,而是电视台多年积累的视音频节目和素材资料。随着数字电视行业的发展,充足的、有价值的节目来源已成为各个电视频道争夺观众的重要砝码。毫无疑问,数字化的节目存储手段将成为电视频道不断制作优秀节目的重要源泉之一。
但中央电视台拥有的这些节目和素材带原来都保留在什么介质上呢?绝大部分是存储在传统的录像带上。传统的一盘录像带只能存储1个半小时的节目,并且保存时间一般在3~5年时间,保存时间再长就会影响播出效果和质量。更困难的是,传统的录像带格式在历史上发生过数次变化,而且十几年、几十年之后可能会淘汰。因此,保证音像节目和素材存储的安全性和高效可利用就成了音像资料馆存储系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音像资料馆的具体情况,工艺设计工作组把音像资料馆的存储系统分成了在线、近线和离线三个部分。在线系统要求不迟滞地提供数据,但存储数据量并不大,所以采用磁盘阵列就可很容易地实现;而离线尽管存储数据量大,但由于不要求提供数据的速度,采用传统磁带架也完全可以实现。只有近线系统,既要求速度快,同时又要求存储容量大而成为了存储的难点。担负近线存储任务的正是IBM的超级自动磁带库LTO3584、3582磁带库、3580磁带机、FastT900光纤盘阵和NAS 300G网络存储产品。
谈起IBM 3584超级磁带库,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工艺设计工作组还介绍了一个小插曲:“近线系统原来设计的单体容量是10万小时,当竞标时才发现只有IBM 3584超级磁带库能达到这个指标。为了保持技术的可选性,单体容量被下调到了8.9万小时,但因为IBM 3584超级磁带库采用了LTO技术,最终还是成为了中标者。”对于存储设备,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工艺设计工作组介绍说:“我们选择的基本原则是稳定可靠、技术先进、有成功应用的先例,并且技术成熟、价格合理、适用性强。”
谈到数字化存储的实施效果,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工艺设计工作组介绍:“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建成后,每天的节目处理量大约在300小时左右,绝大部分是采用近线存储的方式。一般而言,进入资料馆进行数字化存储的节目和素材一般是经过1年的播出后转过来的,在近线存储管理方面,CCTV计划在未来的5到8年时间内完成历史积累的20多万小时录像带和5~8年内新增节目的数据转换。”
在未来几个月内,一座中国最大的数字化音像资料存储与再利用中心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个时候,我们会更关心它的建成能带来哪些变化。
功 用
时至今日,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在采、编、制、播、传各环节上的数字化研究,积极实施由模拟技术向数字化过渡。目前,中央电视台节目制作的数字化程度已达90%,节目播出的数字化达到了100%。但从整体上看,数字电视在中国的发展正在遭遇“蛋鸡悖论”。
数字电视如果在内容上达不到观众要求就匆匆上马,其命运只能是失败,因为内容是数字电视产业能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目前数字电视的节目内容和现有的公共频道节目并无太多区别,因而并不能从根本上吸引老百姓的目光。在这种情况下,数字电视的订户规模必然受到很大限制。而网络运营商由于看不到订户的规模,在投资内容时必然小心谨慎,这样,缺乏有吸引力的内容又反过来影响了付费订户的普及。数字电视由此就陷入到了先鸡生蛋,还是先蛋生鸡的悖论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将丰富的有线频道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加强频道经营许可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有偿频道租赁服务,让更多的专业频道服务者参与数字电视产业中来。
据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工艺设计工作组介绍:“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将主要服务于中央电视台。资料馆将给中央电视台提供1200个检索席,而提供给外界的检索席只有60个。”表面看来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的最大受益者只有中央电视台,但据我们了解,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完全具备通过网站让外界远程查询的条件。以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国内最完备的音像节目编目,再加上丰富多彩的节目资料,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完全可以成为打破中国数字电视发展“蛋鸡悖论”的一股力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音像资料馆的建设过程中,工艺设计工作组遇到了广电节目编目问题的困扰。在此之前,广电节目的编目较差,国家标准更是无从谈起,这就使得广电节目资料没有积累,现有资料也需要反溯成原始数据供应用。为此,广电总局提出了国家音像编目规范,而工艺设计工作在负责音像资料馆的总体实施的同时,还同时承担了广电节目的编目规范制定工作。
目前,制约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数字电视忽视了数字电视标准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专家指出:国外的经验是在国家标准颁布2年后,才启动市场,由技术带动市场发展。例如,美国利用最先形成的数字电视标准和技术,全面推广数字电视产业化,目的是带动美国IT业在新的领域再次引领世界,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英国最早在欧洲实现数字电视地面和卫星广播,其目的是利用数字电视先进的广播平台,提供新的业务模式——增强数据广播和交互电视,产生了新的运营商和运营模式。但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的建设,我们不难发现数字电视的标准建设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不仅应该看到传输标准需要建立,同时,关系到节目内容的方方面面的标准同样迫切需要得到规范。
历史重现常会令我们激动不已,昨日重回也是会令我们思绪万千,一场变革正在你我的身边悄然发生,而这场变革的结果,将让历史更容易地得到重现。只要你愿意,昨天也会更多地回到今天。
有一种现象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总是无法解释,这就是某些特殊物品的历史价值。因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物品提完了折旧就已没有了价值,而这些特殊物品的价值却会随着历史的积淀,时间越久越显得弥足珍贵。
中央电视台自1958年成立伊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目前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影像节目和素材资料,这些既是中央电视台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央电视台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持续有力发展的资本和信息基础。尤其是新闻节目和资料,有自采、地方、国际等不同种类,来自包括新闻中心、海外中心、体育中心等多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宝贵的资料急需复制和保护,而传统的模拟方式由于保存期限、存储质量、存储资源管理和访问的共享等方面的缺陷,已远远不能满足中央电视台资料存储的需求。另一方面,媒体资产价值最大化的体现是能够不断地被利用而产生新的产品、新的媒体资产。因此,怎样存储、用什么介质存储和在什么环境下存储成了困扰广播电视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造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已成了当务之急。
选 型
尽管构建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的想法由来已久,但其选型工作在今天看来还是一波三折。
早在1998年,中央电视台就决定在地下二层构造一套音像管理资料系统,但实施前考虑到其他因素,却要以模拟信号储存节目内容。而采用模拟信号的投资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当时中央电视台仅有8个频道,经济实力也远不及今日,因此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的建设被迫转入观望期。
转眼间已到了2000年,工程再次启动,广电总局则希望建一个集中的音像资料馆,一半给中央电视台,则一半给国际广播电台。但建筑工程完工后,国际广播电台却选择了退出,中央电视台用办公面积换得了存储面积,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才得以成为一个整体。到了2002年9月,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的工艺系统开始实施时,数字信号的优势已显现了出来,同时相应的技术也更加成熟了,中央电视台也“因祸得福”,最终采用了数字信号来存储节目内容。
据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工艺设计工作组透露:“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工艺设计工作组,但当时只是负责土建工程。到了2002年3月,再次组建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工艺设计工作组(以下简称工艺设计工作组)负责工艺系统的实施。工艺设计工作组组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社会上的知名厂商发出了工艺设计邀请书,要求厂商们针对中央电视台的需求提出一个应对方案。”当时的厂商显然已感受到了广电行业的商机,一时间,30多家来自IT和广电行业的国内外设备商、集成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
初选过后,还有16家厂商入围总体解决方案的角逐。工艺设计工作组给这些厂商出了第二道题目:要各厂商提出自己的总体解决方案,然后在评估会上用半天的时间谈自己的方案。当时,工艺设计工作组把工艺系统的建设分成了三大部分,首先找出能实施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整体工艺系统的厂商,然后再确定如网络、存储等局部解决方案,这样,到了设备厂商的选择时已不存在什么困难了。评估会如期举行,最终有8家公司的方案较适合中央电视台的设想。但工艺设计工作组还是迅速地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这8家公司的方案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离中央电视台对资料馆的应用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这样由一家公司总包弄不好就会出问题。最终,工艺设计工作组提出不采用项目总包的方法,总体实施由工艺设计工作组自己来做,再请一家IT公司做咨询业务,一家第三方公司实施项目管理。
工艺设计工作组介绍说:“依据8家入围公司的特长,整个音像资料馆的系统最终被分成了节目资料上载系统、转码中心、存储管理、节目下载系统等几大部分,由这8家公司分别实施。”
存 储
在音像资料馆的整体建设中,存储无疑变成了最关键的一环。CCTV目前14个频道每天播出的节目已超过了200多个小时。同时,CCTV一年所有频道新增的首播节目大约在1万小时以上,而CCTV近年来累积下来的节目及具有保留价值的节目素材带大约在20万小时以上。对电视台来说,最宝贵的资产也许不是它拥有多少录像机或制作媒体设备,而是电视台多年积累的视音频节目和素材资料。随着数字电视行业的发展,充足的、有价值的节目来源已成为各个电视频道争夺观众的重要砝码。毫无疑问,数字化的节目存储手段将成为电视频道不断制作优秀节目的重要源泉之一。
但中央电视台拥有的这些节目和素材带原来都保留在什么介质上呢?绝大部分是存储在传统的录像带上。传统的一盘录像带只能存储1个半小时的节目,并且保存时间一般在3~5年时间,保存时间再长就会影响播出效果和质量。更困难的是,传统的录像带格式在历史上发生过数次变化,而且十几年、几十年之后可能会淘汰。因此,保证音像节目和素材存储的安全性和高效可利用就成了音像资料馆存储系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音像资料馆的具体情况,工艺设计工作组把音像资料馆的存储系统分成了在线、近线和离线三个部分。在线系统要求不迟滞地提供数据,但存储数据量并不大,所以采用磁盘阵列就可很容易地实现;而离线尽管存储数据量大,但由于不要求提供数据的速度,采用传统磁带架也完全可以实现。只有近线系统,既要求速度快,同时又要求存储容量大而成为了存储的难点。担负近线存储任务的正是IBM的超级自动磁带库LTO3584、3582磁带库、3580磁带机、FastT900光纤盘阵和NAS 300G网络存储产品。
谈起IBM 3584超级磁带库,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工艺设计工作组还介绍了一个小插曲:“近线系统原来设计的单体容量是10万小时,当竞标时才发现只有IBM 3584超级磁带库能达到这个指标。为了保持技术的可选性,单体容量被下调到了8.9万小时,但因为IBM 3584超级磁带库采用了LTO技术,最终还是成为了中标者。”对于存储设备,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工艺设计工作组介绍说:“我们选择的基本原则是稳定可靠、技术先进、有成功应用的先例,并且技术成熟、价格合理、适用性强。”
谈到数字化存储的实施效果,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工艺设计工作组介绍:“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建成后,每天的节目处理量大约在300小时左右,绝大部分是采用近线存储的方式。一般而言,进入资料馆进行数字化存储的节目和素材一般是经过1年的播出后转过来的,在近线存储管理方面,CCTV计划在未来的5到8年时间内完成历史积累的20多万小时录像带和5~8年内新增节目的数据转换。”
在未来几个月内,一座中国最大的数字化音像资料存储与再利用中心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个时候,我们会更关心它的建成能带来哪些变化。
功 用
时至今日,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在采、编、制、播、传各环节上的数字化研究,积极实施由模拟技术向数字化过渡。目前,中央电视台节目制作的数字化程度已达90%,节目播出的数字化达到了100%。但从整体上看,数字电视在中国的发展正在遭遇“蛋鸡悖论”。
数字电视如果在内容上达不到观众要求就匆匆上马,其命运只能是失败,因为内容是数字电视产业能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目前数字电视的节目内容和现有的公共频道节目并无太多区别,因而并不能从根本上吸引老百姓的目光。在这种情况下,数字电视的订户规模必然受到很大限制。而网络运营商由于看不到订户的规模,在投资内容时必然小心谨慎,这样,缺乏有吸引力的内容又反过来影响了付费订户的普及。数字电视由此就陷入到了先鸡生蛋,还是先蛋生鸡的悖论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将丰富的有线频道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加强频道经营许可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有偿频道租赁服务,让更多的专业频道服务者参与数字电视产业中来。
据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工艺设计工作组介绍:“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将主要服务于中央电视台。资料馆将给中央电视台提供1200个检索席,而提供给外界的检索席只有60个。”表面看来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的最大受益者只有中央电视台,但据我们了解,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完全具备通过网站让外界远程查询的条件。以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国内最完备的音像节目编目,再加上丰富多彩的节目资料,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完全可以成为打破中国数字电视发展“蛋鸡悖论”的一股力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音像资料馆的建设过程中,工艺设计工作组遇到了广电节目编目问题的困扰。在此之前,广电节目的编目较差,国家标准更是无从谈起,这就使得广电节目资料没有积累,现有资料也需要反溯成原始数据供应用。为此,广电总局提出了国家音像编目规范,而工艺设计工作在负责音像资料馆的总体实施的同时,还同时承担了广电节目的编目规范制定工作。
目前,制约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数字电视忽视了数字电视标准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专家指出:国外的经验是在国家标准颁布2年后,才启动市场,由技术带动市场发展。例如,美国利用最先形成的数字电视标准和技术,全面推广数字电视产业化,目的是带动美国IT业在新的领域再次引领世界,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英国最早在欧洲实现数字电视地面和卫星广播,其目的是利用数字电视先进的广播平台,提供新的业务模式——增强数据广播和交互电视,产生了新的运营商和运营模式。但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的建设,我们不难发现数字电视的标准建设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不仅应该看到传输标准需要建立,同时,关系到节目内容的方方面面的标准同样迫切需要得到规范。
历史重现常会令我们激动不已,昨日重回也是会令我们思绪万千,一场变革正在你我的身边悄然发生,而这场变革的结果,将让历史更容易地得到重现。只要你愿意,昨天也会更多地回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