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在先,艺体见长,多元出口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a1b1b1ccdd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办学特色,指的是一所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继承发扬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建设,我校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办学特色,随着争创领航高中和四川省一级示范学校工作的推进,学校将进一步打造“做人在先,艺体见长,多元出口”为亮点的办学特色。
  一、“做人在先”的和谐德育
  我校是“辛亥革命四川策源地”之一,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高擎“立德树人”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爱国益民”为传统,以“公勇诚朴”为训则,秉持“先做人后做学问,在做学问中学会做人”的育人理念,全面实施“以做人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始终立足理念先行、思想引领,科学规划,精细化管理、序列化实施,重在落实、持之以恒,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立德树人、特色兴校之路。
  我们坚持“和谐德育”理念,追求学生内在素质的和谐,包括品质的和谐和心理的和谐。心理的和谐又主要有认知和谐、意向和谐、情感和谐及三者关系的和谐。其综合表现就是生活行为的和谐、学生人格发展的健康和谐。改变了传统德育主要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模式,充分激发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实现外在的教育与激发受教育者内在德性成长需要的整合,做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和谐。
  学校无闲处,处处皆育人。我们本着“淡语皆有味,浅言皆有致”的育人环境设计理念,用心规划,精心布局,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多元和谐、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中,心灵得以自然荡涤,灵魂得以自然升华。
  美化校园环境,化育学生善美心灵。校园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优美整洁的环境,可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根据校点环境条件和年段学生特点,从隐形育人角度进行规划,在彰显学校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校园时代特色。一是美丽清爽的校园绿化,鸟语花香,彰显学校和谐之美,为学生敞开一片美丽的生活空间。二是焕发人文的文化景观,多姿多彩,营造学校创造之美。学校创始人张列五先生塑像、校史陈列专栏、校友介绍、名言名句、诗词,仿佛讲述着学校悠久的传统,厚重的人文扑面而来,无不涤荡着学生心灵;学校训则、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彰显学校高品质的追求;名师风采、光荣榜、评比栏,让学生倍感荣耀与时代的召唤。三是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造型浑厚,彰显校园文化之美。我校正在新建的校园具有鲜明的民国风格,体现了学校创始时期的建筑风格,传承悠久的办学历史,彰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出学校鲜明和谐的时代风韵。在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校园文化整体打造,对校园绿化进行规划布局,注重环境绿化与校园建筑的协调,使学校蓬勃向上的风貌与环境怡情养性相互映衬,突出学校办学理念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人文环境与教学设施的高度和谐,学校硬件与育人功能的和谐,为学生创设一个思想发育、人格增长、学业提升、和谐愉悦、充满活力的优美校园,以丰富的德育资源,化育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从而彰显环境潜移默化育人功能。
  重释学校训则,培养公勇诚朴品质。学校不仅将传承百年的校训悬挂校园,时刻铭记,而且与时俱进,结合党的教育方针,通过重释校训等活动,赋予校训新的时代内涵,引领学生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化为学生立德励志的精神动力。
  寻求心中偶像,找追随效仿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处于思想发育期的学生,在多元价值共存时代,需要有自己的偶像。我们在德育序列活动中,将重塑偶像纳入其中。在班级建设活动中,要求悬挂名人画像,讲励志故事,诵读自己最景仰的名人名言,自创励志格言,办班级画廊、板报,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诗词歌赋,办好宣传橱窗,展现班级风采,寄语偶像,激励自我成才。
  创造班级文化,营造优良班风。学校优良风气涵养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滋养学生发展。为实现“双风”(班风和学风)纯化,引领学生健康发展,我校倾力打造班级文化,纯化学习风气,促进学生的思想品质有序发展。一是班级根据自身特色建立班训、班规,开展班旗、班徽和班歌设计创作活动,并利用校运会、读书活动、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展示评比。二是开展多元化优秀个人的自我申报、班级评比活动,如“学习之星”“艺术之星”“作文能手”“劳动能手”“孝顺之星”等等,形成竞争激励、天天向上的和谐班风。
  营造和谐校风,促进和谐发展。为实施以“做人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我校建构了班级教育、团队教育、学生会活动、校风教育、家校共育的机制,努力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开放式、无缝隙德育环境,通过耳濡目染,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二、创新育人机制,构建和谐德育格局
  我校坚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不断完善德育机制,创新育人方式,丰富德育活动,从日常工作和学科课程中,挖掘育人元素,通过“抓反复、反复抓”,不断渗透,形成“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德育常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和健康的发展。
  (一)强化领导,强化德育工作组织支撑
  我校德育文化积淀,来自于若干届领导集体智慧,做人教育是学校领导立下的教育标杆。学校历来由校长担纲德育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健全了“校长负责,分管校长主管,德育处落实,家庭、社会参与的德育管理体制;形成了校长、主管校长、德育处、活动部、团委、学生会、年级组、班集体、团支部齐抓共管的德育组织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分工明确,校长负责总体规划,协调和检查中层部门的工作。德育处和学生活动部主要协助决策,整合德育资源,联系家委会,组织共青团、年级组开展活动。教务处着力抓学科渗透。办公室、教科室、后勤处负责经费科研保障。校团委组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的。年级组主要协助德育处和学生活动部抓好对班导师的管理。   (二)秉承传统,推进“班导师”引导制
  坚持班导师持证上岗,发挥导师言教为先,身教为范,以身作则,示范引领,以及人生规划,思想引领,学业指导作用。班导师制创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我校“校本化”特色。我校传承班级导师制度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了班导师制度的内涵。班导师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和核心,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因此,学校严格班导师选拔关。德育处、活动部和教务处联合把关,将爱教育,爱学生,德艺双馨,具有开拓精神的优秀教师选拔到班导师岗位;加大培养班导师综合素质培养力度,强化对班导师的考核评估。要求班导师“引导学生做人、指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心理、教导学生生活”,力求成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丰富智慧的启迪者、灵活思维的点拨者、健康心理的疏导者、高尚行为的引领者”。
  (三)规范德育,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设计主题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德育纳入系统化和序列化,形成学校“和谐多元”的德育活动特色。
  (四)五育并举,夯实德育体系
  我校将从以下几方面继续传承和发扬“德、智、体、美、群”五育并举的育人机制,完善和升级学校德育体系。
  1.规范先行,夯实常规基础。优质学校的校风是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表现出来的,从学生言谈举止就可以看见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我校在社会上享有的良好声誉是靠一系列教育规范和多元化活动彰显出来的。我校德育系统是由一系列规章和评价制度组成的,同时又是由一系列开放性的活动展示出来的。坚持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以各种准则规范学生行为,发挥制度的育人功能,是德育常规的基本保障。学校除了大力宣传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外,制定了《成都列五中学学生手册》,作为入学教育的必修课。《手册》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进出校门制度”“午休制度”“集会制度”“手机管理规定”“课间休息制度”“住校生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及制度,规定了“先知、笃行、自律”六字方针。“先知”:新生入学时必须知道学校的管理制度。德育处将规章制度发给学生,人手一册,集中组织学生学习,采用逐条讲解、组织讲座、放录像、考试等办法让学生熟悉各项规章制度。“笃行”:抓行为规范教育,做到全面性和连续性相结合,时时抓、处处抓、事事抓,让学生习惯成自然。“自律”:加强宣传教育,利用政治课、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强化学生公民道德和法律意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班委会等监督作用,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习惯。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自我约束、遵纪守法的风气就在学校形成了。
  2.创新评价,提高德育实效。评价是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性、多元化评价激励机制是学校德育的保障之一。经过多年探索,我校按照客观公正、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形成了科学、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人人是德育主体,处处是德育阵地。学校建立了主体性、多元化、人人评价、全员参与的评价机制,保证时时处处都有评价监督的“电子眼”。二是评价内涵多元化。根据《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标准》,从思想、道德、文化、纪律遵守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定。制定《成都列五中学优秀班集体评定办法》,从师德、教育方法、德育效果和班集体风貌、班级常规,以及班级发展综合状况等方面,对班科教育集体的育人成效进行全程评价。三是评价方法多元化。遵循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连续性评估,采取个别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分析评价和定性分析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保证评价活动的客观、公正,发挥评价过程的监督作用和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四是评价机制规范化。规范学生评优评先的程序:班导师宣讲→成立班级评优小组→学生自愿写申请→填写优秀学生申请表→学生班上公开宣讲自荐理由(书面材料)→全班同学公开投票→班级评优小组审查评选后写出意见→班导师写出鉴定意见→所有相关材料上交年级组→年级评优小组审查评选→写出审查意见→上报德育处并全校公示→学校行政会研究审批→大会表彰。二是规范学生评优评先名称:第一类:年级标兵、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第二类: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第三类:单项奖,如艺术之星、体育之星、科技之星、文明礼仪之星、优秀科代表、关心集体风尚奖、乐于助人雷锋奖等(另可自行命名)。
  (五)班科共育,形成德育合力
  德育常规体现在学校日常活动和师生言行举止之中,但支点是班级教育和年级教育,班科教师既是德育的主体,又是联系学生的纽带。学校建设了“以班导师为核心,学科教师团结协作,教育目标一致”的班科共育机制,通过不同途径,发挥各自优势对学生开展学科渗透、心灵对话、入户家访等活动,定期召开班级联系会、学科联系会,分析学生发展状况,挖掘学生潜在优势,落实个别帮教,敦促后进生,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六)方法多样,促进自我教育
  一是道理引领。我们通过建立亲近、信任的师生关系、树立有一定权威效应的形象,充分地把握学生特点,运用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集体说理和个别疏导。二是榜样示范。在工作中我们遵循系统设计,重点突出,强化适用的原则,选取具有典范性、真实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的人物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示范。三是情感陶冶。我们通过营造平等的氛围,建立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用“爱心、热心、真心、细心、耐心”感化学生,以书面交流、荣誉激励、反向劝勉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慰藉疏导。四是实践体验。在学生活动过程中,采用常规训练、活动参与、评论练习、社会实践、评价展示等手段,积极开展实际锻炼。五是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实施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下教育流程:
  遵循学生心理认知的一般规律,建立了“自我教育”要素之间的联系,根据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及活动规律,灵活开展“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系列活动。我们对以上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探索,从课程学习、心理辅导、学生活动、干部素质培养、营造班级氛围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出如下途径和方式:   在学科学习中,注重学习意志品质培养和自学方法的指导;在心理辅导中,开展咨询、疏解和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在体验活动中,制定不同年级的活动类型、方式和目标,采用“理论—实践—理论—跟踪调查”循环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通过激发自我教育意识,学生很快就能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设计自我、及时反馈自我、有效调控自我、适时检验自我,从而完成以自我教育为特色的系列教育活动,再辅之以班级和校园文化氛围熏陶,最终形成“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这种不断循环的活动方式,作用于自我学习和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三、拓展德育路径,开展特色德育活动
  我校一贯践行校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积极倡导尊重学生、和风细雨、循循善诱、滋润心田、陶冶情操、触及灵魂的化育方式,将教师说服教育变为学生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发展自主的自我教育,在特色的活动中化育,让学生在多元的活动中成长。
  (一)整合资源,拓宽德育路径
  学校教育资源丰富,关键是如何整合优化,为我所用,成为学生成长的膏壤沃土。我校坚持“校内外结合”广泛挖掘德育资源,如学校文化资源、著名校友资源、纪念活动资源、社区文化资源、社会实践资源、文明建设资源、英模事迹资源、节假日资源等等。我们将这些资源优化,整合为德育序列,开展常态教育活动。利用少管所、派出所作为法制教育基地。利用参观人物雕像、参加采摘活动等显性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外,我们还利用组织学生绿化校园环境、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等隐性资源,陶冶学生热爱美、创造美的情操。我们还利用“道德讲堂“,让学生宣讲真、善、美。从而通过文化建设、主题月活动、纪念日活动、节假日探亲访友、升旗仪式等活动,张扬德育资源的育人功能。
  (二)立足校本,构建德育序列
  遵循“先做人,后做学问,在做学问中学会做人”的育人理念,即做基础文明人,有规则意识,尊重他人,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勇于奉献,敢于负责,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勤奋坚毅,乐观自信;现代文明人,即高尚有品位,有修养,有内涵,举止高雅端庄,会体味爱,有正确的幸福观;可持续发展的人,即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为此,学校积极推进“德育序列”建设。一是开设德育校本课程。如《学生礼仪读本》《中学生与法》《相约高三》等课程。二是组织多元德育活动。重视组织重大节日、纪念日的传统教育活动,注重抓住重大社会题材、百姓热点话题,及时组织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根据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举行志愿者行动、新团员宣誓仪式、成人仪式、学雷锋活动,定期开办青年党校、举办艺术节、运动会、文艺汇演和专项体育比赛、书法绘画展览、征文比赛,以及科技、文艺、体育类校园专题文化活动,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户外体验、社会实践等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或庄重严肃的活动中受到教育。三是创建学生活动社团。为了体验学校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管理意识,学校通过自荐和选拔成立了学生“校长助理团”,参与学校管理。组建学生管乐队、舞蹈队、合唱队、学生电视台、科技兴趣小组等,为他们展示才华,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创造了优越条件,并组织开展了灵活新颖、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四是举办“德育主题月”。我校每学年开展一次以德育为主线、集教改科研为一体的徳育主题活动。
  (三)心理教育,促进身心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推进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系统有效地开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方法,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学校成立了机构完备的中学生心理社团,在专职心理老师指导下开展活动,继续开展大型心理咨询和测试活动、人际交往主题沙龙、学习减压主题沙龙和情绪管理主题沙龙、团体合作精神训练、心理剧表演、心理小报自编、心理广播等活动,定期召开社团成员座谈会,交流周围同学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各种活动,提升会员的助人水平,从而达到自助助人的目的。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心理咨询热线和网上QQ心理交流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和咨询治疗。
  (四)学科渗透,筑牢德育主阵地
  教书育人,学科渗透德育,课堂是我校德育主战场之一。我们牢牢抓住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学科育人因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含英咀华,雨润无声,感染和激励学生。学校提出德育渗透“三性原则”:感知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和体验性原则。在《成都列五中学备课上课常规》中,明确规定备课须确定“德育目标”,以此作为评判教学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学科教育中充分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在潜移默化、点滴浸润中得到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
  (五)家校携手,构建共育机制
  在抓好德育工作主渠道(学校)的同时,我们还大力建设家庭和社会德育工作辅助渠道,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育机制。学校广泛听取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意见,通过考评引导教师成为知行统一的优秀教师,把德育、教学、科研、后勤作为整体考量,做到“干部管理育人、教师教书育人、职工服务育人”,实现“德育队伍全员化,德育过程生活化,德育工作常态化”。畅通家校沟通机制,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广泛开展学生家庭情况调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收集家长意见建议,不断密切同家长的联系,采用家访、开家长会、个别谈话等方式,经常性、多方面地进行工作。在与家长沟通中,注重从思想方面解决具体问题,特别指出学生的积极因素、动员家长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进取心、自尊心。成立“家长委员会”,协调学校、家长和学生关系;开办家长学校,编写了《家庭教育读本》,指导家庭教育;举行家庭教育研讨会,邀请部分优秀家长传经送宝,开办家教经验交流会;邀请专家以讲座方式指导家庭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出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春风沃土花正红。深入扎实,灵活多样、不断创新的德育工作,在我校结出了丰硕果实:我校每年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生源,我校高中每年都有班级被评为“省级优秀班集体”和“市优秀班集体”,每年涌现2至3名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每年有一大批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批教师被评为省、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和模范班主任。学校先后获得省、市“校风示范学校”、“精神文明单位标兵”和“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和“教育宣传先进单位”。
  四、“艺体见长”的多彩艺体
  (一)阳光足球
  着力打造以阳光足球为亮点校园体育特色。
  1.利用足球优势,擦亮名校牌子。我校有六个明显优势,学校是国家足球人才预备学校,曾四次代表国家征战世界球坛成绩卓越;学校俱乐部与职业球队联姻,先后为国家队、国青队和各级职业队输送大量人才;受到各级政府、教育部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对足球苗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市中区有标准的足球场馆;有自己的成型培养模式;足球教师力量雄厚,既有专业教师,又有从职业队退役的校外名师兼职,还有外聘国外教练。因此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搞好足球特色。
  2.继续推进和完善“主体主导式”培养模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服务于学生自主发展。也就是足球训练课注重纵向的联系,借鉴足球发达国家训练模式,并结合我校足球训练基本情况,形成一套符合我校系统的训练模式——“主题引导”体验式训练模式。
  采用教练员围绕训练主题,设置问题情境,通过观察、讲解、示范和纠正等措施,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反复、多次地运用本课所学的训练模式。夯实学生基本技能和技战术意识,形成科学的训练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足球活动兴趣,由此而形成足球兴趣小组、班队、年级队、小队的金字塔体系,实现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全覆盖。
  3.重视文化涵养。要培养高水平足球人才,必学提高他们的文化涵养。一方面我们将着力营造足球文化氛围,普及足球知识,让学生认识足球,热爱足球,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我们将继续利用校园橱窗、校刊校报、广播电视等校园媒体,宣传普及足球知识;开展足球小征文、足球宝贝啦啦操比赛活动,邀请足球明星演讲励志故事等系列主题活动,形成和谐的足球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关心足球运动,学习足球知识和技能,从而理解足球文化。定期开展班级联赛,组织校园“足球活动月”和亲子足球赛等活动,创新校园足球活动形式,彰显足球艺术魅力,丰富校园足球的文化内涵。借助微信、微博、官网、校园网等校园媒体,报道校园足球活动,交流工作经验和展现特色成果,扩大校园足球的知晓率和知名度,营造良好的氛围。
  另一方面,重视文化素质的涵养。在探索校园足球活动过程中,学校重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足球竞技训练和文化基础两手抓,针对学生文化层次较低的实际,为艺体生专门成立“艺体特长生”,通过降标高,分层次,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成绩。我校艺体生进入高校的人数逐年增加。
  4.带动校园排球、棋艺和跆拳道等特色增长点的建设。近年来,学校校园排球和跆拳道已成为学校校园体育新的增长点和又一亮色,近年来学校跆拳道队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八一”跆拳道队等专业队输送了一批苗子。学校排球队异军突起,开始在比赛中崭露头角。因此,我们将总结经验,形成机制,利用这些增长点,创建校园体育和谐多元的特色。
  (二)亮彩艺术
  利用雄厚的教师资源和课题资源让艺术特色亮起来。
  1.做好艺术特色的顶层设计。学校将通过制定艺术教育特色十三五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指导机构,落实艺术工作责任制,完善《艺体特长生训练指导教师聘任协议》、《艺体中心指导教师目标责任书》《艺体中心指导教师训练队管理办法》、《艺体训练队指导教师管理考评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相关制度,确保艺术中心对艺术设计管理评价等责任的落实。
  2.做好艺术特色的常态工作。为了保障艺术活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必须以开齐开足艺术课为前提,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一方面要求艺术老师上好艺术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依靠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做到活动经常化、多样化,建立具有特色的培养机制,从严格选苗子入手,保证严格选拔和训练。坚持“学训结合,以学为主”的育人理念,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拓展活动领域,组织“艺术活动月”中的各项演出、展示、比赛活动。
  3.整合艺术教育资源。搞好艺术活动,实现学生成才愿景,一靠机制,二靠教师。近年来艺术中心云集了一批精兵强将:美术教师中有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材编委、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项目美术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专家,有省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美术骨干教师、省职工书画院理事、省少儿艺术委员会成员、“艺术成都,青苗计划”特聘教师、省中学美术创作研究会会员、当代工笔画研究会会员、区美术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当代水墨实验派画家等等。音乐教师中有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省合唱协会理事、市政府奖获得者、市教育学会音乐专委会会员、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检测专家库人员、“丹巴嘉绒藏区音乐文化传承”研究组成员等,学校将利用灵活机制优化整合,鼓励他们创新发展,通过集体备课、研究课、赛课、听课、评课、教研和培训等等方式促进教师发展。学校还将通过外聘的方式,聘请教师在艺术教育方面造诣深厚的知名度专家,指导推动我校的艺术教育。
  4.加强学校文艺社团活动。学校将借助校内“银杏”合唱团、民乐队、舞蹈队、行进管乐队、美术社等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多元化的艺术活动,将定期由本校艺术教师单独或与外聘专家共同指导训练,为艺术特长生搭建发展和展示平台。
  5.发挥艺术教育优势。我校美术和音乐师资雄厚,科研和创新能力突出,优势十分明显。学校是“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全国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电子科技大学艺术特长生培养基地”、“西南交通大学艺术特长生培养基地”。   我校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我校将坚持在高一年级开设音乐课。尽管音乐教学在普通高中没有明确要求,但我们将坚持“以艺育德,寓教于乐”,在高中上音乐课,并组织舞蹈社、器乐社等学生社团,开展音乐、舞蹈的训练和展示活动,活跃校园氛围,提高学生音乐舞蹈的展示和鉴赏能力。二是继续以课题为载体,探索艺术教育规律,创新艺术教育模式。继续推广省级课题《悉悉蜀风撕生趣,悠悠古镇剪寄情》的成果,开展撕纸画创作教育和全国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民族音乐》子课题《羌族锅庄在中学艺术教育活动中传承与运用的探索》创编的《校园羌韵》活动。三是继续搞好学校艺术团体的寓教于乐的多元艺术活动。最后,利用艺体同源的特点,积极探索艺体融合的教育模式。
  学校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夯实素质基础,健康身心的理念,以“健康愉悦”为核心,营造文化氛围,拓展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方式,建构“体艺融合,多维育人”的办学特色。
  一是优化整合教师资源和发现学生资源。将结合改革课堂结构,构建现代课堂,促进教师由专业型向跨学科的综合型发展,让教师充满“艺体双馨”的魅力,聘请知名专家和知名艺术专家执教。在活动课堂上,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发展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引导其重视自身资源与伙伴发展的互动作用发挥。让学生在新生才艺展示活动、体育活动月、艺术活动月、艺体竞赛活动中展示了才华,发现尖子。
  二是设置艺术体育融通课程。普及型课程学习使学生喜爱艺术与体育知识,掌握基本的艺体技能;提高型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艺体专业技能,并有一定的艺体修养和鉴赏能力;进而选拔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一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有较高的艺体技能,同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以项目为载体促进艺体融合。学校将发挥艺术体操、跆搏操强项和“非遗”校园传承项目羌族锅庄优势,不断深化艺体融合,彰显艺体融通教育特色。
  四是探索艺术体育融通教育模式。学校将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梳理成果,归纳概括,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艺体融通教育模式。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整合艺体教育资源,全面提升艺体教育水平。将扬长和普及有机结合,在争取培养更多优秀专业人才的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在条件成熟后,创办艺术特色班,进一步打响艺术教育的特色品牌。此外,我们将锐意进取,勇于实践,从各个方面探索和培育新的办学特色,使我校办学亮点更突出、办学特色更鲜明,为学生的特色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做出更大贡献。
  五、“多元出口”的和谐教育
  我校发展定位与人生和升学预备教育,以培养基础文明人、现代文明人为基础,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通过课程建设、模式探索、评价改革、机制创新等手段,建设多元出口,和谐发展的教育格局。
  (一)立足校本,优化资源,建设多元课程体系
  我们将根据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着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习需要。我们将坚持自主开发与合作开发相结合,在普通高中必修课程之外,按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等四大类,继续开发和实施校本选修课程,同时制定相应的选课制度、学分制度、弹性学时制度和评价制度,以满足学生有差异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继续坚持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开发与引进相结合,以学校专任教师为主体,精选、二次开发、原创等方式,开发选修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部分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网络选修课程。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职业学校和机构合作,开发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
  今后,我们将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进一步开发、开设更多的校本选修课程,努力做到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多元化、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实效性、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个性化、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综合化,逐步完善适应于新课程的、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多层次、选择空间大、体现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力求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形成列五特色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考核评估体系、校本研修体系以及课程文化。让学生做到有选择、有个性的学习,为他们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改变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建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1.注重学思结合,我校将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2.注重知行统一,我校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实践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3.注重因材施教,我校将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避免缘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我们将注重因材施教,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我们将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将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我校将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大胆突破,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索和试验,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尤其在艺术体育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扬我所长,探索新机制,努力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三)客观公正、全面和谐,形成多元评价机制
  我们将组织群体教职工认真领会新课程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个人效率、思维技能及接受变革的意愿,引导教师领会学生评价所赋予的新意义——解放学生。将坚持理念“工具理性”变“解放理性”,赋予学生真正的主体性,凸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地位。我们将借鉴世界一流高中在课程价值方面达成的共识——学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发展,符合了时代的要求。我们将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不再以甄别学生为主,而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构建学校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教育教学评价,在目的及根本上产生质的变化,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
  我们将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加强教师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工作考察评价。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评价机制。尊重差异,分类制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引导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四)接轨新高考,改变人才观,积极探索高中生生涯教育
  我校将进一步转变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在接轨新高考过程中,积极探索高中学生生涯教育,设置生涯课程,探索个性化生涯辅导、实践和体验,逐步构建起完善的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模式。首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指导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和规划职业生涯。其次,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个性特长和未来发展趋向,在指导学生选修课程的时,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第三,将学生的视野从校园引向现实世界,尽早把当下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借鉴国外一流高中经验,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不断地确定、体验并修正目标,让学生沿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最后,探索生涯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从师资、教材和课时上加以保障,与时俱进,引进高校和社会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渠道地加以开展实施。每个高中生在注重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应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此激发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
  (五)激发兴趣,整合资源,探索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近年来,随着学习的发展,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也逐渐提到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学校将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力争有更大突破。我校提出“两条腿走路,导师式培养,分项目推进”的思路,培养创新后备人才。
  “两条腿走路”:第一条腿就是从学校初中学生中发现具有潜能的科技创新苗子、看好苗子、护好苗子、浇好苗子,绝不揠苗助长,毁掉苗子,通过“直升”途径将他们引到高中进行专门培养;第二条腿是发现艺体尖子,通过选拔、测试找到就近发展区域,因材施教,找高水平教练,进行专项训练和培养。
  “导师式培养”:借鉴大专院校培养研究生模式,根据学生专长安排学校最优秀的教师,采用带研究生的方法,师徒结对,必要时请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开单锅小灶。
  “分项目推进”:采用科兴趣导向、成果导向、联合培养等方式,划分相应培训项目,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帮助他们把握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以此推进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多种培养方法和途径。
  (作者单位:成都列五中学)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涂珊(1983-),女,讲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重庆某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并结合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现该校由于其生源结构的复杂性及生源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等原因,其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一现象,笔者提
期刊
在成都列五中学申报省一级示范学校的过程中,有关专家提出:成都列五中学倡导“德智体美群,五育并举”是一种全新提法,“五育”之间关系不妥,需要解释和论述。  今天笔者冒昧做一梳理,回答专家的质疑,也可算是与专家商榷。首先我要说的是“群”并非新东西,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人伦纲常和道德文化,更是学校悠久的办学传统。  翻开孔老夫子的《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期刊
作者简介:黄慧君(1983-),女,江西抚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南昌师范高等校230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国培计划顶岗置换项目进行调查和分析。从顶岗置换前期、顶岗置换过程中、顶岗置换后期三个方面分析顶岗置换实际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顶岗置换;实性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
期刊
作者简介:杨腊(1993-),女,汉族,山西灵石人,本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61-02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并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广泛性等特点和优势,为大众所普遍关注和喜爱。微信作为近几年来发展最
期刊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成都43中作为一所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城市单设初中,一直在减轻区域入学压力,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学可上”和“就近入学”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以期不断满足区域内社区、家长和学生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在现实的迫切要求下,学校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围绕“课堂”和“课程”两条主线,打造以“课堂为中心,课程为载体,备课为抓手”的“
期刊
作者简介:庄翠霞(1981-),女,汉族,福建泉州人,助教,文学学士,在读教育硕士,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育和应用写作。  摘要:《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改编后的话剧,结合地方特色更直观地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田小娥是《白鹿原》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在旧社会黑暗礼教制度的摧残下,依然为幸福、为爱情、为生存不断地抗争着,虽然这抗争在当时男权强权下仍然无力回天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比例远高于社会其它领域,研究互联网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及相关性,能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动态,在工作和管理中能够掌握更多有效管理手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结果上看互联网对学生的学习和独立思考有负面影响,在人际交往上有积极作用。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剖析,并对工作策略进行讨论,为今后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本文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系列活动为案例,分析了高职图书馆利用系列活动开展阅读推广的活动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高职图书馆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阅读推广;高职图书馆;图书馆活动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09-02  一、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概况  在“快餐式”阅读及微阅读盛行的当前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对图书馆的依赖性
期刊
摘 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建设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创业实验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态势下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实验师资队伍的新要求,并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高校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大众
期刊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康恒小学校是珊瑚小学集团化办学下的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现代化全日制公办小学。建校之初,学校就高度重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不断探索和尝试如何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督导工作,升级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建立民主、开放的现代学校制制度,激发学校发展的潜能。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必须以大教育观审视我们的教育。广义的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大教育体系。  如果把这一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