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作文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农村这广阔的天地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去亲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和双手去体验、发现和表现农村生活的美。
一、激发兴趣爱农村
农村孩子的生活空间是广阔的,他们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也许不是写作业而是去玩儿。所以,生活在农村的孩子都有一种“野性”。这种“野性”塑造了他们的率直、泼辣的性格。“爬树摘柳条”“下河捉鱼”等,这是每个农村孩子必不可少的活动,但若是真让他们写其中的乐趣,他们总是写得那么空洞无味。这时教师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寻找时机,抓住写作素材。因此,首先要做到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田野、爱日新月异的新农村……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我有时领着学生来到田野,让他们感受田野景色的美、农民勤劳的美;有时带他们来到河边,欣赏小河淙淙的流水,观看水中鱼儿尽情的嬉戏。还带领他们来到校园地,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激发他们对农村的爱,找到写作素材。在体验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我曾经因为是农村孩子而感到自卑,在电视里我看到城市小朋友都参加学习班、培训班,课余生活非常充实,我很羡慕他们。可是,我现在不这样想了,通过我们的活动,在您的指导下,我深深地爱上了我们的新农村,我现在知道了,在农村也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这也是城里孩子学不到的。看到孩子们思想上的转变,我觉得孩子们确实领悟到了农村特有的风光,被农民的勤劳朴实所吸引,真正爱上了属于自己的这片沃土。既然,孩子们对农村的爱被激发,那么,我们就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去了解农村。
二、引导观察知农村
农村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沟塘河流、树木花草、禽兽鱼虫、村庄田野……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素材。但是,要将生活转化为写作材料,就必须借助于对这些事物认真仔细的观察分析。这时我们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种植场、粮食市场、蔬菜市场,访问专业户等,让学生在参观访问和活动中根据某次习作的要求搜集素材。比如,农历腊月初八,农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事先布置学生向家长了解这一习俗的来历,然后鼓励他们在长辈的指导下,煮腊八粥,留心品味腊八粥。学生的兴趣很浓,动手做,动嘴吃,动手写出了《难忘的腊八粥》一文,血肉丰满,很有特色,读后使人有共品其味、共享其乐的身临其境之感。
三、亲身实践学农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是最大的美。让孩子们认识美,是教育的奥秘之一。”的确,让学生参加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但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而且能使他们了解父母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根据学生的实际,可把家务劳动和假日农业劳动列入家庭作业的内容。在家务劳动方面,让他们做一些如买菜、洗碗、做饭、烧菜、刷鞋、拖地的活儿。一次做不好,再练,两次三次,直到熟练为止。同时,根据农时特点,布置学生从事除草、割麦子、拾棉花等农活。回校后,利用晨会、班会组织他们汇报,并就在劳动中听到了什么,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进行讨论交流。由于事先有感性认识,学生也就“文思泉涌”,有话可讲,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说”的基础上,一篇篇鲜活丰富的习作跃然纸上。
四、勤奋操练写农业
小学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今,写作素材有了,接着是“如何表达”“怎样写”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自由表达的方法。即形式自由、内容自由、时间自由。
(一)、形式自由。习作可长可短,文体各种各样,题目有无都可。
(二)、内容自由。就是把眼看的、耳闻的、心想的、经历的、动情的等都可以自由写。“文贵以真”, 我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吐真情”,减少“清规戒律”减少划一性而体现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真实的写出“自己”,还学生自由畅想的天地。
(三)、时间自由。习作时间不局限于每周两节的习作课,我提出要做到“四练”:随时练,不间断;随处练,写感受;即兴练,抓灵感;坚持练,有經验。这样的小练笔,减缓了习作的坡度,加大了训练的力度,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由量变达到质变。“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小练笔”定会练出大手笔。以下是学生写下的精彩片段:
摘高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
一片片绿油油的花生地,花生的叶子很茂盛,花生好像在和我捉迷藏,一个个都藏到了地下,我握住花生的茎叶,身子微微向后倾斜,稍稍用力一拔,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嫩黄色的小精灵随之跳了出来。像一群淘气、顽皮的孩子,顾不上身上沾着的泥土,争先恐后的跑到我眼前告诉我地下迷宫的趣事。
总之,作为农村教师应该因地制宜,紧扣“农”字,引导学生去知农、学农,在“农”字上做文章,就地取材,广开“材”路,是大面积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既作文又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让学生不再把“写作”视为包袱和负担,还能使他们真正领悟到“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激发兴趣爱农村
农村孩子的生活空间是广阔的,他们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也许不是写作业而是去玩儿。所以,生活在农村的孩子都有一种“野性”。这种“野性”塑造了他们的率直、泼辣的性格。“爬树摘柳条”“下河捉鱼”等,这是每个农村孩子必不可少的活动,但若是真让他们写其中的乐趣,他们总是写得那么空洞无味。这时教师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寻找时机,抓住写作素材。因此,首先要做到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田野、爱日新月异的新农村……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我有时领着学生来到田野,让他们感受田野景色的美、农民勤劳的美;有时带他们来到河边,欣赏小河淙淙的流水,观看水中鱼儿尽情的嬉戏。还带领他们来到校园地,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激发他们对农村的爱,找到写作素材。在体验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我曾经因为是农村孩子而感到自卑,在电视里我看到城市小朋友都参加学习班、培训班,课余生活非常充实,我很羡慕他们。可是,我现在不这样想了,通过我们的活动,在您的指导下,我深深地爱上了我们的新农村,我现在知道了,在农村也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这也是城里孩子学不到的。看到孩子们思想上的转变,我觉得孩子们确实领悟到了农村特有的风光,被农民的勤劳朴实所吸引,真正爱上了属于自己的这片沃土。既然,孩子们对农村的爱被激发,那么,我们就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去了解农村。
二、引导观察知农村
农村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沟塘河流、树木花草、禽兽鱼虫、村庄田野……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素材。但是,要将生活转化为写作材料,就必须借助于对这些事物认真仔细的观察分析。这时我们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种植场、粮食市场、蔬菜市场,访问专业户等,让学生在参观访问和活动中根据某次习作的要求搜集素材。比如,农历腊月初八,农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事先布置学生向家长了解这一习俗的来历,然后鼓励他们在长辈的指导下,煮腊八粥,留心品味腊八粥。学生的兴趣很浓,动手做,动嘴吃,动手写出了《难忘的腊八粥》一文,血肉丰满,很有特色,读后使人有共品其味、共享其乐的身临其境之感。
三、亲身实践学农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是最大的美。让孩子们认识美,是教育的奥秘之一。”的确,让学生参加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但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而且能使他们了解父母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根据学生的实际,可把家务劳动和假日农业劳动列入家庭作业的内容。在家务劳动方面,让他们做一些如买菜、洗碗、做饭、烧菜、刷鞋、拖地的活儿。一次做不好,再练,两次三次,直到熟练为止。同时,根据农时特点,布置学生从事除草、割麦子、拾棉花等农活。回校后,利用晨会、班会组织他们汇报,并就在劳动中听到了什么,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进行讨论交流。由于事先有感性认识,学生也就“文思泉涌”,有话可讲,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说”的基础上,一篇篇鲜活丰富的习作跃然纸上。
四、勤奋操练写农业
小学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今,写作素材有了,接着是“如何表达”“怎样写”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自由表达的方法。即形式自由、内容自由、时间自由。
(一)、形式自由。习作可长可短,文体各种各样,题目有无都可。
(二)、内容自由。就是把眼看的、耳闻的、心想的、经历的、动情的等都可以自由写。“文贵以真”, 我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吐真情”,减少“清规戒律”减少划一性而体现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真实的写出“自己”,还学生自由畅想的天地。
(三)、时间自由。习作时间不局限于每周两节的习作课,我提出要做到“四练”:随时练,不间断;随处练,写感受;即兴练,抓灵感;坚持练,有經验。这样的小练笔,减缓了习作的坡度,加大了训练的力度,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由量变达到质变。“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小练笔”定会练出大手笔。以下是学生写下的精彩片段:
摘高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
一片片绿油油的花生地,花生的叶子很茂盛,花生好像在和我捉迷藏,一个个都藏到了地下,我握住花生的茎叶,身子微微向后倾斜,稍稍用力一拔,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嫩黄色的小精灵随之跳了出来。像一群淘气、顽皮的孩子,顾不上身上沾着的泥土,争先恐后的跑到我眼前告诉我地下迷宫的趣事。
总之,作为农村教师应该因地制宜,紧扣“农”字,引导学生去知农、学农,在“农”字上做文章,就地取材,广开“材”路,是大面积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既作文又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让学生不再把“写作”视为包袱和负担,还能使他们真正领悟到“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