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洋捕捞业“走出去”的启示

来源 :国际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ly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属沿海省份,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大中型企业多,经济比较发达。改革开放后,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辽宁省外贸企业在国(境)外陆续建立了一批商贸机构,少数工业企业也在国外建立了原料生产和加工基地。但由于认识和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都没有真正发展起来。而同一时期,辽宁省海洋捕捞业“走出去”发展远洋渔业却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效。尽管海洋捕捞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但认真总结这一历史经验,对全省认识“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动全省有更多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是不无补益的。
  辽宁省海洋捕捞业“走出去”的根本原因是全省海洋捕捞能力迅速发展过度捕捞导致传统渔场资源衰退。1978年改革开放后,辽宁省海洋捕捞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到1985年全省海洋捕捞渔船增加到11万艘,比1976年增长73%。其中机动渔船8500艘,增长136%。机动渔船中的钢壳渔船469艘,增长108%,这些渔船都配备了比较完善的助渔、导航、通讯设备。此外,还有几艘自国外引进的围网渔船和冷藏加工船。海洋捕捞能力大幅甚至成倍增长,但渔场仍限制在黄海、渤海、东海等近海海域,因此势必形成过度捕捞,导致近海渔业资源每年以10%的速度衰退。1985年全省海洋捕捞产量为38.5万吨,仅比1976年增长4.5%,而且鱼品质量下降,小鱼小虾多,对虾、牙片鱼、鲅鱼、带鱼等数量剧减。渔业企业收入下滑,特别是国有大中型渔业企业受冲击最大,渔船和人员出现大量闲置,企业收不抵支,不说发展,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正是在这种形势“逼迫”下,辽渔集团第一个提出了“让出近海、走向远洋”的发展战略,于1985年2月和11月分别派船到非洲毛里求斯海域和北太平洋白令海和美国阿拉斯加湾从事捕捞生产,揭开了辽宁省远洋渔业的序幕。1986年大连市、营口市、锦州市的几家国有大中型渔业企业陆续跟上,接着是以大连市为主的一些乡镇集体和个体渔业企业以及非渔企业加入进来,使全省远洋船队不断壮大。到2000年,辽宁省从事远洋渔业的企业19家,派往国外的渔船272艘,均列全国各省之首。这些渔船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和印尼、加蓬、几内亚、喀麦隆、安哥拉、摩洛哥、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20多个国家海域,参与捕捞生产,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第一,使全省海洋渔业经济结构由过去单一依靠近海渔业资源发展到同时也利用国际渔业资源。由于资源增加,捕鱼量也大幅上升。到2000年,仅辽宁省远洋渔业捕捞产量就达22万吨,列全国各省之首,占全省当年海洋捕捞产量的14%,使一批渔业企业摆脱了困境,走向发展之路。国际渔业资源的开发,也大大减轻了近海渔场的压力。
  第二,远洋渔业由国有渔业企业为主,发展成多元化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局面。以大连市为例,到2000年有3家国有渔业企业派往国外渔船共27艘,而10家民营企业共派船60艘,占了远洋渔业的大头。长海县獐子岛远洋渔业公司派船27艘,在全国首屈一指。民营企业发展远洋渔业速度快,势头猛,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加快了全省海洋捕劳业现代化步伐。为了适应大洋性公海捕鱼的需要,各企业纷纷投巨资进口或建造大型现代化渔船。到2000年,全省从事大洋性公海捕捞的渔船达80艘。其中大型拖网渔船5艘,金枪渔钓船18艘,鱿鱼钓船57艘,均列全国各省首位。现在辽宁省远洋船队可以采用拖、钓、围等多种方式捕渔,可以在1200米深的深海中捕鱼。可以说,辽宁省远洋船队已具备了环球捕鱼的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世界上任何海域,只要有捕捞价值,只要得到允许,辽宁省远洋船队都有能力前去进行捕鱼作业。
  第四,促进全省远洋渔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为适应竞争需要辽宁省远洋渔业已改变了单一捕捞方式,到2000年有三家企业先后在西非建立了9家渔业分公司。一家企业在加蓬配套建立了冷库和渔品专卖店。一家企业购进了1.4万吨级水产品加工船,配套16艘捕捞渔船,建成了我国最大的远洋捕捞加工船队。一家企业在柬埔寨的渔船队配备了5艘国际运销船,一部分渔品直销远隔数万里的日本市场。全省远洋渔业逐步形成了捕捞、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第五,培养了一批外向型渔业生产营销队伍。辽宁省每年派驻海外渔业分公司、企业、事务所(办事处)和随船出海的管理、销售、技术人员及船员达4000—5000人,他们经受了多年国际渔业市场竞争的锻炼和考验,已成为不可多得的外向型渔业生产经销人才。
  第六,促进了企业在国内的发展。现在,辽宁省从事远洋渔业的企业有一部分已逐步发展成为渔、工、贸多种经营的基地性渔业企业。如辽渔集团现有的渔船百分之六十都在从事远洋渔业,为企业在国内的发展争取了空间。经十几年来的发展,该企业现已拥有水陆域面积230多万平方米,港口航运、水产品冷冻加工、旅游观光、船舶修造、渔网具制造、海洋医药、鱼品拍卖、建筑工程和房地产开发、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产业蓬勃发展。到2000年企业固定资产已达16亿元,比1985年增长3.5倍,年收入达20亿元,成为亚洲第一大渔港,全国22家典型渔业企业之一,北方驰名的“中国渔城”。
  另外,远洋渔船队捕捞的鱼品有一部分要运回国内销售,也有利于丰富国内市场。
  事实使我们看到辽宁省海洋捕捞业“走出去”发展远洋渔业是全省海洋捕捞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提出的必然要求。事实证明,“走出去”不是哪个人或企业要不要,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新的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捕捞生产能力提高了,近海原有的渔业资源不再能满足需要了,就必须“走出去”寻求新的资源。不走不行,一走就活,一走就好。这是辽宁省海洋捕劳业对“走出去”必要性的深刻认识和体验。
  辽宁省海洋捕捞业“走出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GDP达到人均2000美元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企业就需要也有可能“走出去”。1985年辽宁省人均GDP远未达到2000美元的标准,但由于渔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在当时确也具备了“走出去”的一些基本条件:
  第一,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大环境和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海洋渔业“走出去”的关键。首先是政府倡导、推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辽宁省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并把发展远洋渔业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1996年,辽宁省和各有关市政府已开始把发展远洋渔业列入本地区的“九五”规划,提出了指导思想,制订了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如大连市就提出了有关区市县到2000年末都要实现远洋渔业“0”的突破的目标,并列为市水产“海龙杯””评比的重要条件。其次是出台具体鼓励政策。如1986年大连市政府拨付100万美元作为远洋渔业起动资金。1987年开始又利用渔用柴油平议差价建立了“远洋渔业发展基金”,5年累计投入3700多万元,扶持全市发展远洋渔业。1996年至1998年,全市通过单位自筹、银行贷款、发展股份、财政支助等办法,筹集资金3亿多元,支持企业造大船,搞远洋。另外,该市有关区市县政府还制订了奖励政策等。再次是加强对远洋渔业的管理和服务。省政府成立了远洋渔业协调领导小组。大连市政府成立了远洋渔业办公室。近年来,在资源调查和研究、信息提供和沟通、项目组织和协调、合同签订和督查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如大连市为全面了解国际渔业资源情况,先后共组织了10个考察团,对近30个国家的渔业状况进行了考察。另外,辽宁省和有关市政府还非常重视远洋渔业人才的培养。如大连市对远洋渔业所需人才除在现有海洋捕捞队伍中选拔外,每年办班都在10期以上,结业人数达1770多人。
  第二,改革开放后,涌现出一批国有大中型海洋捕捞企业和集体、个体渔业企业,成为辽宁省发展远洋渔业的投资主体。这些企业对发展远洋渔业既有动力又有实力。首先是他们融资能力较强,对投巨资买船造船有承受能力。其次是以1982年我省开始生产的8154型尾滑道冷冻生产渔船为主的钢壳渔船主要为国有大中型渔业企业所拥有,这些渔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派往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沿海从事过洋性捕渔具有较强竞争力。再次,这些大中型渔业企业拥有一批经过多年海洋捕捞实践考验和锻炼的管理、技术人员和船员队伍,到公海大洋性捕渔有一定适应能力,从事过洋性捕渔更是得心应手,加上他们能吃苦耐劳,克服困难,更具竞争力。最后,我国工资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这是辽宁省远洋船队在国际渔业资源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国际渔业市场和渔业资源前景广阔,为辽宁省海洋捕劳业“走出去”发展远洋渔业提供了用武之地。鱼品是人类生活必需品,不仅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国际市场需求亦在上升,捕渔产业仍具发展潜力。从国际渔业资源看,尽管世界渔业普遍呈衰退趋势,但部分海域仍具有较大开发潜力。据世界粮农组织对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评估,该海域年可捕量为420万吨,现年平均利用量仅为250万吨,占61%。另据该组织对世界各海域头足类资源评估,储量达300—400万吨,目前鱿鱼产量仅为230万吨。从世界渔业资源竞争看,虽然各国对国际渔业资源竞争激烈,但也有机遇。发达国家由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他们被迫要从成本低的国家寻求船员,这就为我合作捕鱼创造了机遇。这些国家正在把远洋捕捞转向水产品加工和鱼货贸易,相对提高了我们海上捕鱼的竞争力。多数发展中国家虽然划定了200海里经济专属区,但由于他们经济技术落后,缺少资金投入,资源处于无力开发状态。他们与我国有良好政治关系,并建立了渔业合作基础。
  这些有利条件即“走出去”的可行性,是辽宁省发展远洋渔业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证。辽宁省海洋捕捞企业在实践中对这些可行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因而他们“走出去”的信心就越来越强,越来越坚定;胆子就越来越大,底气越来越足,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紧紧抓住有利机遇,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
  辽宁省远洋渔业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行业管理不到位,特别是有些人法制观念不强,素质不高,出现违章跨邻国国界捕鱼,到禁渔线内捕鱼,使用禁用渔具捕鱼等情况。再如,随着2001年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辽宁省近海渔场进一步缩小,6000余艘渔船面临转产,不少大功率渔船将转向远洋渔业,使远洋渔业面临“一踊而上”管理失控的局面。另外,大洋性中上层鱼类、软体鱼类及鳞虾三大资源开发竞争激烈,对全省远洋渔业发展也构成了压力。为此,辽宁省政府坚持“在稳定中调整,在调整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效益”的方针,采取“稳定西非和北太平洋,发展南太平洋,开发印度洋,进军大西洋”渔场的战略。狠抓过洋性渔业向大洋性渔业转变;由单一捕捞向捕捞、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转变;由生产大宗品种向生产高档优质水产品转变;产品销售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等“四个转变”。慎重选择过洋性渔业项目,积极建设金枪鱼钓、鱿鱼钓、拖网、围网四个大洋性船队,甚至拟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渔船,切实实施公海业资源竞争战略。并拟在大连市建设两个远洋水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金枪鱼加工销售市场。加强行业管理,使远洋渔业由抓规模、抓产量向抓质量、抓效益转变,并切实加强法制建设。对新加入远洋渔业的企业和渔船,要严密审批手续,严格把关,保证质量,防止失控,提高辽宁省远洋船队在公海渔业竞争中的地位。目前,辽宁省远洋渔业的调整、发展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到2001年全省从事远洋渔业的企业增加了7家,总数达26家,比上年增长36.8%。全省投资4亿多元建造了14艘渔船从事远洋渔业,加上新转入的远洋渔船,派往国外的渔船共达328艘,比上年增加了56艘,增长20.6%。其中大洋性渔船增加到117艘,占外派渔船总数的35.7%,比上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
  辽宁省远洋渔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我国加入WTO后的今天,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现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其必要性不亚于当年,其可行性则优于当年。辽宁省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远非昔比。全省工业企业经历三年扭亏增盈已经走出低谷,大多数大中型企业经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正在焕发勃勃生机。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崛起。一大批民营企业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并涌现出一批资产超亿元的骨干企业。工农业产品中的专利产品和名牌产品迅速增加,一大批科技型人才和外向型人才正在茁壮成长,法制环境更趋完善,全省经济的竞争力大大增强。但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发育,进出口关税逐步降低,外资的大量涌入,辽宁省经济在国内外市场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全省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必须向当年的海洋捕捞业学习,深刻认识“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紧紧抓住国家鼓励“走出去”和经济全球化中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瞄准国际市场,适时把资金和适用技术设备转移到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去进行生产,获取国内短缺的资源,如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积极培育和发展全省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全省经济国际化和现代化步伐,使全省经济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内外均衡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铸就辽宁经济新的辉煌。
其他文献
前言科技馆在我国并不纯粹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多数科技馆的兴建时期都较早,从功能单一发展至现在已是集科普常展、科普临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技培训、网络科普、高科技娱
第一条为了规范汕头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汕头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称市引导资金),是指省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共广东省委发出了“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
针对越来越多的用户在楼顶装设太阳能热水器的情况,笔者分析了现时太阳能热水器在安装、使用方面存在的防雷安全隐患,并对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太阳能热水器免受雷电侵袭提出了自
在这座两千五百年位置不曾改变的古城内,那些延续数百年的老家族,或许最能体现人们世世代代的姑苏缘份。听那些老苏州家族成员讲述自己的故事,便是感受一种家在苏州的情怀。
,12月7日上午,市专利奖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评出了第四届汕头市专利奖。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实时三维医学超声图像的重建方法”、汕头华尔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苏州,很美丽的一个词儿,当你用吴侬软语念出时,脑海浮现出了江南、粉墙、黛瓦、才子、佳人等优稚之名。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天堂苏州,自古人文荟萃,底蕴深沉,且是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