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社会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物,其通常都是实物形态存在且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极高的收藏价值。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利用文物蕴含的信息资源,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势在必行。长期以来,收藏文物的博物馆因为内部运行机制以及环境方面的影响,使得不少文物在保管中产生了损坏,其中以大气环境对文物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这方面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大气环境对博物馆文物影响的研究报告分析,指出了大气环境对文物的有关影响,并提出了改善建議。
[关键词]大气环境;博物馆;文物;保存;气溶胶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得出,不少文物材料受到博物馆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大气环境的变化而容易产生质变,最终导致这些文物出现衰败、损坏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物自然损坏,其实质却是文物材料自身物化反应的结果。因此,做好文物保存环境研究势在必行,也是当今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内容,大气环境作为影响文物保存质量的关键,其在研究中主要涉及到大气环境的气溶胶、酸碱气体、大气微生物以及温度、湿度等多方面内容。下面我们就这几方面的因素做详细阐述。
一、博物馆内大气环境研究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大气环境是造成文物古迹损害的重要因素,也是博物馆内部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就大气环境所造成的文物损毁分析,其主要是因为灰尘、酸雨、酸性气体和菌类微生物变动产生的。博物馆作为为社会发展做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其具备永久开放性、非营利性的特征,是为研究、教育和欣赏做服务的各项活动。目前,博物馆的工作包含了各种文物的收集、研究、信息整理以及传播等,同时博物馆还是各种历史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部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有着向人类讲述过去历史的作用。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发展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些不同的历史阶段都遗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大到我国万里长城、敦煌石窟、秦兵马俑,小到无字碑、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这些无一不是惊世之作、稀世珍宝。但是在近些年的社会发展中,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和社会污染程度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文物古迹出现了损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物受到大气酸雨、臭氧层破坏以及微生物的威胁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也让博物馆工作者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研究更为关注。目前,影响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因素包含了气溶胶、酸性气体、大气温度、湿度以及大气微生物。这也表明,要想更好的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必须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
二、大气气溶胶对博物馆文物的影响
气溶胶主要指的是酸碳化合物,其中以硫酸盐、硝酸盐、海盐、炭化气体等物质为主,是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环境系统威胁最大的因素,甚至对人体健康也有着一定威胁。在博物馆工作中,博物馆内部气溶胶的存在会让文物表面出现无损,造成颜色、线条出现一定化学反应,还会对文物内部的化学物质构成变动,导致文物产生破损。一般来说,对博物馆内部的文物造成危害的气溶胶主要是粒径小于10um的大气灰尘,这些气溶胶的预防通常都是采用元素碳开展的,主要是因为元素碳本身有着良好的稳定性,一般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但是,经过长期的工作总结我们发现,这些元素碳虽然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气溶胶,且对文物的色彩造成覆盖、沉降的现象,导致文物表面出现发黑的现象,最终影响文物的视觉效果和美观价值。基于这种情况,目前我国的博物馆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物保护方式,也就是半封闭式博物馆文物保护体制和全封闭博物馆文物保护方式。
1、半封闭博物馆文物保护方式
半封闭式包无关文物保护环境在我国十分常见,主要以秦兵马俑为主,同时国内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类博物馆室内环境做了深入的研究。经研究分析得出,这类博物馆在不同地点和季节气溶胶的酸碱性有差异,室内外气溶胶中的硫酸盐都是经二次转化形成的。
2、全封闭式博物馆研究
通过对大气颗粒物的分析表明,室内主要与室外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有关,受室外污染物的渗入明显,与馆内游客关系不大。馆内大气污染物中的硫酸盐、硝酸盐等可沉降或吸附到文物表面,不但有潜在的研磨作用,还能将有害化学物质携带到文物、艺术品表面,导致对文物材料的化学侵蚀和物理风化。
三、酸性气体对博物馆内部文物保护的影响
气体污染物的种类有许多,但对博物馆文物有严重损害的是酸性气体。酸性气体污染物主要包括硫化物、氮氧化物、卤化物、某些有机化合物等。它们能够腐蚀金属,尤其在与氧化剂类物质混合时腐蚀现象更为明显;此外还会使有机质文物脱色、褪色,从而改变文物的木来而目,使文物遭到损害。馆内各污染物的含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不仅与博物馆的内部因素有关,与馆外的空气状况也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
四、大气微生物
博物馆内的馆藏文物除了受上述理化因素的破坏作用外,还会受到大气微生物的生物危害。微生物可引起文物藏品的生物腐蚀,尤其是在有利于它们生长繁殖的环境中。这部分微生物主要是空气中飘浮或尘埃中夹带的有害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等。由于微生物是附着在颗粒物上进入室内环境,所以它的分布和含量易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同一房间不同季节、相同季节不同房间、同一房间的不同点、相同点的不同种类都有所不同。
在对由微生物作用引起的文物损坏的修复过程中,一般针对文物木身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严重腐蚀的青铜器文物,采用化学方法处理,杜绝有害锈再生;对于局部粉状锈则采用锌粉敷、电化学还原方法除锈,此外,了解文物害虫的习性就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治理。
五、温度与湿度
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文物产生损害效应。环境温度过高会使文物材质中的分子成为活化分子,导致文物的老化变质加快;环境温度过低(如露点温度以下)又会在文物表而产生结露现象,在文物表而生成的露珠同样破坏文物。温度对文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温度因素直接作用产生的破坏结果;二是由温度变化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对文物产生的间接破坏作用。
对于大多数馆藏文物而言,相对湿度比温度存在更大的影响,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相对湿度太高或者太低,或者波动速度太快,都会给文物藏品带来巨大危害,主要表现为容易吸收和释放水分的有机材料随着相对湿度的波动而膨胀或者收缩,由此产生的压力会导致文物出现裂缝甚至开裂。
六、结束语
总之,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不同类型的馆藏文物进行合理的分区,尽量确保相同温度、湿度等保存条件的文物处于一个管理区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靓.同位素在大气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13(03)
[2]胡炳清,覃丽萍,柴发合,易鹏.环境压力指数及我国大气环境压力状况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3(09)
[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J].环境科学研究,2010(01)
[关键词]大气环境;博物馆;文物;保存;气溶胶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得出,不少文物材料受到博物馆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大气环境的变化而容易产生质变,最终导致这些文物出现衰败、损坏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物自然损坏,其实质却是文物材料自身物化反应的结果。因此,做好文物保存环境研究势在必行,也是当今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内容,大气环境作为影响文物保存质量的关键,其在研究中主要涉及到大气环境的气溶胶、酸碱气体、大气微生物以及温度、湿度等多方面内容。下面我们就这几方面的因素做详细阐述。
一、博物馆内大气环境研究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大气环境是造成文物古迹损害的重要因素,也是博物馆内部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就大气环境所造成的文物损毁分析,其主要是因为灰尘、酸雨、酸性气体和菌类微生物变动产生的。博物馆作为为社会发展做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其具备永久开放性、非营利性的特征,是为研究、教育和欣赏做服务的各项活动。目前,博物馆的工作包含了各种文物的收集、研究、信息整理以及传播等,同时博物馆还是各种历史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部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有着向人类讲述过去历史的作用。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发展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些不同的历史阶段都遗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大到我国万里长城、敦煌石窟、秦兵马俑,小到无字碑、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这些无一不是惊世之作、稀世珍宝。但是在近些年的社会发展中,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和社会污染程度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文物古迹出现了损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物受到大气酸雨、臭氧层破坏以及微生物的威胁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也让博物馆工作者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研究更为关注。目前,影响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因素包含了气溶胶、酸性气体、大气温度、湿度以及大气微生物。这也表明,要想更好的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必须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
二、大气气溶胶对博物馆文物的影响
气溶胶主要指的是酸碳化合物,其中以硫酸盐、硝酸盐、海盐、炭化气体等物质为主,是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环境系统威胁最大的因素,甚至对人体健康也有着一定威胁。在博物馆工作中,博物馆内部气溶胶的存在会让文物表面出现无损,造成颜色、线条出现一定化学反应,还会对文物内部的化学物质构成变动,导致文物产生破损。一般来说,对博物馆内部的文物造成危害的气溶胶主要是粒径小于10um的大气灰尘,这些气溶胶的预防通常都是采用元素碳开展的,主要是因为元素碳本身有着良好的稳定性,一般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但是,经过长期的工作总结我们发现,这些元素碳虽然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气溶胶,且对文物的色彩造成覆盖、沉降的现象,导致文物表面出现发黑的现象,最终影响文物的视觉效果和美观价值。基于这种情况,目前我国的博物馆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物保护方式,也就是半封闭式博物馆文物保护体制和全封闭博物馆文物保护方式。
1、半封闭博物馆文物保护方式
半封闭式包无关文物保护环境在我国十分常见,主要以秦兵马俑为主,同时国内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类博物馆室内环境做了深入的研究。经研究分析得出,这类博物馆在不同地点和季节气溶胶的酸碱性有差异,室内外气溶胶中的硫酸盐都是经二次转化形成的。
2、全封闭式博物馆研究
通过对大气颗粒物的分析表明,室内主要与室外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有关,受室外污染物的渗入明显,与馆内游客关系不大。馆内大气污染物中的硫酸盐、硝酸盐等可沉降或吸附到文物表面,不但有潜在的研磨作用,还能将有害化学物质携带到文物、艺术品表面,导致对文物材料的化学侵蚀和物理风化。
三、酸性气体对博物馆内部文物保护的影响
气体污染物的种类有许多,但对博物馆文物有严重损害的是酸性气体。酸性气体污染物主要包括硫化物、氮氧化物、卤化物、某些有机化合物等。它们能够腐蚀金属,尤其在与氧化剂类物质混合时腐蚀现象更为明显;此外还会使有机质文物脱色、褪色,从而改变文物的木来而目,使文物遭到损害。馆内各污染物的含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不仅与博物馆的内部因素有关,与馆外的空气状况也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
四、大气微生物
博物馆内的馆藏文物除了受上述理化因素的破坏作用外,还会受到大气微生物的生物危害。微生物可引起文物藏品的生物腐蚀,尤其是在有利于它们生长繁殖的环境中。这部分微生物主要是空气中飘浮或尘埃中夹带的有害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等。由于微生物是附着在颗粒物上进入室内环境,所以它的分布和含量易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同一房间不同季节、相同季节不同房间、同一房间的不同点、相同点的不同种类都有所不同。
在对由微生物作用引起的文物损坏的修复过程中,一般针对文物木身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严重腐蚀的青铜器文物,采用化学方法处理,杜绝有害锈再生;对于局部粉状锈则采用锌粉敷、电化学还原方法除锈,此外,了解文物害虫的习性就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治理。
五、温度与湿度
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文物产生损害效应。环境温度过高会使文物材质中的分子成为活化分子,导致文物的老化变质加快;环境温度过低(如露点温度以下)又会在文物表而产生结露现象,在文物表而生成的露珠同样破坏文物。温度对文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温度因素直接作用产生的破坏结果;二是由温度变化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对文物产生的间接破坏作用。
对于大多数馆藏文物而言,相对湿度比温度存在更大的影响,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相对湿度太高或者太低,或者波动速度太快,都会给文物藏品带来巨大危害,主要表现为容易吸收和释放水分的有机材料随着相对湿度的波动而膨胀或者收缩,由此产生的压力会导致文物出现裂缝甚至开裂。
六、结束语
总之,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不同类型的馆藏文物进行合理的分区,尽量确保相同温度、湿度等保存条件的文物处于一个管理区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靓.同位素在大气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13(03)
[2]胡炳清,覃丽萍,柴发合,易鹏.环境压力指数及我国大气环境压力状况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3(09)
[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J].环境科学研究,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