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和5-氟尿嘧啶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和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实验组22例接受吉西他滨、5-氟尿嘧啶和四氢叶酸联合化疗,对照组21例接受5-氟尿嘧啶+四氢叶酸
【机 构】
:
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武警湖北总队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和5-氟尿嘧啶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和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实验组22例接受吉西他滨、5-氟尿嘧啶和四氢叶酸联合化疗,对照组21例接受5-氟尿嘧啶+四氢叶酸联合化疗,比较他们的近期疗效、疾病相关症状改善状况和不良反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第1、5天时2组病人5-氟尿嘧啶的血浆浓度和半衰期.结果实验组病人的近期疗效、疾病相关症状改善均好于对照组,但不良反应也增加.实验组病人血浆中5-氟尿嘧啶的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上述变化贯穿于5-氟尿嘧啶的整个治疗过程.结论吉西他滨可改善5氟尿嘧啶
其他文献
创伤性肝破裂在各种腹部损伤中约占15%~20%,一般伤情多较复杂,病情凶险,其死亡率占腹部外伤第一位。近年来其发病呈上升趋势。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总
目的探讨多指标综合预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的肝代偿功能的价值.方法将237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的病人按照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分为代偿良好(A)、代偿轻度不全(B)、代偿重度
在肝脏外科发展历史上,术中大出血和术后肝功能衰竭是造成肝切除手术后病人死亡的两大重要危险因素.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肝切除手术死亡率高达10%以上,但近20年以来由于对肝段
FK506(tacrolimus)是一种强有效的免疫抑制剂,1989年临床应用于肝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效果良好,它成功地提高了移植器官及患者的存活率,目前作为一线用药广泛地应用于器官移
目的探讨采用包膜外钝性剥除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3月至2003年3月采用包膜外钝性剥除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中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对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0例肝细胞癌及相应的癌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