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演说能力是翻译专业学生学习口译的基础能力之一。对学生演讲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于《英语演讲与辩论》这一门课之中。本文以口译课程体系为主线,将演讲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类翻译专业课程之中,探索出一种较为有效的可行性模式。
【关键词】公共演说 翻译专业 口译教学
一、引言
演讲,又称公共演说,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言语交际行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公共演说成为了当今社会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如国家领导人会见中外记者,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各类峰会、论坛的主题发言,研讨会学术报告,产品推介会等等。公共演说在社会各个层面上都发挥着表明讲话者立场、主张、倡议及想法的一种有效途径。讲话者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需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敏锐的思辨能力。口译与公共演说颇为相似,都是在现场气氛的压力下当中进行较为系统的讲话。因此,公共演说技能训练成为口译训练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公共演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不少学生经过《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训练后依然无法自如地做好公共演说。如何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公共演说能力成为翻译专业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口译与公共演说的关系
梅德明(2006)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听取和解析源语所表达的信息,随即将其转译为目标语的语言符号,今儿达到传递信息之目的的言语交际活动。可见,口译虽然是翻译的一种,但有别于笔译,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译员如同“演员”,必须艺术性地把从源语中接受到的信息在讲台(舞台)上传递给听众。译员的“艺术工作”是在承受极大的压力情况下完成的,因为译员的工作是以科学的手段,艺术性地假期沟通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桥梁。仲伟合(2001)提出,专业的口译训练应以“口译技能”训练为核心。这些技能包括:短时记忆技巧、口译笔记技巧、数字传译技巧、口译应对策略、译前准备技巧、跨文化交际技巧以及公共演说技巧。
公共演说是一门融说话艺术与表演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陈欣(2011)在对比演讲与朗诵的艺术性差异时指出,成功的公共演说包括以下几个因素:有价值的主题、严密的逻辑性、浅易生动的比喻、容易引起共鸣的题材、肢体语言的运用以及反复训练的技巧。可以看出,公共演讲与口译在表达内容和主观性上存在差异之外,二者都要求讲话者具有较高的逻辑能力以及技巧的反复强化训练。因此,公共演说是一名优秀的口译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三、译员公共演说能力的训练体系
演讲术在西方一直是一门传统科目。古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雄辩家狄摩西尼曾在海边对着波涛连嗓音,口含石子纠正发音,攀登高山以增加肺活量,对着镜子练习姿势,最终成为古今第一大演说家。可见,公共演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全方位多角度地综合培养。仲伟合(2003)认为翻译专业应考虑同时开设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课程、百科知识课程、口译技能课程。对于翻译专业学生而言,公共演说能力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英语演讲与辩论》这一门课程,而是可以渗透到各类不同的课程当中。
1.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语言类课程主要是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双语知识,以及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说”的能力通常由口语课和结合其它课程课文的口语训练。在口语课上,教师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上台进行口语练习,不论是对话、小组讨论,或是讲述故事、个人经历,都可以安排学生在讲台上进行练习或者展示,以增强学生对“讲台”和“舞台”的感觉,对台下观众反应的关注,以及对自己台风的修饰。在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这类课程中,通常会有结合课本上文章的口语表达练习。常见的形式有口头回答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复述文章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以及与文章主题有关发表个人观点的即兴讲话练习。其中复述练习与以备演讲形式相似,即兴讲话就是即兴演讲训练。由于有课文内容的辅助,学生在练习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经历考虑“说什么”的问题,只需关注如何有逻辑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在学生能够基本顺畅表达的基础上,向学生引入基本的演讲技能,适当提高要求,如语言表达更加正式、逻辑更加清晰、台风和表达力更好等。这是公共演说训练的第一阶段,即在练习说外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站在台上讲话。
2.百科知识课程。百科知识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做翻译所需的各类背景知识,如跨文化交际、公共外交、中国文化史等。这类课程由于其知识性的特点,多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这些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公共外交》课程为例,除了向学生讲授外交学基本知识外,笔者在课堂中增加了学生课前陈述的环节。把与公共外交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作为主题,学生在课前自行上网搜集与这些话题有关的相关资料,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在课堂上以幻灯片辅助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解该话题。这是公共演说训练的第二阶段,即学生针对指定话题,提前准备,所讲内容完全有学生自主选择。
3.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演讲与辩论类课程是我国外语教学界新兴的一门实践性课程。随着近年来全国各类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如火如荼的开展,首届全国思辩教学研讨会于2016年5月召开,思辩能力的培养被正式提出,成为外语教学所必须关注的一项新的能力。笔者在自己讲授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中,从以备演讲、即兴演讲、辩论三方面对翻译专业学生的公共演说能力进行强化训练。
首先,以备演讲训练。每节课前指定几名同学进行以备演讲,演讲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课前提前撰写演讲稿。学生可根据自己演讲的内容选择是否采用幻灯片辅助的形式,演讲结束后由班里同学提出几个与演讲内容有关的问题,该学生即兴回答。教师按照演讲比赛的要求对学生的演讲和问答逐一进行点评。
其次,即兴演讲训练。课堂中现场提出演讲题目,题目的选择可以结合社会或校园热点话题,以增加学生兴趣。题目公布后给学生一定时间做准备,学生可以在纸上简单地演讲提纲写出。学生可以在准备过程中自由结合成小组,相互间进行练习。最后随机挑选若干名同学,面对全体同学进行即兴演讲。 最后,辩论训练。辩论可以看作演讲的一种高级形式。笔者在课程的后期逐渐引入辩论练习,采用国内外辩论赛较为常用的英国议会制辩论(British Parliament Debate)的形式。在英国议会制辩论中,辩手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首相、反对党党魁、内阁成员等。各个角色都有自身的任务,围绕同一个议题,环环相扣。这种辩论形式没有辩手间直接交锋的自由辩论,每个角色都有较为充分的准备时间和陈述时间,要求辩手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并且能够驳倒对方的观点和逻辑错误,因此是对公共演说的一种高级别训练。
这是公共演说训练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有针对性、强度最高的训练,学生在次课程中掌握公共演说所需的所有技巧,公共演说能力也有显著提升。
4.口译技能课程。口译技能的训练是建立在上述三类课程的基础之上的,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口译技能训练中,笔者通过给学生分配角色来达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学生公共演说能力的目的。学生轮流扮演“发言人”、“译员”和“听众”三种角色,借助口译实训室,要求“发言人”站在发言席,模仿新闻发布会、开幕式或学术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讲话;“译员”坐在译员席,现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进行口译;“听众”在听发言人和译员的同时也要自己做口译笔记练习。这种公共演说训练的第四个阶段,不仅能够训练作为“发言人”和“译员”的公共演说能力,也回归到了口译训练的本质,让学生在口译训练中运用公共演说的技能。
四、结语
公共演说能力是口译中的基础能力之一,也是外语学习者所应掌握的一项高级语言技能。对翻译专业学生公共演说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于《英语演讲与辩论》这一门课程之中,而是可以渗透到翻译专业的各类课程当中,结合不同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巧妙地设计公共演说训练形式,由浅入深,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演讲,培养学生对自身台风的关注意识。语言专业的学生应做到对各类话题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逻辑清晰,还要能够在台上面对观众的压力,优雅地讲话。这种以口译课程体系为主线的公共演说训练是翻译专业可以采用的一种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欣.演讲艺术探析[J].戏剧之家,2011(1).
[2]满易.公共演说技能在口译中的运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2).
[3]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
[5]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
【关键词】公共演说 翻译专业 口译教学
一、引言
演讲,又称公共演说,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言语交际行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公共演说成为了当今社会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如国家领导人会见中外记者,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各类峰会、论坛的主题发言,研讨会学术报告,产品推介会等等。公共演说在社会各个层面上都发挥着表明讲话者立场、主张、倡议及想法的一种有效途径。讲话者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需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敏锐的思辨能力。口译与公共演说颇为相似,都是在现场气氛的压力下当中进行较为系统的讲话。因此,公共演说技能训练成为口译训练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公共演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不少学生经过《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训练后依然无法自如地做好公共演说。如何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公共演说能力成为翻译专业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口译与公共演说的关系
梅德明(2006)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听取和解析源语所表达的信息,随即将其转译为目标语的语言符号,今儿达到传递信息之目的的言语交际活动。可见,口译虽然是翻译的一种,但有别于笔译,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译员如同“演员”,必须艺术性地把从源语中接受到的信息在讲台(舞台)上传递给听众。译员的“艺术工作”是在承受极大的压力情况下完成的,因为译员的工作是以科学的手段,艺术性地假期沟通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桥梁。仲伟合(2001)提出,专业的口译训练应以“口译技能”训练为核心。这些技能包括:短时记忆技巧、口译笔记技巧、数字传译技巧、口译应对策略、译前准备技巧、跨文化交际技巧以及公共演说技巧。
公共演说是一门融说话艺术与表演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陈欣(2011)在对比演讲与朗诵的艺术性差异时指出,成功的公共演说包括以下几个因素:有价值的主题、严密的逻辑性、浅易生动的比喻、容易引起共鸣的题材、肢体语言的运用以及反复训练的技巧。可以看出,公共演讲与口译在表达内容和主观性上存在差异之外,二者都要求讲话者具有较高的逻辑能力以及技巧的反复强化训练。因此,公共演说是一名优秀的口译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三、译员公共演说能力的训练体系
演讲术在西方一直是一门传统科目。古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雄辩家狄摩西尼曾在海边对着波涛连嗓音,口含石子纠正发音,攀登高山以增加肺活量,对着镜子练习姿势,最终成为古今第一大演说家。可见,公共演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全方位多角度地综合培养。仲伟合(2003)认为翻译专业应考虑同时开设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课程、百科知识课程、口译技能课程。对于翻译专业学生而言,公共演说能力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英语演讲与辩论》这一门课程,而是可以渗透到各类不同的课程当中。
1.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语言类课程主要是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双语知识,以及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说”的能力通常由口语课和结合其它课程课文的口语训练。在口语课上,教师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上台进行口语练习,不论是对话、小组讨论,或是讲述故事、个人经历,都可以安排学生在讲台上进行练习或者展示,以增强学生对“讲台”和“舞台”的感觉,对台下观众反应的关注,以及对自己台风的修饰。在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这类课程中,通常会有结合课本上文章的口语表达练习。常见的形式有口头回答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复述文章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以及与文章主题有关发表个人观点的即兴讲话练习。其中复述练习与以备演讲形式相似,即兴讲话就是即兴演讲训练。由于有课文内容的辅助,学生在练习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经历考虑“说什么”的问题,只需关注如何有逻辑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在学生能够基本顺畅表达的基础上,向学生引入基本的演讲技能,适当提高要求,如语言表达更加正式、逻辑更加清晰、台风和表达力更好等。这是公共演说训练的第一阶段,即在练习说外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站在台上讲话。
2.百科知识课程。百科知识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做翻译所需的各类背景知识,如跨文化交际、公共外交、中国文化史等。这类课程由于其知识性的特点,多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这些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公共外交》课程为例,除了向学生讲授外交学基本知识外,笔者在课堂中增加了学生课前陈述的环节。把与公共外交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作为主题,学生在课前自行上网搜集与这些话题有关的相关资料,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在课堂上以幻灯片辅助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解该话题。这是公共演说训练的第二阶段,即学生针对指定话题,提前准备,所讲内容完全有学生自主选择。
3.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演讲与辩论类课程是我国外语教学界新兴的一门实践性课程。随着近年来全国各类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如火如荼的开展,首届全国思辩教学研讨会于2016年5月召开,思辩能力的培养被正式提出,成为外语教学所必须关注的一项新的能力。笔者在自己讲授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中,从以备演讲、即兴演讲、辩论三方面对翻译专业学生的公共演说能力进行强化训练。
首先,以备演讲训练。每节课前指定几名同学进行以备演讲,演讲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课前提前撰写演讲稿。学生可根据自己演讲的内容选择是否采用幻灯片辅助的形式,演讲结束后由班里同学提出几个与演讲内容有关的问题,该学生即兴回答。教师按照演讲比赛的要求对学生的演讲和问答逐一进行点评。
其次,即兴演讲训练。课堂中现场提出演讲题目,题目的选择可以结合社会或校园热点话题,以增加学生兴趣。题目公布后给学生一定时间做准备,学生可以在纸上简单地演讲提纲写出。学生可以在准备过程中自由结合成小组,相互间进行练习。最后随机挑选若干名同学,面对全体同学进行即兴演讲。 最后,辩论训练。辩论可以看作演讲的一种高级形式。笔者在课程的后期逐渐引入辩论练习,采用国内外辩论赛较为常用的英国议会制辩论(British Parliament Debate)的形式。在英国议会制辩论中,辩手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首相、反对党党魁、内阁成员等。各个角色都有自身的任务,围绕同一个议题,环环相扣。这种辩论形式没有辩手间直接交锋的自由辩论,每个角色都有较为充分的准备时间和陈述时间,要求辩手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并且能够驳倒对方的观点和逻辑错误,因此是对公共演说的一种高级别训练。
这是公共演说训练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有针对性、强度最高的训练,学生在次课程中掌握公共演说所需的所有技巧,公共演说能力也有显著提升。
4.口译技能课程。口译技能的训练是建立在上述三类课程的基础之上的,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口译技能训练中,笔者通过给学生分配角色来达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学生公共演说能力的目的。学生轮流扮演“发言人”、“译员”和“听众”三种角色,借助口译实训室,要求“发言人”站在发言席,模仿新闻发布会、开幕式或学术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讲话;“译员”坐在译员席,现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进行口译;“听众”在听发言人和译员的同时也要自己做口译笔记练习。这种公共演说训练的第四个阶段,不仅能够训练作为“发言人”和“译员”的公共演说能力,也回归到了口译训练的本质,让学生在口译训练中运用公共演说的技能。
四、结语
公共演说能力是口译中的基础能力之一,也是外语学习者所应掌握的一项高级语言技能。对翻译专业学生公共演说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于《英语演讲与辩论》这一门课程之中,而是可以渗透到翻译专业的各类课程当中,结合不同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巧妙地设计公共演说训练形式,由浅入深,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演讲,培养学生对自身台风的关注意识。语言专业的学生应做到对各类话题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逻辑清晰,还要能够在台上面对观众的压力,优雅地讲话。这种以口译课程体系为主线的公共演说训练是翻译专业可以采用的一种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欣.演讲艺术探析[J].戏剧之家,2011(1).
[2]满易.公共演说技能在口译中的运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2).
[3]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
[5]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