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审美感受。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呼唤审美化教学策略。本文对文学类文本审美化教学具体实施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审美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64-1第一,创设审美情境,激趣入境,启发学生审美感知力。
创设特定的情境,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其后教师便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对课堂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下面仅以导语设置创设情境来举例说明。
好的导语如同一本漫画书,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导课语言往往像磁石,把学生深深吸引,又像钥匙悄悄开启着学生的心扉。因此,导课语言的设计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导语的设计一定要花心思,不能草率。
如在教授文学类文本《一碗阳春面》时导语设计如下:
有句名言“一本好书,就是一位最好的导师”。是的,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艘大船,载着我们驶向生活的大海,让我们领略海上壮美的风光。同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唤醒我们崇高的情感,引导我们去认识生活、拥抱生活,去追求健康美好的生活。伴随着《北国之春》这段优美的旋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插播背景音乐《北国之春》)
通过引用名言和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深情的朗诵,把学生带进了文学的殿堂。
激趣入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它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努力使教学双方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引发学生对鲜明形象的感知和探究未知的激情,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神与物遇”的对接。
第二,立美为目,巧设问题,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
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明确,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和教学目标进行。同时教师问题要具有启迪性,即所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学生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是审美过程中的审美主体,教师的作用不应是课堂审美的主宰者,而应该是组织者。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堂课是借助质疑卡片这种形式完成师生之间沟通的。这几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它调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教师又根据学生的质疑卡片精心挑选出几个涵盖了整个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问题,真可谓是一线穿珠。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的巧妙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三,深层育情悟理,文道结合,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
课堂教学中,应把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作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因为鉴赏能力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决定阅读的成与败,所以鉴赏力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例如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学生自己目观、口诵,接受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头脑中呈现出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场景,同时教师相机诱导,伴之以音乐、朗读、借之以投影、图片,进一步渲染这一情境。然后学生边欣赏,边体验,边遐思,耳随景,心随情,释放思维的火花。在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中,学生既能感受到作者蕴涵于文字中真挚的情感,同时自己也受到精神的洗礼。
第四,鼓励学生创作,以文载道,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习惯。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陶醉,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鉴赏文学类文本时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会撞击出许多思想的火花。这种有价值的思想火花要向课外延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每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以汇报的形式呈现,鼓励学生创造。其实思维的形成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由悟到写更是质的飞跃。
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要听学生的惊人之言,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要积极引导他们,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在文学中尽情地遨游。
[参考文献]
[1]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审美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64-1第一,创设审美情境,激趣入境,启发学生审美感知力。
创设特定的情境,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其后教师便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对课堂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下面仅以导语设置创设情境来举例说明。
好的导语如同一本漫画书,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导课语言往往像磁石,把学生深深吸引,又像钥匙悄悄开启着学生的心扉。因此,导课语言的设计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导语的设计一定要花心思,不能草率。
如在教授文学类文本《一碗阳春面》时导语设计如下:
有句名言“一本好书,就是一位最好的导师”。是的,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艘大船,载着我们驶向生活的大海,让我们领略海上壮美的风光。同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唤醒我们崇高的情感,引导我们去认识生活、拥抱生活,去追求健康美好的生活。伴随着《北国之春》这段优美的旋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插播背景音乐《北国之春》)
通过引用名言和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深情的朗诵,把学生带进了文学的殿堂。
激趣入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它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努力使教学双方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引发学生对鲜明形象的感知和探究未知的激情,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神与物遇”的对接。
第二,立美为目,巧设问题,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
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明确,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和教学目标进行。同时教师问题要具有启迪性,即所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学生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是审美过程中的审美主体,教师的作用不应是课堂审美的主宰者,而应该是组织者。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堂课是借助质疑卡片这种形式完成师生之间沟通的。这几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它调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教师又根据学生的质疑卡片精心挑选出几个涵盖了整个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问题,真可谓是一线穿珠。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的巧妙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三,深层育情悟理,文道结合,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
课堂教学中,应把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作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因为鉴赏能力直接关系到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决定阅读的成与败,所以鉴赏力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例如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学生自己目观、口诵,接受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头脑中呈现出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场景,同时教师相机诱导,伴之以音乐、朗读、借之以投影、图片,进一步渲染这一情境。然后学生边欣赏,边体验,边遐思,耳随景,心随情,释放思维的火花。在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中,学生既能感受到作者蕴涵于文字中真挚的情感,同时自己也受到精神的洗礼。
第四,鼓励学生创作,以文载道,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习惯。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陶醉,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鉴赏文学类文本时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会撞击出许多思想的火花。这种有价值的思想火花要向课外延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每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以汇报的形式呈现,鼓励学生创造。其实思维的形成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由悟到写更是质的飞跃。
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要听学生的惊人之言,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要积极引导他们,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在文学中尽情地遨游。
[参考文献]
[1]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