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20世纪的杰出作家D·H·劳伦斯在探究人类内心世界等方面与弗洛伊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许多长篇小说被评论家认为是精神分析学说在文学作品中的很好反映,但对于其中短篇小说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出发,探究劳伦斯在小说《公主》中对于人格伦理的认识。
关键词:D·H·劳伦斯 《公主》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
一 引言
作为英国20世纪上半叶的杰出作家,D·H·劳伦斯的长篇小说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四十四年,但其创作的十一部长篇小说却让人慨叹,其细致的观察刻画,丰富的想象力都使其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精品。与长篇小说相比,人们似乎忽视了其中短篇小说。事实上,其中短篇小说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被异化了的人性。
通过妻子弗里达,劳伦斯接触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于弗洛伊德的学说,劳伦斯尽管不完全认同,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许多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剖析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劳伦斯的作品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精神分析的极好素材,但是仍以长篇小说居多,中短篇小说研究较少。至于小说《公主》,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评论寥寥数篇,主要集中在工业革命对性的摧毁、小说中的“疯子”形象分析、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等角度。本文试图从劳伦斯小说《公主》出发,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走向,为理解小说《公主》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二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早期用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就转向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研究。根据他的观点,完整的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由“快乐原则”支配追求快感与满足。自我是有意识的,使本我的要求同外部世界相协调。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监督自我的活动,弗洛伊德指出:“这个新的精神构成部分继续发挥着迄今为止是由外部世界中的人们所起的作用:它观察自我,命令自我,评判自我,并以惩罚来威胁自我,简直就如同它所取代的父母。”
三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公主》
劳伦斯的小说《公主》中,主人公“公主”多莉在不太正常的父亲的培养下,过着自欺欺人的贵族生活,本能消失殆尽,直至遇上了墨西哥导游罗梅罗,罗梅罗身上的自然本性激发了多莉的性本能。但是多莉所接受的教育迫使她放弃本我的需要,毁掉了自己的幸福,也毁掉了罗梅罗。
1 被压抑的本我
“公主”本名叫多莉·厄克特,她的父亲科林·厄克特在岳父一家人看来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总是自称王族,虽然人长得文质彬彬,却总是心神恍惚。他的这种不正常状态对妻子汉纳影响很大,过分地被压抑使得她失去了活下去的愿望,死亡本能在生命中起了主导作用,终于在多莉两岁的时候,汉纳突然去世了。
在这样一位不正常的父亲的影响下,多莉是不可能过正常人的生活的。科林按照其内心的快乐原则努力使女儿想象自己高于他人,优雅于他人。他要求女儿不可以过分注意外面的人及其言谈举止,因为那些人都是粗人,内心里都是粗俗的恶魔,“都有一个你无法剥掉的绿色恶魔”,只有他们父女俩不在内。但是尽管别人都粗俗,但是“你非得对所有的人都很有礼貌,因为显贵的人得有高尚的品德”(劳伦斯,2006:19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我唯一的需求就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科林为了使女儿过得快乐,教导她设想自己是最后的公主,从而使之活得高贵。本我中与人交往的渴望就这样被父亲的教导深深地压抑在心底,使多莉变得像水晶体一样不可渗透,甚至连外祖父家的亲戚她都表现得屈尊俯就和异常冷淡,这使得他们都十分恼火。
而多明戈·罗梅罗是拥有圣克里斯托瓦尔四周好几英里土地的西班牙家族的子孙,但是白人的到来、饲养羊群的失败和好斗的性情使这个家族彻底完结,都沦为农民。罗梅罗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但是大家不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因为他不乐意与人接触交流。同多莉一样,他的本我受到了极大的压抑。
劳伦斯认为,一个不与人接触的人是不会真正拥有灵魂的,因为灵魂是指“我与我所爱的、仇恨的或真正了解的人在生命的接触中自称一体并自我满足的一种东西。”(劳伦斯,2005:6)。不与他人建立联系,这就决定了多莉和罗梅罗自我完整的欠缺,自我被压抑,人格就会出现问题。
2 本我的激发
本我是人格结构当中最原始的那一部分,它的构成成分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比如饥渴和性需求等,本我伴随着人的出生就已经存在。当其产生需求时,个体要求立即获得满足,因此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父亲对多莉的教育使得多莉心中充满了盲目的自信,这种自信使她表面高贵却因为不能听从内心的召唤而显得有点儿像个低能儿。外界对她的那种自信的态度看起来似乎很无礼,她却总认为是低下的人们太粗俗,接受不了她的高贵。三十八岁时,父亲去世以后,她突然发觉自己也庸俗化了,也开始注意思考婚姻大事了,但不是因为她开始对男人有兴趣了,而是“男人似乎是她自己思想上的一宗产业”(劳伦斯,2006:198)。于是她开始四处走走,来到了塞罗戈多的牧场,见到了导游罗梅罗,发现了他眼里的那一星火花,那一星火花暗示多莉他俩是一类人,都是上流人士,尽管罗梅罗不像她那样高贵。
两人彼此吸引,一起钓鱼。自然界总是给人以遐想,罗梅罗被压抑的自我也蠢蠢欲动,时不时地朝多莉瞥一眼,当他发现多莉什么都没钓到时就主动提供帮助。肌肤的接触使得多莉感到一种她以前从不知道的微妙的男性的体贴。从那之后,她一直试图寻找罗梅罗的那种体贴。而罗梅罗与多莉接触之后,竟然感到自己不久就要死了,但是他有点儿乐意去死。而多莉也感到他不久就会死去,这种意识使她可以接受他了。
3 自我的监督,超我的禁锢
罗梅罗的出现使多莉认为他们两个可以结婚,但是却是不能相容的,这是多莉人格中超我在起作用的结果。超我的主要作用是约束个人行为,要求自我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多莉认为以她那“公主”的身份,她可以嫁给哈佛或者耶鲁的出色小伙,而不应该选择罗梅罗这样的人。但是本我却在暗示她和罗梅罗之间有一种难以捉摸而又相互承认的亲密关系。此时自我的监督和超我的限制阻止了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本我的作用下,多莉试图使两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于是主动要求到深山里去。晚上罗梅罗和多莉睡在山上的小屋里。多莉在一阵痉挛中醒来。她觉得寒冷,需要保护和温暖,她想要罗梅罗的温暖,但是自我的监督却使她说不出话来,理性暂时处于优势。自我是指个体在出生以后,在现实环境中从本我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部分需求,这种需求如果在现实中不能立即获得满足,它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虽然自我在努力控制本我的冲动,但是多莉试图努力冲破这层束缚,于是接下来她清清嗓子,告诉罗梅罗她很冷,但是她很奇怪那个声音从何而来,这其实是发自本能的本我的需要。多莉需要温暖,也需要保护自己的完整,但是最终温暖和性本能的需要使自我的监督暂时被搁置,本我被激发。
多莉也点燃了罗梅罗的性爱之火。之后,多莉非常矛盾,她被内心里潜伏的情欲所控制,她希望得到快乐,但是父亲给她的教导却反对她屈从于本能的冲动。多莉知道是自己执意让这件事情发生的,但超我的约束却使她觉得她从没想过要让这事发生,为了按照社会地位和身份行事,她决意离开。她告诉罗梅罗她不喜欢已经发生的事情,“她要报复一下。她要重新获得她自己。她有点神秘地感到,他还占有她的某一部分”(劳伦斯,2006:225)。这是本我感到的快乐,这种快乐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超我的约束使得多莉认为自己不应该下嫁给这么一个人,尤其不想让他人把意愿强加到自己这样一个高贵的“公主”身上。她有点后悔,但并不恨罗梅罗,她的理智和超我的监督占据了上风。
4 本我战胜超我
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居于最高地位,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文化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超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多莉虽然内心里渴望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但是支配超我的完美原则告诉她罗梅罗不是符合她身份地位的理想丈夫的人选。因此,她提出不喜欢发生的事情并要离开小屋。但这一点激怒了罗梅罗。他很生气,把多莉的衣物统统扔进了池塘,想迫使多莉屈从他,嫁给他,但他并不愿意表现出他需要多莉或者承认自己被多莉诱惑了。
多莉的倔强终于激怒了罗梅罗,他生存的欲望开始消失,一步步走向死亡。罗梅罗生活一带的墨西哥人本身就崇拜死亡,“他们在自我折磨与死亡崇拜中找到了他们的存在的理由。他们无法从自己诞生在里面的这片广袤、美丽但含有恶意的景色中为自己争取到一种积极的意义,于是对自己大为恼火,通过自我折磨来崇拜死亡。”(劳伦斯,2006:201)当多莉从屋里看到两个人,威胁罗梅罗说他们在找她时,罗梅罗恼火地朝那两个人开枪了。弗洛伊德认为,“死的本能则是破坏性的,他是恨的动因,表现为向外扩展的攻击的侵略倾向”。(陆扬,1998:55)。罗梅罗的行为正是这种本能的表现,对多莉的恨转向了对不相干人员的攻击。悲剧的是,小屋后一声枪响过后,罗梅罗被打死了。
劳伦斯认为,男人如果能够和女人完美的结合,就有了完整的循环和和平。“否则,他就会成为恼怒的源泉,不和谐,痛苦,会伤害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劳伦斯,2005:5)罗梅罗的内心里本我占据了主导,要遵循内心的快乐,就突破了超我的束缚,不再理会社会伦理和道德了。
四 结语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本我主要是人生存的基本欲望,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既努力帮助本我得以满足,同时又保护个体不受伤害,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监督和约束个体行为,追求完美,按照道德原则行事。正常情况下,本我和超我有时会产生冲突,自我能够调整双方矛盾,减轻或消除个体痛苦,从而保证人格在正常的轨道上发展,但是如果本我或者超我中的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自我不能缓和双方的关系时,人格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产生危及人格正常发展的后果。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具有革命性的学说,它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认识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文学创作,连劳伦斯这样的文学巨匠也不例外。这篇小说中的“公主”多莉被父亲灌输的观念僵化了,固执地认为自己比别人高贵,不需要男人,超我主导地控制其个人行为,完全丧失了本我,因此最终变得疯疯癫癫的了。而罗梅罗在受到“公主”诱惑之后,本我被激发,快乐行事原则占据主体,不理睬自我和超我的监督,最终则走向了死亡。
注:本文系2013年度山东交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生态哲学观”(课题编号:R2013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辽宁人民出版,1988年版。
[2] 劳伦斯,主万、朱炯强译:《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劳伦斯,向阳、刘晓建主编:《劳伦斯论男女关系与人格》,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
[4] 陆扬:《精神分析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盖芳鹏,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关键词:D·H·劳伦斯 《公主》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
一 引言
作为英国20世纪上半叶的杰出作家,D·H·劳伦斯的长篇小说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四十四年,但其创作的十一部长篇小说却让人慨叹,其细致的观察刻画,丰富的想象力都使其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精品。与长篇小说相比,人们似乎忽视了其中短篇小说。事实上,其中短篇小说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被异化了的人性。
通过妻子弗里达,劳伦斯接触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于弗洛伊德的学说,劳伦斯尽管不完全认同,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许多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剖析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劳伦斯的作品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精神分析的极好素材,但是仍以长篇小说居多,中短篇小说研究较少。至于小说《公主》,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评论寥寥数篇,主要集中在工业革命对性的摧毁、小说中的“疯子”形象分析、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等角度。本文试图从劳伦斯小说《公主》出发,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走向,为理解小说《公主》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二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早期用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就转向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研究。根据他的观点,完整的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由“快乐原则”支配追求快感与满足。自我是有意识的,使本我的要求同外部世界相协调。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监督自我的活动,弗洛伊德指出:“这个新的精神构成部分继续发挥着迄今为止是由外部世界中的人们所起的作用:它观察自我,命令自我,评判自我,并以惩罚来威胁自我,简直就如同它所取代的父母。”
三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公主》
劳伦斯的小说《公主》中,主人公“公主”多莉在不太正常的父亲的培养下,过着自欺欺人的贵族生活,本能消失殆尽,直至遇上了墨西哥导游罗梅罗,罗梅罗身上的自然本性激发了多莉的性本能。但是多莉所接受的教育迫使她放弃本我的需要,毁掉了自己的幸福,也毁掉了罗梅罗。
1 被压抑的本我
“公主”本名叫多莉·厄克特,她的父亲科林·厄克特在岳父一家人看来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总是自称王族,虽然人长得文质彬彬,却总是心神恍惚。他的这种不正常状态对妻子汉纳影响很大,过分地被压抑使得她失去了活下去的愿望,死亡本能在生命中起了主导作用,终于在多莉两岁的时候,汉纳突然去世了。
在这样一位不正常的父亲的影响下,多莉是不可能过正常人的生活的。科林按照其内心的快乐原则努力使女儿想象自己高于他人,优雅于他人。他要求女儿不可以过分注意外面的人及其言谈举止,因为那些人都是粗人,内心里都是粗俗的恶魔,“都有一个你无法剥掉的绿色恶魔”,只有他们父女俩不在内。但是尽管别人都粗俗,但是“你非得对所有的人都很有礼貌,因为显贵的人得有高尚的品德”(劳伦斯,2006:19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我唯一的需求就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科林为了使女儿过得快乐,教导她设想自己是最后的公主,从而使之活得高贵。本我中与人交往的渴望就这样被父亲的教导深深地压抑在心底,使多莉变得像水晶体一样不可渗透,甚至连外祖父家的亲戚她都表现得屈尊俯就和异常冷淡,这使得他们都十分恼火。
而多明戈·罗梅罗是拥有圣克里斯托瓦尔四周好几英里土地的西班牙家族的子孙,但是白人的到来、饲养羊群的失败和好斗的性情使这个家族彻底完结,都沦为农民。罗梅罗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但是大家不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因为他不乐意与人接触交流。同多莉一样,他的本我受到了极大的压抑。
劳伦斯认为,一个不与人接触的人是不会真正拥有灵魂的,因为灵魂是指“我与我所爱的、仇恨的或真正了解的人在生命的接触中自称一体并自我满足的一种东西。”(劳伦斯,2005:6)。不与他人建立联系,这就决定了多莉和罗梅罗自我完整的欠缺,自我被压抑,人格就会出现问题。
2 本我的激发
本我是人格结构当中最原始的那一部分,它的构成成分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比如饥渴和性需求等,本我伴随着人的出生就已经存在。当其产生需求时,个体要求立即获得满足,因此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父亲对多莉的教育使得多莉心中充满了盲目的自信,这种自信使她表面高贵却因为不能听从内心的召唤而显得有点儿像个低能儿。外界对她的那种自信的态度看起来似乎很无礼,她却总认为是低下的人们太粗俗,接受不了她的高贵。三十八岁时,父亲去世以后,她突然发觉自己也庸俗化了,也开始注意思考婚姻大事了,但不是因为她开始对男人有兴趣了,而是“男人似乎是她自己思想上的一宗产业”(劳伦斯,2006:198)。于是她开始四处走走,来到了塞罗戈多的牧场,见到了导游罗梅罗,发现了他眼里的那一星火花,那一星火花暗示多莉他俩是一类人,都是上流人士,尽管罗梅罗不像她那样高贵。
两人彼此吸引,一起钓鱼。自然界总是给人以遐想,罗梅罗被压抑的自我也蠢蠢欲动,时不时地朝多莉瞥一眼,当他发现多莉什么都没钓到时就主动提供帮助。肌肤的接触使得多莉感到一种她以前从不知道的微妙的男性的体贴。从那之后,她一直试图寻找罗梅罗的那种体贴。而罗梅罗与多莉接触之后,竟然感到自己不久就要死了,但是他有点儿乐意去死。而多莉也感到他不久就会死去,这种意识使她可以接受他了。
3 自我的监督,超我的禁锢
罗梅罗的出现使多莉认为他们两个可以结婚,但是却是不能相容的,这是多莉人格中超我在起作用的结果。超我的主要作用是约束个人行为,要求自我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多莉认为以她那“公主”的身份,她可以嫁给哈佛或者耶鲁的出色小伙,而不应该选择罗梅罗这样的人。但是本我却在暗示她和罗梅罗之间有一种难以捉摸而又相互承认的亲密关系。此时自我的监督和超我的限制阻止了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本我的作用下,多莉试图使两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于是主动要求到深山里去。晚上罗梅罗和多莉睡在山上的小屋里。多莉在一阵痉挛中醒来。她觉得寒冷,需要保护和温暖,她想要罗梅罗的温暖,但是自我的监督却使她说不出话来,理性暂时处于优势。自我是指个体在出生以后,在现实环境中从本我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部分需求,这种需求如果在现实中不能立即获得满足,它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虽然自我在努力控制本我的冲动,但是多莉试图努力冲破这层束缚,于是接下来她清清嗓子,告诉罗梅罗她很冷,但是她很奇怪那个声音从何而来,这其实是发自本能的本我的需要。多莉需要温暖,也需要保护自己的完整,但是最终温暖和性本能的需要使自我的监督暂时被搁置,本我被激发。
多莉也点燃了罗梅罗的性爱之火。之后,多莉非常矛盾,她被内心里潜伏的情欲所控制,她希望得到快乐,但是父亲给她的教导却反对她屈从于本能的冲动。多莉知道是自己执意让这件事情发生的,但超我的约束却使她觉得她从没想过要让这事发生,为了按照社会地位和身份行事,她决意离开。她告诉罗梅罗她不喜欢已经发生的事情,“她要报复一下。她要重新获得她自己。她有点神秘地感到,他还占有她的某一部分”(劳伦斯,2006:225)。这是本我感到的快乐,这种快乐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超我的约束使得多莉认为自己不应该下嫁给这么一个人,尤其不想让他人把意愿强加到自己这样一个高贵的“公主”身上。她有点后悔,但并不恨罗梅罗,她的理智和超我的监督占据了上风。
4 本我战胜超我
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居于最高地位,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文化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超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多莉虽然内心里渴望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但是支配超我的完美原则告诉她罗梅罗不是符合她身份地位的理想丈夫的人选。因此,她提出不喜欢发生的事情并要离开小屋。但这一点激怒了罗梅罗。他很生气,把多莉的衣物统统扔进了池塘,想迫使多莉屈从他,嫁给他,但他并不愿意表现出他需要多莉或者承认自己被多莉诱惑了。
多莉的倔强终于激怒了罗梅罗,他生存的欲望开始消失,一步步走向死亡。罗梅罗生活一带的墨西哥人本身就崇拜死亡,“他们在自我折磨与死亡崇拜中找到了他们的存在的理由。他们无法从自己诞生在里面的这片广袤、美丽但含有恶意的景色中为自己争取到一种积极的意义,于是对自己大为恼火,通过自我折磨来崇拜死亡。”(劳伦斯,2006:201)当多莉从屋里看到两个人,威胁罗梅罗说他们在找她时,罗梅罗恼火地朝那两个人开枪了。弗洛伊德认为,“死的本能则是破坏性的,他是恨的动因,表现为向外扩展的攻击的侵略倾向”。(陆扬,1998:55)。罗梅罗的行为正是这种本能的表现,对多莉的恨转向了对不相干人员的攻击。悲剧的是,小屋后一声枪响过后,罗梅罗被打死了。
劳伦斯认为,男人如果能够和女人完美的结合,就有了完整的循环和和平。“否则,他就会成为恼怒的源泉,不和谐,痛苦,会伤害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劳伦斯,2005:5)罗梅罗的内心里本我占据了主导,要遵循内心的快乐,就突破了超我的束缚,不再理会社会伦理和道德了。
四 结语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本我主要是人生存的基本欲望,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既努力帮助本我得以满足,同时又保护个体不受伤害,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监督和约束个体行为,追求完美,按照道德原则行事。正常情况下,本我和超我有时会产生冲突,自我能够调整双方矛盾,减轻或消除个体痛苦,从而保证人格在正常的轨道上发展,但是如果本我或者超我中的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自我不能缓和双方的关系时,人格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产生危及人格正常发展的后果。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具有革命性的学说,它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认识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文学创作,连劳伦斯这样的文学巨匠也不例外。这篇小说中的“公主”多莉被父亲灌输的观念僵化了,固执地认为自己比别人高贵,不需要男人,超我主导地控制其个人行为,完全丧失了本我,因此最终变得疯疯癫癫的了。而罗梅罗在受到“公主”诱惑之后,本我被激发,快乐行事原则占据主体,不理睬自我和超我的监督,最终则走向了死亡。
注:本文系2013年度山东交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生态哲学观”(课题编号:R2013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辽宁人民出版,1988年版。
[2] 劳伦斯,主万、朱炯强译:《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劳伦斯,向阳、刘晓建主编:《劳伦斯论男女关系与人格》,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
[4] 陆扬:《精神分析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盖芳鹏,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