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空白”效用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bang027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空白”,就是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和需要提供给学生巩固、消解、完善知能结构的时间和空间。事实证明,恰当地利用“空白”将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在教学“空白”中绽放。
  一、默读——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默读是丰腴心灵的牧场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读书而不念出声来”。它是用眼看、用心想,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默读就是倾听文本,是与文本、作者以及文本中的人、事、物进行对话、交流,这是一个丰腴心灵、享受滋润的过程。
  1.就语文课程设置而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要让学生“学会默读”“养成默读的习惯”。而高中《课程标准》也指出仅是“有些”诗文要诵读,小说、散文类作品也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感受语言、体验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就课堂教学而言,默读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在默读过程中,学生把通过眼睛获得的文字信息迅速处理并静心思考,这有益于学生真正做到独立感悟,能有效提高他们阅读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质量。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的今天,默读的优势、功能、价值实在不容低估。
  3.就学生发展而言,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关系着学生终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人的成长过程中借助默读领悟生活,发展思维,形成见解是学习的重要途径,而缺失了默读的语文课,不利于学生的思想的成长。
  (二)倾听文本,走进心灵
  1.营造默读的场所。其一是给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会、去揣摩,让学生在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中觉悟。这是简单易行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一堂语文课,应该有静有动。
  其二,教师要提供问题情景,以疑问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刺激学习的主动机能,调动学生思考的动力。教师提问时要提高质量的问题,避免在粗浅层面耗费时间。
  2.教给默读的方法。默读时,我们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要认准看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草草了事。
  3.提高默读的质量。默读时要减少眼睛停留的时间与次数,尽量不出现回视,逐步扩大扫视范围,要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
  二、独思——铁骑突出刀枪鸣
  (一)独思是思想成长的沃土
  1.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明理学家张载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他们都是把握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思。
  2.语言与思维有密切关系。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类用以进行思、表达思之成果的载体。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下,会影响到他的言语表达的优劣。
  3.学习语言的过程需要独思。语言有外部语言(沟通的语言)与内部语言(思维的语言),外部语言经过内化,表现为内部语言,通过默读、倾听,他人的“声音”得以内化,自我得以生成。倾听和默读并不仅仅意味着接受,而是要在过程中寻找自我的声音,在倾听外界的过程中学会倾听自我——独思。
  (二)倾听自我,放飞个性
  1.要给学生创造设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精神领域,让学生的心灵在自由、宁静的空间进行畅想。也只有让学生专注于自我的灵魂和思想,在沉静中、在想象中、在向往中学习,在心灵最深处进行自我地诉说,才可能有高品质的语言表达。
  2.在疑问中思。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质疑、释疑的能力。
  3.在矛盾中思。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语文学习也如此。学生要抓住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以拨开重重迷雾,探究真相。
其他文献
一、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内涵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
期刊
一  近年来高考写作“等级评分标准”有过调整,但“符合题意”一直是一类卷的基本要素。无论“命题型”“话题型”,还是“材料型”都离不开对写作要求的分析甄别判定,严格意义上说“审题”是该过程的起点。  “符合题意”暗寓着命题者对写作题旨有相对明确的基本判定,这一判断往往在阅卷时被阅卷者认同作为阅卷赋分的标准。  “符合题意”主要体现在符合命题要求,文章内容在话题范围内,所提论点切合所供材料。  二  
期刊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也适用教师这个职业。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的爱心是一种责任和感召力,其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中,没有爱的教育,便如同无源之水,漏水之舟。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始终发挥着奇特的教育功效,教师的爱心构成了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班主任教育管理班集体的支点。缺乏爱心的教育管理方式如同一潭
期刊
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则是一个不合格的班主任。   一、抓住教育契机,明确行为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换了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时,总有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想法和愿望,希望在新的环境中扬长避短重塑自我形象,学生亦如此。新学年初,学生面对新的课程、新的老师与同学,好奇心与要重新有一个良好开端的想法交织在
期刊
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的表演,学生在台下聚精会神、默不教学慢慢改变了老师是舞台上的演员,学生是舞台下的观众,作声的观听,学生上完一节课好像看完一场电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现在要打破这种格局,建立老师是舞台后的导演,学生是舞台上的演员,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这样一种教学形式。要完成这一格局的改变就要营造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一、创造课堂学习氛围,提
期刊
读过孔庆东的《遥远的高三八》的人,一定对作者与肖麟,这对儿酸腐秀才,在预习练习等“基本工作”完成之后的说笑话,猜谜语,对对子的经典场景:  “比如我出个‘白面书生吃白面’,肖麟对‘花脸武士扮花脸’;他出个‘春江花月夜’,我对个‘秋水艳阳天’;我出个‘自古小人先得势’,肖麟对‘向来大气晚逢时’;他出个‘庆东操场盗香瓜——可耻’,我对个‘肖麟教室偷剩饭——该杀’。其他棍僧也有时参与进来。张欣有一天吃雪
期刊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如何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从实践上合理论上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语感训练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则是目前广大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所面临的一个热点课题。基于此,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
期刊
古诗歌鉴赏在高考中是必不可少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类题目。在高考试卷和平时练习中唐诗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何鉴赏唐诗,在考试中才能取得理想的分数?经过几年的高三教学和对高考试题的思考研究,我认为诗歌鉴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有效地提高鉴赏能力,也更准确地理解作者及出题者的意图。  一、审标题,观作者,想背景,看注释  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忽略标题意义,扫一眼没有明白意思就匆忙
期刊
治玉大师要按照玉石的内在纹理雕琢,理财大师要按照市场规律经营,学习知识的人不也要按照其内在逻辑进行梳理要点吗?如果积累是埋头拉车,那么梳理就是抬头看路。在梳理中温故知新,就是要形成一棵主干清晰、枝繁叶茂的“知识树”。梳理知识按照学习进程可分为日常梳理和考前梳理两类。日常梳理重在点滴积累,我在这方面所得甚浅,虽有几个方法但不很完善,想借大家的智慧给补充补充。顺便提几个疑问,期待大家的高见。  一、每
期刊
早在三十年代,就有过“作家是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争论,许多大家也都认为作家不是课堂上能培养出来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写作课是没必要上的。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弘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们却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写作,把学生的练笔限制在一定的章法之中。这显然是有违新课标精神的。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无论高校还是社会对于中学生作文水平之低都惊呼不已。  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