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理念是目前大思政背景下进行的教育改革创新,课程思政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培养传媒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课程思政对培养传媒类人才的意义和实施现状,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在专业课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课程思政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课程思政;传媒专业;人才培养
引言: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理念,各个高校教育随之进行改革,在传媒类专业,优秀的新闻传播人除了专业知识还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担当意识。因此,需要在学校进行专业课程教育中加入课程思政,结合专业的特点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一、课程思政对培养传媒类人才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见》,对传媒类高等院校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教育要求[1]。高等院校结合党中央后期提出的课程思政理念,在教育改革中充分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探索发展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确立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培养综合性发展的传媒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投身于新闻事业的热情和动力,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对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思政对培养传媒类人才实施现状
(一)学生专业素养较低
在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教育元素的融入,目前传媒类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首先,学生的传媒类文章写作缺乏真情实感,在写作中对社会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写出的文章缺乏感染力。其次,学生的新闻敏感度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在选择新闻素材时不能分辨出素材的真假,从而进行虚假新闻的传播。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很少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高
传媒类的教师对专业知识能力掌握较好,但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往往单一的对学生灌输热点新闻和社会事实,这种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很难起到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教育目的,部分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对其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对思政课题研究不充分,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内容过于浅显对学生的引导力度不足,或没有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的比重,将专业知识课堂变成思政课堂本末倒置,严重阻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
(三)学校督查评估不及时
各类高校在教育工作中积极响应国家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号召,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没有标准的流程进行引导,往往落实开展力度不到位。课程思政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学校的督查评估不及时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重视程度和自觉程度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部分学校管理者缺乏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考察和没有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估标准。
三、实施课程思政培养传媒类人才的对策
(一)在专业课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不能采取单一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应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进行新闻写作时,教师融入保护环境的思政观点,不能单一的通过事例对学生讲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环境破坏的危害及国家的政策等内容,直观性的灌输不能起到感染学生目的,教师应采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行走访有水资源污染等周边遭到环境污染的地区,使学生亲自采访周边居民的生活情况,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写出真情实感的新闻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与校外企业合作,使学生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实践学习,通过学生学期假期进入电视台、报社等机构进行实习,能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程度和增强自身的新闻素材筛选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
(二)构建课程思政制度保障
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往往不是只有专业课教师负责这项工作,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时学校应建立多元参与和管理的课程思政运行机制,应加强构建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的平台,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自身缺乏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不到位,存在教学设计定位不清的现象。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通过由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师展开针对性的培训,通过专题讨论、课堂讲解、课程培训等方式增强专业课程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课程思政开展的监督制度建立,其中包括课程思政的开展、学生和学校管理者对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评价、对教师课程思政的考核管理等,通过监督制度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开展奖惩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确保课程思政有效落实。
(三)拓展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目前课程思政教学分为“思政+专业模式”以及“专业+思政模式”两种融入路径[2]。“思政+专业模式”是指在思政课中融入专业知识,这一观点来源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出台《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各高校要依托自身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开设“中国系列”课程,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不同维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世界。因此,高校在进行传媒类专业思政课时,结合爱国情怀等思想进行结合专业知识点进行相关的新闻写作练习。“专业+思政模式”是指由专业课为主体,在专业课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潜移默化的讲解,也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课程思政开展形式,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素材,对有争议的新闻点进行学生之间开展辩论赛,通过学生们的思想碰撞进行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不可一味的非黑即白,教师应结合传媒专业的性质特点,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打造综合性的有人情味、有情怀的思政教育。
(四)加强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是课程思政开展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水平和使用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效果,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应采用道德榜样的教学方式,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从事传媒专业的责任感等优秀的思想品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结合教师的处事办法进行模仿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通過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日常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例如,在大学的传媒专业中,采用传统的师徒制度,通过专业课程各位教师分别带领一队学生,与学生能有效的增加交流,通过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生活上的困难,由课堂中的单向思政输出转变为双向的思想交流,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结语:通过实践探索,课程思政理念在发展中取得良好效果,对培养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传播类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教师加强对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和丰富教学方式等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增加职业素养,为社会新闻岗位提供优秀的传媒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涛.实施课程思政培养卓越新闻人才[J].今传媒,2020,28(09):150-153.
[2]李佳容.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学生新闻素养的途径——以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J].今传媒,2020,28(08):139-141.
作者简介:
邓明洁(1983)女 汉 籍贯:湖南长沙 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目前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关键词:课程思政;传媒专业;人才培养
引言: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理念,各个高校教育随之进行改革,在传媒类专业,优秀的新闻传播人除了专业知识还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担当意识。因此,需要在学校进行专业课程教育中加入课程思政,结合专业的特点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一、课程思政对培养传媒类人才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见》,对传媒类高等院校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教育要求[1]。高等院校结合党中央后期提出的课程思政理念,在教育改革中充分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探索发展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确立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培养综合性发展的传媒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投身于新闻事业的热情和动力,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对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思政对培养传媒类人才实施现状
(一)学生专业素养较低
在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教育元素的融入,目前传媒类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首先,学生的传媒类文章写作缺乏真情实感,在写作中对社会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写出的文章缺乏感染力。其次,学生的新闻敏感度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在选择新闻素材时不能分辨出素材的真假,从而进行虚假新闻的传播。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很少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高
传媒类的教师对专业知识能力掌握较好,但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往往单一的对学生灌输热点新闻和社会事实,这种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很难起到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教育目的,部分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对其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对思政课题研究不充分,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内容过于浅显对学生的引导力度不足,或没有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的比重,将专业知识课堂变成思政课堂本末倒置,严重阻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
(三)学校督查评估不及时
各类高校在教育工作中积极响应国家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号召,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没有标准的流程进行引导,往往落实开展力度不到位。课程思政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学校的督查评估不及时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重视程度和自觉程度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部分学校管理者缺乏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考察和没有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估标准。
三、实施课程思政培养传媒类人才的对策
(一)在专业课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不能采取单一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应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进行新闻写作时,教师融入保护环境的思政观点,不能单一的通过事例对学生讲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环境破坏的危害及国家的政策等内容,直观性的灌输不能起到感染学生目的,教师应采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行走访有水资源污染等周边遭到环境污染的地区,使学生亲自采访周边居民的生活情况,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写出真情实感的新闻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与校外企业合作,使学生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实践学习,通过学生学期假期进入电视台、报社等机构进行实习,能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程度和增强自身的新闻素材筛选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
(二)构建课程思政制度保障
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往往不是只有专业课教师负责这项工作,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时学校应建立多元参与和管理的课程思政运行机制,应加强构建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的平台,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自身缺乏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不到位,存在教学设计定位不清的现象。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通过由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师展开针对性的培训,通过专题讨论、课堂讲解、课程培训等方式增强专业课程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课程思政开展的监督制度建立,其中包括课程思政的开展、学生和学校管理者对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评价、对教师课程思政的考核管理等,通过监督制度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开展奖惩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确保课程思政有效落实。
(三)拓展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目前课程思政教学分为“思政+专业模式”以及“专业+思政模式”两种融入路径[2]。“思政+专业模式”是指在思政课中融入专业知识,这一观点来源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出台《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各高校要依托自身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开设“中国系列”课程,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不同维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世界。因此,高校在进行传媒类专业思政课时,结合爱国情怀等思想进行结合专业知识点进行相关的新闻写作练习。“专业+思政模式”是指由专业课为主体,在专业课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潜移默化的讲解,也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课程思政开展形式,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素材,对有争议的新闻点进行学生之间开展辩论赛,通过学生们的思想碰撞进行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不可一味的非黑即白,教师应结合传媒专业的性质特点,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打造综合性的有人情味、有情怀的思政教育。
(四)加强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是课程思政开展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水平和使用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效果,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应采用道德榜样的教学方式,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从事传媒专业的责任感等优秀的思想品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结合教师的处事办法进行模仿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通過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日常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例如,在大学的传媒专业中,采用传统的师徒制度,通过专业课程各位教师分别带领一队学生,与学生能有效的增加交流,通过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生活上的困难,由课堂中的单向思政输出转变为双向的思想交流,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结语:通过实践探索,课程思政理念在发展中取得良好效果,对培养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传播类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教师加强对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和丰富教学方式等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增加职业素养,为社会新闻岗位提供优秀的传媒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涛.实施课程思政培养卓越新闻人才[J].今传媒,2020,28(09):150-153.
[2]李佳容.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学生新闻素养的途径——以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J].今传媒,2020,28(08):139-141.
作者简介:
邓明洁(1983)女 汉 籍贯:湖南长沙 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目前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