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解退耕还林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阐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选取吴起县大吉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样地进行土壤动物调查.结果 表明:1)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271头,隶属于2门7纲15目,其中优势类群为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及革翅目(Dermaptera);2)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及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除个别植被类型外,均表现为混交林大于单一植被林;3)各样
【机 构】
:
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石泉县环保局,陕西安康7252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退耕还林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阐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选取吴起县大吉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样地进行土壤动物调查.结果 表明:1)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271头,隶属于2门7纲15目,其中优势类群为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及革翅目(Dermaptera);2)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及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除个别植被类型外,均表现为混交林大于单一植被林;3)各样地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受林地植被复杂程度的影响,同时土壤动物结构与类群正在向复杂与稳定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有所差异,同时,会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土壤动物类群.
其他文献
灵活高效的乡村治理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扎实基础,近年来,各地为使乡村振兴工作精准有序开展,乡村治理方式方法切实可行,在不同程度上对乡村治理进行全面探索与实践.而乡村治理积分制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管理制度,在精神或物质方面,对村民进行激励和约束,将村民日常行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分值,以此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法宝.本文通过对上海、河南、宁夏在积分制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积分制运行受地域分布、经济发展以及现实发展等因素制约,提出积分治理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协同推进.
红茶是湖南的优势茶类.通过综述影响红茶香气、滋味品质两大关键因子的相关研究进展,总结前人所做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探寻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提升湖南红茶品质提供借鉴和参考.采用文献梳理及归纳总结法,从品种布局,嫩度等级、加工工艺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与讨论.结果表明:湖南红茶适制品种资源丰富,并进行了科学的空间布局;采用不同嫩度等级原料制作的红茶品质特征差异明显;不同加工工艺的改进对红茶关键品质的影响及改善效果明显.因此,保障湖南红茶良种有效供给、加强中低产茶园品种改良、科学选择茶树品种、加强湖南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产生的畜禽粪污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如何实现养殖粪污变废为宝、资源化循环利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围绕近年来畜禽养殖场肥水的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畜禽养殖场肥水的特性、阐述了肥水还田消纳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从肥水还田的技术规范、环境安全风险、处理利用成本等方面解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技术规范、政策扶持、引导宣传等多管齐下的系统性建议和对策.
为了修复哈密大南湖二矿因采矿而破坏的区域,采用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于2018年在破坏区移栽植物(胡杨、竹柳、红柳、梭梭、枸杞、苜蓿、苏丹草、红豆草),于2019年在移栽植物周围(10 cm处记为A和20 cm处记为B)分别采集0~10 cm(A0—10和B0—10)和10~20 cm(A10—20和B10—20)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量、电导率、pH值,分析水盐分布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种植不同植物后,土壤含水量均较原始土壤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A10—20、B0—10、B10—20均以
为了探明不同复垦年限和复垦模式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构建露天矿区复垦土壤质量评价体系.以山西安太堡露天矿区3,8,20年复垦耕地、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原地貌耕地和自然恢复地为对照,测定了不同样地土壤容重、养分、微生物量及酶活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样地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复垦区土壤容重在1.37~1.52 g·cm-3之间,随复垦时间的延长,草地土壤容重总体呈增加趋势,耕地土壤容重无明显变化.(2)复垦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复垦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复垦草地土壤
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典型火电厂周边5种常见绿化树种白蜡、臭椿、火炬树、山槐、榆树的叶片为对象,并在雨后第1天和第15天分别采用洗脱法分析其滞尘能力,地物光谱仪测定滞尘对叶面反射光谱的影响,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滞尘对光合特征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5种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由大到小表现为:火炬树、臭椿、榆树、山槐、白蜡.光谱反射曲线总体特征是洁净叶片反射率大于滞尘叶片反射率,主要表现在740~1300 nm波段,而在350~680、1500~2500 nm波段,则无一致
间伐改变林分环境,也对林木生长、森林碳储量及林木竞争关系造成一定影响,研究15%、25%、35%3个间伐强度处理8a后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中杉木的径阶分布、碳密度分配特征及竞争指数,对森林经营的指导和森林碳汇发展有重要意义.结果 表明,35%抚育间伐强度均使杉木径阶分布频率偏离正态性;间伐改变了林木各器官碳密度的分配,其趋势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树干碳密度占总量的比例先减小再增加,而树枝生物量分配规律则呈逐渐减小的趋势;25%和35%间伐强度,杉木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和碳密度均显著大于对照样地,其中25%间伐强度
以白龙江上游不同林龄(20、25、30、35、40、45 a)粗枝云杉人工林土壤为对象,采用野外取样法和室内分析法,测定不同深度(0~20 cm和20~40 cm)土壤的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探讨林龄对云杉人工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期通过调节土壤养分含量来提高系统的养分利用效率及云杉人工林的生产力,增强云杉人工林的水源涵养能力.结果 表明:1)林龄和土层对云杉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显著(P<0.05)影响.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C含量呈“W”形变化
通过探究辽东栎林、油松林空间结构特征,揭示林分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天然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灵空山典型辽东栎林、油松林为例,选取角尺度(W)、混交度(M)、大小比数(U)、密集度(C)和林层指数(S)5个指标表征林分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年轮条估算林分生产力,采用冗余分析探讨天然林空间结构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 表明,2种天然林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特征,呈现出聚集分布的水平格局,整体林分呈弱中度混交状态.其中,辽东栎林处轻微劣势状态,油松林则呈中庸状态(U1 =0.502,U2=0.471).2
掌握唐古特白刺叶片形态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利于白刺资源的保护及利用.为探讨白刺叶片形态与营养物质含量在地域、采样点间的差异,选择荒漠化草原(乌拉特中旗)、草原化荒漠(磴口)、典型荒漠(民勤)不同采样点分布的唐古特白刺为对象,测定叶片的长度、宽度、长宽比、厚度,以及叶片中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还原性糖、粗灰分、粗纤维6种物质的含量.结果 表明,白刺叶片形态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不同地域、生境间差异明显.不同地域相同生境的白刺叶片中粗蛋白与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干旱指数低的区域,白刺长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