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次革命,它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富有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是学生、社会、知识的校本课程的整合。为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开发适合专业拓展的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这为专业教师投身教育改革,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关键词: 地域文化资源 校本课程 开发
新时期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课程改革,只有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岗位需求并有助于推动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才是最有用的课程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政策,校本课程便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次革命,它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富有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是学生、社会、知识的校本课程的整合。为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开发适合专业拓展的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也为专业教师投身教育改革,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新时期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呼唤校本课程的开发
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始终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个所谓的新人,就是以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正是这两样能力使他不论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还是作为一个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都有可能承担起各种不同的责任、胜任不同的角色。而传统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还是学习方式,都没有把关注人的发展、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发展个性放在首位。课程资源的单一性、统一性,使教育难以承担新时期赋予它的使命。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即以少数专家为课程开发主体的一种相对封闭式、集权式的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地域性,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差异和需要。地方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缺失,使大量丰富有意义的课程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其教育的功能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在经济、文化和地域上的差异很大,只有一统的国家课程开发或“准一统”的地方课程开发,才能满足地方上的不同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但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可持续性,提供差异性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地方、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重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使各种教育资源实现“1+1>2”的增值效应。所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
2.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
2.1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
2005年11月7日至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强调,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就业市场提出了新的需求。市场一方面要求我们对现有劳动力进行岗位培训,另一方面要从青年学生中培养大批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人才。针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失业下岗人员大量增加,急需加强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政策环境和当前经济形势都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业学校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面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
2.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
我国各类旅游学院或开设旅游专业的学校已有几百所,然而各校专业多有重复,办学目标不够明晰,人才培养方向模糊,模式单一。在围绕目标的落实上,具体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各校基本雷同,大多以国家教育部的专业介绍为依据,生搬硬套旅游管理专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形成学校自身特色,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为了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摒弃我国旅游教育现阶段存在的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倾向,明确学校自身的定位,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强调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自主规划、自我负责。这十分有利于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无锡地处江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域文化丰富且优势突出,这些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以此为依托,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旅游文化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结构,其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且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更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要。
2.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能否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同样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专业素养会得到提升,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前提和保障。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囿于“传道、授业、解惑”者,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它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求教师从课程的使用者转化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求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总之,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只有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理念、能力与精神,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发展。国内外的许多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表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师。
3.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地域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首先是因为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是一种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其次是因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适应性。吴文化是长三角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形成的当地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及人文积淀。吴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南宋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长三角地区便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之地,近代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地区又迈入改革开放的前沿,创造了又一次的历史辉煌……吴文化的悠久绵长,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滋养。无锡坐落在长三角腹地,地灵人杰,具有山水、名胜、历史、名人、园林、宗教、民俗、饮食、工艺、艺术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吴文化发源地梅村,遍布全城的名人故居,带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的历史建筑;改革开放后城乡巨变,林立的高楼大厦、巨龙般的内环公路、一座座大桥、灯火璀璨的运河两岸、新型的体育科技场馆、新机场、新楼盘、新校舍,无不让人感受到祖国的剧变和强大。无锡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价值,充分挖掘无锡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编纂无锡旅游文化校本课程,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地方文化烂熟于心。他们将来不仅仅是旅游从业者,更应成为无锡文化的传播者、文化大使。
4.推进课程改革,开发与利用并进
无锡地域文化的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既有自然的,又有社会的;既有显形的,又有隐形的。它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有人文性的,也有科学性的;有德育的,也有美育的;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有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等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所谓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所以,对无锡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站在课程建设的角度,审视各种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精心选择,系统设计,认真实施,使其真正发挥扩充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目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4.1确立课程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利用国家课程的教材。
教师在新课改中要逐步树立起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是可以超越、选择、变更、补充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对教材处理的方式上,教师要紧扣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标而不是紧扣教材,根据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未来学生岗位需要,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实际、更真实的学习情境,将学科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
4.2精选课程资源,突出课程特色。
无锡旅游文化资源的丰富、旅游活动的多样性为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构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保证。无锡具有山水、历史、名人、园林、宗教、民俗、饮食、工艺、艺术等丰富的地域旅游文化资源。无锡旅游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善于选取这些鲜活生动的资源,让它们走进课堂,成为教材的延伸和补充,充分发挥当地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突出旅游课程教学的地域特色。
4.3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中留给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一块空间和权力。学校要结合实际,在评估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学校优势,充分利用社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课程资源来开发学校的个性化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或者说,校本课程的资源更多的是来自于地域的文化资源。校本课程是一个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的新型课程,它由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组成,国家只对课程的实施有一个《指南》,没有教材,把此课程开发的空间和权力交给了学校。
近年来,惠山古祠堂群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其凸显了无锡的地域文化特色;无锡近现代名人辈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独领风骚,成为家乡的骄傲;无锡还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涌现了一大批实业家。这些都是校本课程丰富的课程资源,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而且看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吴文化在新时期旅游从业者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耕水.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应为主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6).
[2]李永生.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4,(3).
[3]马云鹏,马延伟.从课程改革趋势看教师参与课程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1,(10).
[4]张世善.培植现代学校文化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关键词: 地域文化资源 校本课程 开发
新时期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课程改革,只有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岗位需求并有助于推动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才是最有用的课程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政策,校本课程便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次革命,它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富有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是学生、社会、知识的校本课程的整合。为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开发适合专业拓展的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也为专业教师投身教育改革,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新时期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呼唤校本课程的开发
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始终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个所谓的新人,就是以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正是这两样能力使他不论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还是作为一个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都有可能承担起各种不同的责任、胜任不同的角色。而传统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还是学习方式,都没有把关注人的发展、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发展个性放在首位。课程资源的单一性、统一性,使教育难以承担新时期赋予它的使命。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即以少数专家为课程开发主体的一种相对封闭式、集权式的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地域性,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差异和需要。地方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缺失,使大量丰富有意义的课程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其教育的功能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在经济、文化和地域上的差异很大,只有一统的国家课程开发或“准一统”的地方课程开发,才能满足地方上的不同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但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可持续性,提供差异性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地方、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重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使各种教育资源实现“1+1>2”的增值效应。所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
2.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
2.1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
2005年11月7日至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强调,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就业市场提出了新的需求。市场一方面要求我们对现有劳动力进行岗位培训,另一方面要从青年学生中培养大批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人才。针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失业下岗人员大量增加,急需加强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政策环境和当前经济形势都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业学校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面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
2.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
我国各类旅游学院或开设旅游专业的学校已有几百所,然而各校专业多有重复,办学目标不够明晰,人才培养方向模糊,模式单一。在围绕目标的落实上,具体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各校基本雷同,大多以国家教育部的专业介绍为依据,生搬硬套旅游管理专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形成学校自身特色,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为了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摒弃我国旅游教育现阶段存在的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倾向,明确学校自身的定位,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强调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自主规划、自我负责。这十分有利于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无锡地处江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域文化丰富且优势突出,这些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以此为依托,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旅游文化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结构,其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且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更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要。
2.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能否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同样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专业素养会得到提升,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前提和保障。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囿于“传道、授业、解惑”者,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而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它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要求教师从课程的使用者转化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求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总之,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只有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理念、能力与精神,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发展。国内外的许多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表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师。
3.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地域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首先是因为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是一种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其次是因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适应性。吴文化是长三角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形成的当地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及人文积淀。吴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南宋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长三角地区便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之地,近代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地区又迈入改革开放的前沿,创造了又一次的历史辉煌……吴文化的悠久绵长,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滋养。无锡坐落在长三角腹地,地灵人杰,具有山水、名胜、历史、名人、园林、宗教、民俗、饮食、工艺、艺术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吴文化发源地梅村,遍布全城的名人故居,带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的历史建筑;改革开放后城乡巨变,林立的高楼大厦、巨龙般的内环公路、一座座大桥、灯火璀璨的运河两岸、新型的体育科技场馆、新机场、新楼盘、新校舍,无不让人感受到祖国的剧变和强大。无锡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价值,充分挖掘无锡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编纂无锡旅游文化校本课程,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地方文化烂熟于心。他们将来不仅仅是旅游从业者,更应成为无锡文化的传播者、文化大使。
4.推进课程改革,开发与利用并进
无锡地域文化的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既有自然的,又有社会的;既有显形的,又有隐形的。它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有人文性的,也有科学性的;有德育的,也有美育的;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有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等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所谓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所以,对无锡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站在课程建设的角度,审视各种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精心选择,系统设计,认真实施,使其真正发挥扩充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目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4.1确立课程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利用国家课程的教材。
教师在新课改中要逐步树立起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是可以超越、选择、变更、补充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对教材处理的方式上,教师要紧扣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标而不是紧扣教材,根据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未来学生岗位需要,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实际、更真实的学习情境,将学科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
4.2精选课程资源,突出课程特色。
无锡旅游文化资源的丰富、旅游活动的多样性为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构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保证。无锡具有山水、历史、名人、园林、宗教、民俗、饮食、工艺、艺术等丰富的地域旅游文化资源。无锡旅游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善于选取这些鲜活生动的资源,让它们走进课堂,成为教材的延伸和补充,充分发挥当地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突出旅游课程教学的地域特色。
4.3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中留给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一块空间和权力。学校要结合实际,在评估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学校优势,充分利用社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课程资源来开发学校的个性化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或者说,校本课程的资源更多的是来自于地域的文化资源。校本课程是一个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的新型课程,它由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组成,国家只对课程的实施有一个《指南》,没有教材,把此课程开发的空间和权力交给了学校。
近年来,惠山古祠堂群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其凸显了无锡的地域文化特色;无锡近现代名人辈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独领风骚,成为家乡的骄傲;无锡还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涌现了一大批实业家。这些都是校本课程丰富的课程资源,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而且看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吴文化在新时期旅游从业者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耕水.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应为主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6).
[2]李永生.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4,(3).
[3]马云鹏,马延伟.从课程改革趋势看教师参与课程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1,(10).
[4]张世善.培植现代学校文化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