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瑞:甘做教育扶贫精神扶贫的精准帮扶人

来源 :山西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aixia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从教20多年,带领学生获得了32项专利,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大赛连年多次获奖。他首次提出“山区战略”构想,印证了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在中小学阶段中走研学旅行之路”的可行性。他主动放弃在待遇优厚的市直名校提拔副校长的机会,自愿到条件艰苦、地理位置偏僻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工作,创立“三环六步”自主体验教学模式和“备说听评论”五步骤教研活动模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获省教学成果奖3项,率先提出“论课”新概念。“赵傻子”到“瑞哥”和“赵爸”这些称呼,是学生给的,也是他在深度贫困县静乐县双路乡泉庄村和双路村学区山区教育精神扶贫精准帮扶的真实写照。他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名优秀中学校长、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山西省青年教育专家等荣誉,还被山西省政府、省劳动竞赛委荣记个人一等功。他就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山西省忻州市第十二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科技创新教育辅导员赵俊瑞。

用爱心和智慧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


  1998年7月,赵俊瑞从忻州师专物电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忻州六中任物理教师、班主任,他连年教三个班的物理课,亲身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民教师职责,在教学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努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育人理念贯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努力进行业务进修,充实自己,提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
  赵俊瑞爱生如子,从没体罚过任何一个学生,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瑞哥哥”。他上课生动风趣、理论结合实际的特色吸引了孩子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每年所教的三个班的物理课教学成绩均名列前茅,每届全市的中考状元和物理满分大都来自他所教的学生。因此,他年纪轻轻就被评为省教学能手、省优秀班主任和市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7月,他经民主推荐被选拔为副校长。

到薄弱贫困学校锻炼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傻子”


  他本可以继续留在待遇优厚、工作条件优越的市直名校忻州六中任副校长,但他主动向组织提出要到办学条件最薄弱的市直学校忻州市第十二中学去锻炼。忻州市第十二中学地处忻府区逯家庄村,因忻州卫生干部中专学校的撤销、忻州轴承厂的破产、逯家庄村小学校的生源不足和师资薄弱,所以2004年把原忻州卫生干部中专学校、忻州轴承厂子弟学校和逯家庄村小学这三所学校进行整合,改名为忻州市第十二中学,学校校址选在逯家庄村的原忻州卫生干部中专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导致生源和师资等各种办学条件都很薄弱,办学经费投入也不足。为了保证生源,市教育局把忻州市第十二中学指定为“农民工子弟定点就读学校”。
  由于忻州市第十二中学工作条件艰苦,没有人愿意来当教师和领导,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想法,认为他真傻,放弃在条件最为优越、待遇最为优厚的市直名校忻州市第六中学当副校长,却选择条件最为艰苦的贫困薄弱学校,简直不可思议,有人称他为“赵傻子”。
  他却说:“教育工作者要有责任感,要把光、热、心血和爱心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选择最薄弱最艰苦最贫困的学校去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担任忻州市第十二中学副校长,主管全校教科研,还教初中两个班的物理課,他带领广大师生结合教学实际创立了“三环六步”自主体验式教学模式、“任务型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习、练、点、清、评”五步骤课堂教学模式和“备、说、听、评、论”五步骤教研活动模式,改变了学校过去没有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的现状。他主持省级课题3项并圆满结题,在核心期刊《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师教育论坛》《现代教育创新》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获省教学成果奖3项。他率先提出“论课”新概念,在全国教育界有一定的影响。

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印证“中小学的研学旅行之路”


  忻州市第十二中学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既有初中部又有小学部,从2007年7月至今的11个年头,他不仅是主管全校教科研工作的副校长,还兼任小学部主任,还教初中两个班的物理课,并连年担任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辅导员,兼教全校的科技创新发明实践课。
  作为副校长、一线教师,他在注重抓好教育教学成绩的同时,强化提升物理素质教育、初中物理科技创新教育和艺术教育,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开展“每日科创活动半小时”活动,带领学生获得了3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3项。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大赛连年多次获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获全国三等奖8人次、省一等奖27人次、省二等奖69人次、省三等奖168人次、市一等奖500人次。辅导学生参加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参加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获全国一等奖5人次,省一等奖22人次。他首次提出“山区战略”构想,印证了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在中小学阶段中走研学旅行之路”的可行性。

甘做教育扶贫、精神扶贫的精准帮扶人


  忻州市教育局定点帮扶的贫困县是深度贫困县静乐县,帮扶的贫困村是深度贫困村双路乡安子坪村、兰家山村、泉庄村、西沟村和马家湾村五个村,因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务工和搬迁,留在村里的均是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双路乡全乡仅有双路学区小学和泉庄学区小学两个小学校,双路学区是单轨制,全校共有小学生76人,泉庄小学全校仅有小学生16人、幼儿6人。2017年3月市教育局选派优秀教师驻村帮扶,但因市直学校领导和老师都了解到这几个深度贫困村和学校条件极为艰苦,都不愿意舍家抛业到贫困村去扶贫。赵俊瑞了解到情况后,找到市教育局领导主动要求到贫困村和学校进行扶贫和支教,他说:“扶贫工作是习总书记关心的大事,习总书记的扶贫观和扶贫思想深深感染了我,习总书记的扶贫情结深深感动了我,我要扶贫去。”
  赵俊瑞认为:扶贫是一场攻坚战,人们不敢承担扶贫重任不仅是因为条件艰苦,更是怕找不到思路和方法、打不赢这场攻坚战。他结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资源优势,确立了“以教育扶贫带动精神扶贫,以精神扶贫保证精准扶贫”的精准帮扶思路和“小手拉大手,大手牵能手”的教育帮扶机制。   2017年3月,他开始在静乐县双路乡安子坪村任扶贫工作队长,2018年3月经忻州市委组织部选拔任兰家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长期驻村,精准扶贫,用心扶贫。这两个村是忻州市教育局和忻州市第十二中学的帮扶包村点,他积极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指导思想和帮扶计划,走村入户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摸底并精准识别,长期住在泉庄村学区学校和双路村学区学校,双休日也不回家,千方百计为泉庄村学区学校寄宿学生解决生活补助。他不仅关心教育着两所学校的孩子们,还经常组织两所学校的老师们进行教研活动,聘请市直学校的名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让两所学区学校老师和市直学校名师进行“同课异构”公开示范课,每节课后他都要进行评课、论课,经常亲自参与示范课展示,渗透他研究的省级教学成果《“备、说、听、评、论”五步骤教研活动模式》,提升了山区学校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和水平,保证了山区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师资和教育资源,真正收到了“授之以渔”的效果。
  赵俊瑞充分发挥教育部门优势,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和中心学校的教育扶贫。他在十九大学习中提高了对扶贫政策的理解,在扶贫工作中进一步发挥小学生“小手”的先锋作用和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能手”模范作用。他在学校宣讲十九大精神,让广大师生领会十九大精神和扶贫政策,再通过小学生拉动村内广大农民群众,让“小手拉动大手”,再培训党员干部和村内致富带头人群众,让这些“能手”进行“一对多”牵动“大手”,最终达到全员理解领会十九大精神和扶贫政策。
  赵俊瑞通过市教育局联系原平农校资深农业科技专家来村作科学种植培训辅导报告,让广大农民学会高效种田,掌握低投入高收入的科学种田本领。在组织报告会过程中,为避免农民自觉意识淡薄的问题,他组织学生拉动农民共同参加报告会,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参与度,真正做到了“小手拉大手”。
  赵俊瑞充分发挥自身作为专家的引领优势,在学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种植劳动实践课,并邀请在村村民共同参与活动,在实践课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种植的乐趣和农民种田的辛劳,而且通过宣讲科学种植讲座,利用专题报告活动让广大农民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本领,重点宣讲他的专利《一种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一种利用闲置期耕地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一种盐碱地改造的方法》《一种地下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一种红营盘蘑菇营养粉的制备方法》等,让农民深刻体会到利用闲置资源发展有机农业的方法和深远意义,为山区脱贫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实证。
  赵俊瑞带着感情来脱贫,不畏艰辛攻难点,克服畏难情绪,理顺村内领导班子,调动广大村民积极性,绞尽脑汁谋思路,千方百計找出路,做好参谋助手,拓展致富门路,针对兰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不团结的问题,他创立了“四议八会两公开”党建模式,不仅团结了党支部和村委两委班子,而且加强了村务项目实施的透明度,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全村村民都把赵俊瑞看做是亲如一家的亲人、家人。

爱心和奉献精神升华了精神帮扶


  赵俊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和扶贫工作上,他顾不上自己的家和亲人,没能尽到父亲和儿子的责任。为了教育事业和扶贫工作,他常加班熬夜,因此患了严重的职业病“颈椎病”和“腰椎病”,他平时还省吃俭用却不惜花钱用于教育和精神帮扶,他把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奖金5000元,市委联系优秀专家津贴每月200元,省青年科技奖、省青年教育专家奖金20000元,省科技奉献奖一等奖奖金10000元,工会“五小”成果竞赛奖金3000元统筹起来,捐助给困难教师和学生。在静乐县驻村帮扶期间考虑到忻州市第十二中学经费紧缺的情况,他没有报销一分钱的差旅费、交通费和生活补助。他的事迹感动了广大师生和山区农民,人们对他的称呼由“赵傻子”逐步改变成“瑞哥”或“赵爸”。
其他文献
英国父母请走远一点,学生学习很自主  英国一年级新生开学第一天的活动,主要是认识新同学和老师。校方在开学第一天往往还会对陪孩子来学校的家长们提一点要求,那就是“离孩子远一点”。  英国小学的老师们上课时基本没有教材,教师讲解完后就给学生发放活页练习,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调整进度和数量。英国小学生的学习很自主、轻松。一般说来,小学生上课大多是坐在地毯上,教师坐在前面的椅子上授课。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讨
期刊
阳城县北留中心学校,下辖8所完全小学,现有教职工173人,73个教学班,2000余名小学生,900余名幼儿。  近年来,北留中心学校以“好身体、会读书、善交往、能生存”为总目标,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综合实践活动”三项工程,铸造“提升文化素养、培养自主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三大品牌,强化制度建设,注重过程管理,抓常规,抓节点,抓细节,抓落实,各项工作领跑全县。  在作业改革方面,以“减轻
期刊
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不均衡是教育界一直以来公认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如何让老百姓不用费心费力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太原市杏花岭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教育人同心协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宏观规划、细处着手,在全区实行了大学区制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名校的引领作用更强了,普校的活力被激发了,薄弱校的困难解除了,全区教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本刊分两期集
期刊
2018年12月14日—20日,我们晋城市首批名师研修团队一行80余人,在市教育局胡铁栓副局长的带领下,远赴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研修,圆满完成了为期一周的京师悟道之旅。团队起航:一路远行一路歌  教育部国家培训库入库心理专家、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张渝鸿通过“人椅”等游戏,让80余名骨干教师组成的晋城市首批名师研修团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真切体验中消除了疑虑,建立了信任。为自己的学科团队设计队名、队徽、队号、队
期刊
大同市新荣区第三小学的办学目标是“培德·启智·健体·育美,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具体做法是打破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方式,实施“立德为先,文化育人”的德育策略。一、打造环境文化  校园宣传系列。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每一个宣传角落,包括校园墙体、展板、橱窗等,内容涉及少先队活动、卫生保健、安全教育、积分礼品专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感觉到踏进校园就是踏进了文化的殿堂。  走廊文化系列。教学楼一到三層主题分别为:习惯
期刊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群体的增加,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不陌生的特殊群体。我所带的班级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学生,其中更多的是移民搬迁户的孩子。原生家庭文化素养的缺失,导致这些孩子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作为这些孩子的班主任,该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与管理呢?我粗浅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一、用心沟通,用爱呵护  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教育只有贴近孩子的心灵,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育。孩子们离开父母,来到新
期刊
班级安全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说,安全重于泰山,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对班主任来说,工作做得再好,出了安全事故,一切努力归于零,甚至还要追究责任。那么,班主任应如何保证学生安全呢?  班级安全工作在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要求。  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要警钟长鸣,各项安全措施必须落实到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首先,要成
期刊
相知从前泪落秋天  我的家乡在一个非常贫瘠的小山村,童年时期的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课外书可读,那时候,在苍茫的野地里疯玩儿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直到有一天,一位姓徐的北京知青来到了我的家乡,成为了我们的老师。在那个闭塞的乡村和特殊的年代里,徐老师的到来如同一阵清新的风,给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许多的改变。她是那么朴素却又是那么美,很快,我们班的同学们便喜欢上了她。  徐老师不仅会细致耐心地为我们传道授
期刊
前不久,原平市教师文学社部分会员先后深入苏龙口联校和楼板寨联校采风,这两个乡镇都属于农村山区。苏龙口镇位于原平市东北部,东与五台、代县接壤,西与沿沟、崞阳隔河相望,南与中阳相连,全镇31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5000多人。联校现有寄宿制初中一所,寄宿制小学一所,不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共14个。目前在校中小学生不足300人,教师70人。楼板寨乡地处原平市西南山区,永兴河上游,云中山脚下,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期刊
教師是一份幸福的职业,它的幸福之处在于,能够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分享成功的喜悦。我参加工作四年多,担任了四年班主任,虽然很辛苦,但快乐更多。回首往事,成长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一、职业生涯“第一课”  刚刚参加工作时,我什么都不懂,也许是年轻的原因吧,上课维持纪律竟成为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一次,由于学校有一些工作急于完成,我就暂时离开教室,期间回到教室的时候,一片嘈杂。我强忍着怒气,给学生布置了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