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海的大作出来了,说是要篇前言。我其实是很怕自己的文笔降低了他作品的档次。但转念一想,有些人是画以文章显,所以他们不惜千金找名家写美文,唯恐别人不解他画中之妙。就好像五十元钱的衣服非得挂个名标签,好把价钱标到五千。但真正的好画,明眼人都不会错过。崔海的画有目共睹,算得上是“天生丽质”,想来也无需我唱什么颂歌。有很多人想知道崔海为何画得这么好,下面说他几桩日常小事,也许大家能咂出点味道来。
其人
初见崔海,觉得他“淡淡的”,甚至有点羞涩,不大爱说话。时间长了,你便会发现他很随和,还时不时地闪着几分艺术家的天真。偶然一次听他给我说相声,那份儿声情并茂啊,一套一套的不打锛!临了还说“现在说得不好了,当年……”我心想,当年找女朋友时没少练贫吧。其实这样富有语言才华的人不仅对女人有吸引力,男性也同样喜欢,所以崔海的身边从来不缺朋友。还有一段时间,他热衷于讲笑话。我们学了他的段子后去给别人讲,他总在旁边点评:“你这不行,你看我怎么讲!”
每逢好友相聚,崔海的另一面就藏不住了。为人豪爽,好聚宾朋,点茶布菜,服务周到;善讲笑话趣闻,包你烦闷全消。这时你会发现,崔海有他自己的一套说话方式,善用比喻,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又会用幽默风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深刻,生动,让人不禁颔首。
很多老朋友都知道,崔海重情义。每逢朋友来,不论穷富,他总会热心地招待。他常去太行山写生,住在一户老乡家。后来老乡只要来市里,他都要全程陪送,带着逛街景、转商店,到饭店里吃饭,好烟好菜的招待,决不怠慢。
崔海精力充沛,年过不惑依然神采飞扬。常年赤足散步练就一双“铁脚板”,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也赶不上他,这也成了他画画的资本。无论下乡写生翻山越岭,还是在画室一站一天都不觉得累。崔海的艺术热情绝不只局限于国画这一小圈子里。各位有机会去看看他烧的瓷器、装饰的房间、设计的建筑,同样会惊叹精彩。就连崔海自称“不行”的“本职”工作——编辑,其实都做得同样出色。他主编、设计的丛书、作品经常在国家级的比赛中获奖。
崔海不浮躁,无论境遇好坏、囊中银钱多少,始终有颗平常心。对生活,一个字,爱;两个字,热爱。崔海可不是“书呆子”。他善烹饪,亦好玩牌,自称“牌技第一,烹饪第二,画画第三”。这话得反着听,否则以他的聪明,一定可以成为赌圣或天字第一号大厨,而不是丹青圣手。他可以埋头案牍读书画画,也可以穿着老头衫、大裤衩,趟一双手纳底儿的懒汉鞋到菜市场买菜和街坊邻居聊天或坐在楼下院子里和三两知己“斗地主”。
崔海好玩。众人多见其玩乐天性,又见其作品量多、质高,以为他是依赖天分作画,实则不然。崔海天分确实极高,可天分不等于成就,勤恳倒是成就了不少艺术大师。如柴可夫斯基,每日展起就要写一些旋律,从不等灵感掉在头上;如齐白石,朝朝捉管点染,犹如农夫耕作不辍。不过崔海勤勉却并不迂腐,他也经常为牌局通宵达旦,实为性情使然。
崔海虽没受过严格的中文训练。但他的文章理趣盎然、见解警辟,是爬了多少年格子的人也不见得有的。
崔海从不否认自己有农民天性。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崔海亦然。其诗曰:“昔日种田今画山,都是为挣糊口钱。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皆能见状元。”
斯为崔海其人。
其画
我认识崔海时,他还是中学教师。当时,有很多人见他都会问声“教体育的吧?”崔海富于北方人的淳厚健壮,也不失文人的俊雅细腻。“粗”与“细”在他身上不可思议地融成一片,贯注在作品中,凝成“粗中有细”的独特风格。
先说“粗”
崔海总说自己并不是个精巧人,这有点自谦,但也是事实。从一开始学画,老师就断言他没什么画画天赋,手笨、没灵性、没前途。多亏他执着于艺术,锲而不舍。艺术要的不是手头的花活,而是对艺术的感觉和品位的把握。崔海“笨”归“笨”,却从一开始就对艺术有独特思考。学生时代,他就开始顺着自己的心性,朦胧的找到了至今贯串他作品的主题——太行山。那时他多用熟纸,以文雅的水墨,层层晕染,画出太行山的厚重醇美。虽是工笔,却没有琐碎、单薄和矫情,黑白相生,风格古雅,厚重感人。其面貌已经十分出众,但他没有自我满足,而是不断向艺术顶峰攀登。画中的太行山越来越多神韵的书写,面貌上则依然延续黑白的强烈对比和分割以及独到的画面经营,给人极深印象。无论工笔、写意,自始至终崔海作品里一直有股“拙”劲儿。这“拙”劲儿,大概是与他的“粗”、“笨”分不开的。还是韩羽老师一语道破,说他“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崔海的“粗”。“笨”是别人学也学不来的呢。
再来说说崔海的“细”
其实崔海有时也心细如丝。哪个朋友病了,哪个朋友家有什么寿辰、中第之喜,他总会及时送去关心与问候,惦记的清楚着呢。正如他画画,别人只看到了他的猛劲儿,而他盯着的则是作品,每个该收拾的地方都收拾的很细致。“细致”并不是用如丝细毫累累描绘,“粗犷”也不一定是如椽大笔随意泼洒,收放自如才是画中最难得的。崔海看似粗放的每一笔,其实都是拿捏着火候的。
崔海的“粗”与“细”使他的作品在保持一种张力的同时又经得起品味。但崔海作品尤其动人的地方还是作品本身传达出的浓厚生活气息。即使是一位不懂画的老农,也能在他的作品里看出感动来。这源于他对太行山的深厚情感。儿时农村的生活给他种上了对北方农村深刻记忆;这种记忆在他成长过程中不断升华,成了深植于他心中的繁茂大树;这大树又因为太行山这片土地的滋养而枝繁叶茂。
崔海出身科班,受过完整的绘画训练,手头功夫自然了得。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开阔了他的视野。崔海从不是一个封闭、墨守陈规的人。只要是好的,他都会拿来为己所用。在对绘画语言探寻的路上,他也从未舍弃对传统的汲取。只是他的汲取有取舍、不盲从,即不拘泥于传统,又不拘泥于国界。崔海的画对时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的把握恰到好处,不做作,真正做到了为我所用。所以你看到崔海的画,处处有传统又处处是崔海。
崔海总爱说的一句话是“还应该画得更好”,而同时,崔海还是为数不多的“会写字”的画家。有些人整天摹帖练字,大有和王羲之比用水的缸数的意思,可还是不得其所。催海并不整天练字,字却写得如此好,不能不说他聪明——字理通画理,字也是悟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呀。
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发展到高级形式都会有一套完备的程序,经典性是最终的追求。崔海也在朝着这个高度努力。完备的形式、独特的面貌、文雅的意境、生动的气息、快意的笔墨,崔海的作品日臻完美。
崔海始终有颗平常心,不逐物,亦不遗物。好好吃饭,好好画画,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这可能是他越画越好的重要原因吧。
其人
初见崔海,觉得他“淡淡的”,甚至有点羞涩,不大爱说话。时间长了,你便会发现他很随和,还时不时地闪着几分艺术家的天真。偶然一次听他给我说相声,那份儿声情并茂啊,一套一套的不打锛!临了还说“现在说得不好了,当年……”我心想,当年找女朋友时没少练贫吧。其实这样富有语言才华的人不仅对女人有吸引力,男性也同样喜欢,所以崔海的身边从来不缺朋友。还有一段时间,他热衷于讲笑话。我们学了他的段子后去给别人讲,他总在旁边点评:“你这不行,你看我怎么讲!”
每逢好友相聚,崔海的另一面就藏不住了。为人豪爽,好聚宾朋,点茶布菜,服务周到;善讲笑话趣闻,包你烦闷全消。这时你会发现,崔海有他自己的一套说话方式,善用比喻,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又会用幽默风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深刻,生动,让人不禁颔首。
很多老朋友都知道,崔海重情义。每逢朋友来,不论穷富,他总会热心地招待。他常去太行山写生,住在一户老乡家。后来老乡只要来市里,他都要全程陪送,带着逛街景、转商店,到饭店里吃饭,好烟好菜的招待,决不怠慢。
崔海精力充沛,年过不惑依然神采飞扬。常年赤足散步练就一双“铁脚板”,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也赶不上他,这也成了他画画的资本。无论下乡写生翻山越岭,还是在画室一站一天都不觉得累。崔海的艺术热情绝不只局限于国画这一小圈子里。各位有机会去看看他烧的瓷器、装饰的房间、设计的建筑,同样会惊叹精彩。就连崔海自称“不行”的“本职”工作——编辑,其实都做得同样出色。他主编、设计的丛书、作品经常在国家级的比赛中获奖。
崔海不浮躁,无论境遇好坏、囊中银钱多少,始终有颗平常心。对生活,一个字,爱;两个字,热爱。崔海可不是“书呆子”。他善烹饪,亦好玩牌,自称“牌技第一,烹饪第二,画画第三”。这话得反着听,否则以他的聪明,一定可以成为赌圣或天字第一号大厨,而不是丹青圣手。他可以埋头案牍读书画画,也可以穿着老头衫、大裤衩,趟一双手纳底儿的懒汉鞋到菜市场买菜和街坊邻居聊天或坐在楼下院子里和三两知己“斗地主”。
崔海好玩。众人多见其玩乐天性,又见其作品量多、质高,以为他是依赖天分作画,实则不然。崔海天分确实极高,可天分不等于成就,勤恳倒是成就了不少艺术大师。如柴可夫斯基,每日展起就要写一些旋律,从不等灵感掉在头上;如齐白石,朝朝捉管点染,犹如农夫耕作不辍。不过崔海勤勉却并不迂腐,他也经常为牌局通宵达旦,实为性情使然。
崔海虽没受过严格的中文训练。但他的文章理趣盎然、见解警辟,是爬了多少年格子的人也不见得有的。
崔海从不否认自己有农民天性。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崔海亦然。其诗曰:“昔日种田今画山,都是为挣糊口钱。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皆能见状元。”
斯为崔海其人。
其画
我认识崔海时,他还是中学教师。当时,有很多人见他都会问声“教体育的吧?”崔海富于北方人的淳厚健壮,也不失文人的俊雅细腻。“粗”与“细”在他身上不可思议地融成一片,贯注在作品中,凝成“粗中有细”的独特风格。
先说“粗”
崔海总说自己并不是个精巧人,这有点自谦,但也是事实。从一开始学画,老师就断言他没什么画画天赋,手笨、没灵性、没前途。多亏他执着于艺术,锲而不舍。艺术要的不是手头的花活,而是对艺术的感觉和品位的把握。崔海“笨”归“笨”,却从一开始就对艺术有独特思考。学生时代,他就开始顺着自己的心性,朦胧的找到了至今贯串他作品的主题——太行山。那时他多用熟纸,以文雅的水墨,层层晕染,画出太行山的厚重醇美。虽是工笔,却没有琐碎、单薄和矫情,黑白相生,风格古雅,厚重感人。其面貌已经十分出众,但他没有自我满足,而是不断向艺术顶峰攀登。画中的太行山越来越多神韵的书写,面貌上则依然延续黑白的强烈对比和分割以及独到的画面经营,给人极深印象。无论工笔、写意,自始至终崔海作品里一直有股“拙”劲儿。这“拙”劲儿,大概是与他的“粗”、“笨”分不开的。还是韩羽老师一语道破,说他“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崔海的“粗”。“笨”是别人学也学不来的呢。
再来说说崔海的“细”
其实崔海有时也心细如丝。哪个朋友病了,哪个朋友家有什么寿辰、中第之喜,他总会及时送去关心与问候,惦记的清楚着呢。正如他画画,别人只看到了他的猛劲儿,而他盯着的则是作品,每个该收拾的地方都收拾的很细致。“细致”并不是用如丝细毫累累描绘,“粗犷”也不一定是如椽大笔随意泼洒,收放自如才是画中最难得的。崔海看似粗放的每一笔,其实都是拿捏着火候的。
崔海的“粗”与“细”使他的作品在保持一种张力的同时又经得起品味。但崔海作品尤其动人的地方还是作品本身传达出的浓厚生活气息。即使是一位不懂画的老农,也能在他的作品里看出感动来。这源于他对太行山的深厚情感。儿时农村的生活给他种上了对北方农村深刻记忆;这种记忆在他成长过程中不断升华,成了深植于他心中的繁茂大树;这大树又因为太行山这片土地的滋养而枝繁叶茂。
崔海出身科班,受过完整的绘画训练,手头功夫自然了得。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开阔了他的视野。崔海从不是一个封闭、墨守陈规的人。只要是好的,他都会拿来为己所用。在对绘画语言探寻的路上,他也从未舍弃对传统的汲取。只是他的汲取有取舍、不盲从,即不拘泥于传统,又不拘泥于国界。崔海的画对时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的把握恰到好处,不做作,真正做到了为我所用。所以你看到崔海的画,处处有传统又处处是崔海。
崔海总爱说的一句话是“还应该画得更好”,而同时,崔海还是为数不多的“会写字”的画家。有些人整天摹帖练字,大有和王羲之比用水的缸数的意思,可还是不得其所。催海并不整天练字,字却写得如此好,不能不说他聪明——字理通画理,字也是悟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呀。
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发展到高级形式都会有一套完备的程序,经典性是最终的追求。崔海也在朝着这个高度努力。完备的形式、独特的面貌、文雅的意境、生动的气息、快意的笔墨,崔海的作品日臻完美。
崔海始终有颗平常心,不逐物,亦不遗物。好好吃饭,好好画画,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这可能是他越画越好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