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效计算机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高效计算机类课程的授课质量成为各大高校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作为高效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新近发展起来的主要教学方法、思路之一,也成为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心得,就计算机类课程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做些分析与探讨,望能给同行带来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同课异构;教研
【分类号】G642;TP3-4
一、同课异构概述
同课异构,一般是指同一科目、同一课程内容(例如都是"整数除以分数"),由不同的老师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理解认识,自己进行备课、上课。因为不同老师的生活体验、理解认识的不同,所制定的教学方案,所讲述的课程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会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同一课程内容用不同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情况。此种情况下,听课的老师可以通过对不同老师课程所取得的教学质量对比,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反思,丰富、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依据学生实际需求,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就是现在高校“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旨在提供一个多面的交流互动平台,让老师们探讨教学热点,难点;探讨教学方法、技巧,交流彼此的经验,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1)相同专业的“同课异构”
专业相同,教学的目标也相同,只是授课教师的个性差异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势必会产生教学结果不同的“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师通过教授同样的课程,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数据结构》,不同的教师可以从不同的教材分析角度、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风格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完善学生课堂教学、课堂学习。
相同专业的“同课异构”教研过程通常分为“课堂主题确定——目标分析研讨——多样化备课——课堂教学实践——对比反思——完善改进”六大步骤,对于教师来说,个人自主的多样化备课、课堂教学实践以及课后的对比反思这三个步骤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在这三个步骤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2)不同专业的“同课异构”
不同的专业教学目标不同,但是开设的是同一类计算机类课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需求、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自然也会产生教学结果的“同课异构”。以《数据结构》的课程为例,信息管理专业和程序设计开发专业都有,但两个专业的课程时长、课程目标、课程深度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以信息存储为例,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只需明白计算机数据的类型,懂得分类整理、处理、存储即可;但是程序设计开发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掌握数据存储后面的内存占位与释放以及算法,同样是数据存储,要求却不相同。可惜的是现在很多教师都忽略了不同专业教学目标的不同,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没能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3)不同院校的“同课异构”
相同的专业,不同的院校师资力量,在教学上也不一样。以前缺乏信息共享技术,各大院校大多是“各自为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资源整合的盛行,不同院校、不同地域教师之间的教研合作多了起来,基于网络教研的“同课异构”开始流行。不同地域、学校的教师分别教授同样的课程,并利用网络进行录播或直播,结合专家、学生的互动点评,使得网络平台下的教师可以相互观摩、对比反思,从而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改进。
三、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实践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实践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资源共享、资源整合的网络教研平台。依据教研平台的功能要求划分,教研平台应该包含以下四大模块。
图1 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平台
(一)个人中心模块
个人中心模块用来实现平台成员登录,获得相应权限进行平台管理的功能部分。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及其他信息等。
(二)课程中心模块
课程中心模块是对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各门计算机课程资源进行分类管理的功能部分。由课程的负责人或主管人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师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资源上传至网络服务器,以实现课程资源的对接共享。针对优秀的教学视频,还可以实现在线、离线的讨论与留言,多角度、多层次的给出改进意见和改进建议,促进授课教师的反思对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对比模块
对比模块是针对相同专业和不同专业的同一类计算机课程进行对比研究的功能部分。由课程授课教师共同商讨确定主题,并提供相关课程资源,并进行纵向、横向的相互比较,通过教师间的协作,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多赢的局面,共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对于不同主题的课程资源,可以由相同的教师或不同的教师提供,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的不同要求,进行讨论,分析各个方案的优势与不足,以选定最优的课程资源。
(四)交流讨论模块
该模块主要用来实现教师间教研文章、课题讨论及教研成果等资源的交流与展示,促进教师间的资源互换共享,协同工作,以团队合作的力量做优、做精教学设计,以弥补教师单人作战的不足。
此四大模块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平台,各模块间相互协作互为一体,平台的成员除了要积极参与其中的各项功能外,还必须注意自己提供的课程资源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四、结论
在高校计算机类课程中推广“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必然,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发展的必然。“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全面开展对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师“教”与“研”的双发展十分有益,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自己的知识,教会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但是“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开展,需要参与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虚心接受别人的优势,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一点,所有的教师都要做好准备,切实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做实事,不要为了虚荣心,不要为了自己的自尊而拒绝接受别人的指点、优势,唯有这样才能做好“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小松,郭琳虹.高校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2):41-43,51.
[2] 张东锋.“同课异构”教学是教师成长的高效手段[J].新课程·中旬,2014,(7):33-33.
[3] 陈绍兰.对"同课异构"教学的反思[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39.
关键词:计算机;同课异构;教研
【分类号】G642;TP3-4
一、同课异构概述
同课异构,一般是指同一科目、同一课程内容(例如都是"整数除以分数"),由不同的老师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理解认识,自己进行备课、上课。因为不同老师的生活体验、理解认识的不同,所制定的教学方案,所讲述的课程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会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同一课程内容用不同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情况。此种情况下,听课的老师可以通过对不同老师课程所取得的教学质量对比,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反思,丰富、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依据学生实际需求,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就是现在高校“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旨在提供一个多面的交流互动平台,让老师们探讨教学热点,难点;探讨教学方法、技巧,交流彼此的经验,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1)相同专业的“同课异构”
专业相同,教学的目标也相同,只是授课教师的个性差异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势必会产生教学结果不同的“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师通过教授同样的课程,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数据结构》,不同的教师可以从不同的教材分析角度、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风格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完善学生课堂教学、课堂学习。
相同专业的“同课异构”教研过程通常分为“课堂主题确定——目标分析研讨——多样化备课——课堂教学实践——对比反思——完善改进”六大步骤,对于教师来说,个人自主的多样化备课、课堂教学实践以及课后的对比反思这三个步骤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在这三个步骤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2)不同专业的“同课异构”
不同的专业教学目标不同,但是开设的是同一类计算机类课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需求、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自然也会产生教学结果的“同课异构”。以《数据结构》的课程为例,信息管理专业和程序设计开发专业都有,但两个专业的课程时长、课程目标、课程深度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以信息存储为例,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只需明白计算机数据的类型,懂得分类整理、处理、存储即可;但是程序设计开发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掌握数据存储后面的内存占位与释放以及算法,同样是数据存储,要求却不相同。可惜的是现在很多教师都忽略了不同专业教学目标的不同,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没能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3)不同院校的“同课异构”
相同的专业,不同的院校师资力量,在教学上也不一样。以前缺乏信息共享技术,各大院校大多是“各自为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资源整合的盛行,不同院校、不同地域教师之间的教研合作多了起来,基于网络教研的“同课异构”开始流行。不同地域、学校的教师分别教授同样的课程,并利用网络进行录播或直播,结合专家、学生的互动点评,使得网络平台下的教师可以相互观摩、对比反思,从而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改进。
三、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实践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实践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资源共享、资源整合的网络教研平台。依据教研平台的功能要求划分,教研平台应该包含以下四大模块。
图1 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平台
(一)个人中心模块
个人中心模块用来实现平台成员登录,获得相应权限进行平台管理的功能部分。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及其他信息等。
(二)课程中心模块
课程中心模块是对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各门计算机课程资源进行分类管理的功能部分。由课程的负责人或主管人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师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资源上传至网络服务器,以实现课程资源的对接共享。针对优秀的教学视频,还可以实现在线、离线的讨论与留言,多角度、多层次的给出改进意见和改进建议,促进授课教师的反思对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对比模块
对比模块是针对相同专业和不同专业的同一类计算机课程进行对比研究的功能部分。由课程授课教师共同商讨确定主题,并提供相关课程资源,并进行纵向、横向的相互比较,通过教师间的协作,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多赢的局面,共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对于不同主题的课程资源,可以由相同的教师或不同的教师提供,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的不同要求,进行讨论,分析各个方案的优势与不足,以选定最优的课程资源。
(四)交流讨论模块
该模块主要用来实现教师间教研文章、课题讨论及教研成果等资源的交流与展示,促进教师间的资源互换共享,协同工作,以团队合作的力量做优、做精教学设计,以弥补教师单人作战的不足。
此四大模块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同课异构”网络教研平台,各模块间相互协作互为一体,平台的成员除了要积极参与其中的各项功能外,还必须注意自己提供的课程资源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四、结论
在高校计算机类课程中推广“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必然,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发展的必然。“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全面开展对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师“教”与“研”的双发展十分有益,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自己的知识,教会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但是“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开展,需要参与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虚心接受别人的优势,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一点,所有的教师都要做好准备,切实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做实事,不要为了虚荣心,不要为了自己的自尊而拒绝接受别人的指点、优势,唯有这样才能做好“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小松,郭琳虹.高校计算机类课程“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2):41-43,51.
[2] 张东锋.“同课异构”教学是教师成长的高效手段[J].新课程·中旬,2014,(7):33-33.
[3] 陈绍兰.对"同课异构"教学的反思[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