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体育对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和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不断下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此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体质健康;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为了切实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实际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是高等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学生体质健康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为推动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和高等体育教学的发展。
1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国家课程纲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通常是一、二年级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四个学期共计144 学时,大三、大四的学生,由于师资、场地、实习等原因,基本上没有开设体育课。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大一、大二基本进行基础课和选项课教学,项目设置比较广泛,在保留传统项目的同时,吸收发展时尚新兴项目。部分学校针对素质较差的学生在选项课的基础上设置素质班和体育保健班,促使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比例大,体育课一般一周两个课时,学生接受体育锻炼的时间少,没有专门的体育理论和知识讲解课程。[2]
1.2 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分析
随着高等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结合实际也进行了一系列体育教学改革,
但总体上看,均未能突破传统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高校体育的开设项目为: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形体、健美操、武术、体育舞蹈、瑜伽等。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如:飞镖运动、攀岩运动、游泳等课程由于场地器材限制,开设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开设;而在各学校的单元教学中,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等局限性的因素,并不是每个单元都能将这些项目开齐,大多数单元只能开设六到八个项目,造成项目的偏少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化技术动作,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抑制,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1.3 成绩考核标准一体化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查教学效果,更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锻炼和学习得到体质健康的改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常以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作为教学质量唯一的评价依据,学生平时的锻炼状况、学生的体质健康尚未作为一个衡量标准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尚未与学分挂钩,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的对学生体质做出评价,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考核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以整齐划一的标准进行教学评价,既缺乏激励性又有失公允性。
2 基于学生体质健康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体质健康工作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工作,也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此,今后高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改革。
2.1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把“健康第一” 的思想融入到每一节体育课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的情况开展若干个有特色、具有实效性的教学体系,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另外,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正确认识“健康第一” 和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更新观念,加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使教师由“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为体育教学提供更多资源。
2.2 完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保证其满足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況的需求下,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设置,以及本校所具备的的场地、器材现状来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如医护专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形体和瑜伽等课程,既结合了专业的实用性,又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足球、篮球、排球等专业适合于理科类男生较多的专业;地质建工类专业的学生,可开展拓展训练、攀岩和定向越野等项目,满足专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另外,学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在重视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大力引进新兴的健身实用性运动项目,如在高校中开展飞镖运动、柔力球、攀岩项目等,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又在训练和比赛中锻炼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2.3 创新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三自主”选项教学模式,即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对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积极地作用。[3]但是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选项时对一些项目不了解,上课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防止学生选项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学生选择与之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学习。
2.4 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科学化
根据《标准》测试结果分析大三、大四学生在没有体育课以后体能水平逐渐下降状况等,必须加强体育教学形式的创新,在校园内大力推进体育的课内外一体化进程,不仅实施多层次的课内教学,要发展多元化的课外体育活动,如利用体育俱乐部代替体育课;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各种社团;采用运动训练替代日常的体育教学;通过各种友谊比赛、邀请赛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等。针对病、残、弱、肥胖等身体状况的学生,可开展飞镖、八段锦等运动强度小的项目来学习,高度重视其康复与训练,在理论课中进行体育康复学,体育心理学等,在运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2.5改革与创新考核评价方法
以往以学生期末考核为依据的考核标准,技术考核占的比重多,没有考虑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要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方法,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除了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参数进行量化与细化,学期末对各项参数的变化进行者评价;还要将定期组织的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情况作为体育成绩参考,开展学生自评与教师互评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以此促进体育教学考核结果的全面性,为后续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依据,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2]牛凯.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其体系构建[J].陕西教育,2014(7):65-66
[3]曹勇.前析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5(2):123-125
[4]李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都市家教
作者简介
陈文浩(1984—),女,讲师,湖北武汉,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体育教学中心,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章为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校级教研课题2017CYYBJY007:“体质健康” 视野下独立院校特色体育课程构建研究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关键词:体质健康;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为了切实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实际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是高等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学生体质健康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为推动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和高等体育教学的发展。
1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国家课程纲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通常是一、二年级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四个学期共计144 学时,大三、大四的学生,由于师资、场地、实习等原因,基本上没有开设体育课。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大一、大二基本进行基础课和选项课教学,项目设置比较广泛,在保留传统项目的同时,吸收发展时尚新兴项目。部分学校针对素质较差的学生在选项课的基础上设置素质班和体育保健班,促使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比例大,体育课一般一周两个课时,学生接受体育锻炼的时间少,没有专门的体育理论和知识讲解课程。[2]
1.2 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分析
随着高等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结合实际也进行了一系列体育教学改革,
但总体上看,均未能突破传统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高校体育的开设项目为: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形体、健美操、武术、体育舞蹈、瑜伽等。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如:飞镖运动、攀岩运动、游泳等课程由于场地器材限制,开设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开设;而在各学校的单元教学中,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等局限性的因素,并不是每个单元都能将这些项目开齐,大多数单元只能开设六到八个项目,造成项目的偏少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化技术动作,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抑制,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1.3 成绩考核标准一体化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查教学效果,更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锻炼和学习得到体质健康的改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常以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作为教学质量唯一的评价依据,学生平时的锻炼状况、学生的体质健康尚未作为一个衡量标准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尚未与学分挂钩,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的对学生体质做出评价,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考核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以整齐划一的标准进行教学评价,既缺乏激励性又有失公允性。
2 基于学生体质健康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体质健康工作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工作,也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此,今后高校应主要围绕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改革。
2.1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把“健康第一” 的思想融入到每一节体育课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的情况开展若干个有特色、具有实效性的教学体系,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另外,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正确认识“健康第一” 和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更新观念,加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使教师由“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为体育教学提供更多资源。
2.2 完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保证其满足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況的需求下,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设置,以及本校所具备的的场地、器材现状来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如医护专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形体和瑜伽等课程,既结合了专业的实用性,又在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足球、篮球、排球等专业适合于理科类男生较多的专业;地质建工类专业的学生,可开展拓展训练、攀岩和定向越野等项目,满足专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另外,学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在重视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大力引进新兴的健身实用性运动项目,如在高校中开展飞镖运动、柔力球、攀岩项目等,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又在训练和比赛中锻炼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2.3 创新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三自主”选项教学模式,即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对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积极地作用。[3]但是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选项时对一些项目不了解,上课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防止学生选项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学生选择与之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学习。
2.4 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科学化
根据《标准》测试结果分析大三、大四学生在没有体育课以后体能水平逐渐下降状况等,必须加强体育教学形式的创新,在校园内大力推进体育的课内外一体化进程,不仅实施多层次的课内教学,要发展多元化的课外体育活动,如利用体育俱乐部代替体育课;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各种社团;采用运动训练替代日常的体育教学;通过各种友谊比赛、邀请赛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等。针对病、残、弱、肥胖等身体状况的学生,可开展飞镖、八段锦等运动强度小的项目来学习,高度重视其康复与训练,在理论课中进行体育康复学,体育心理学等,在运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2.5改革与创新考核评价方法
以往以学生期末考核为依据的考核标准,技术考核占的比重多,没有考虑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要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评价方法,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除了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参数进行量化与细化,学期末对各项参数的变化进行者评价;还要将定期组织的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情况作为体育成绩参考,开展学生自评与教师互评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以此促进体育教学考核结果的全面性,为后续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依据,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2]牛凯.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其体系构建[J].陕西教育,2014(7):65-66
[3]曹勇.前析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5(2):123-125
[4]李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都市家教
作者简介
陈文浩(1984—),女,讲师,湖北武汉,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体育教学中心,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章为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校级教研课题2017CYYBJY007:“体质健康” 视野下独立院校特色体育课程构建研究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