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师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zi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精神烦恼和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于思维中不合理的信念,当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信念时,便会导致不良的行为后果,教师也概莫能外。我们知道,教师的心理特点、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因此,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师的心理问题相关,让人发出了“杞人忧师”的感概。
  
  一、教育态度:“雕塑师”的心理
  
  教师享受着园丁的美誉,园丁的主要职责是浇水、施肥、捉虫,偶尔也按照自己的意愿造型。可有时候,我们很多教师不愿做园丁,要做“雕塑师”,要按照自己或他人的设计来雕塑每一个学生,表现出要么过于苛求,要么师道尊严的特点来。
  
  1.责人之过,过于苛求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在认知方面的确有一些不合理想法。例如,学生必须悦纳教师,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应当与教师的期待相一致,任何问题都应当得到合理的解决,一个人过去的行为对现在和将来起决定作用,一个人是非好即坏的。这些都是由自身认知方式(非理性的信念)导致的对学生的不合理认知结构(模式),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绝对化要求”,即对学生绝对化的期望和要求;二是“过分概括”,即对一些小事作出夸张的、以偏概全的结论,并导致了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反应;三是“糟糕透顶”,即对一些挫折和困难作出过于强烈的反应,并且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体验。
  基于这种原因,有些教师常常用“雕塑师”对待作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责人之过,过于苛求,以致于点燃了学生对抗和敌视的导火线。用某些学生的话说,“我认为老师从来没有理解过我,他们只知道让我学习,让我听话,我讨厌他们的管束和说教。”有些学生认为,现在学习就像与老师和家长谈判,考好了没事,考砸了挨骂,学生的“命运”完全由老师和家长决定,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平等和尊重可言。由此可以看出,有时候学生的内心也很苦恼,他们的内心在呐喊,可是很多时候教师没有感受到这些,也就没有帮助他们排解这些困扰,从而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
  
  2.师道尊严,“高人一等”
  作为教育的两个主体,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有些教师却老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借以彰显其师道尊严。事实上,教师的尊严,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于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尊严的丰碑在学生心中。“教师一辈子要读的书是学生的脸”,我们要主动去研究学生的心灵;“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为人师者,要善于沟通师生情感,要以人格去影响人格;教育工作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必须对学生真正感兴趣,在认识上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在行为上激励学生、关心学生。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要放下教师的架子,时而扮演仁厚的长者,时而充当亲密的朋友,侧重给予情绪上的照顾以及情感上的关心和理解。
  
  二、教育方法:“万能钥匙”的心理
  
  教育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是天底下不能不与时俱进的人。教育不是一种单边活动,教师的工作没有办法简单地重复。实践证明,在教育工作中,一劳永逸不可能,万能钥匙也找不到。
  
  1.育心的秘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不容置疑,教师的工作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现在做教师比过去难多了,一呼百应和令行禁止的理想境界更加渺茫。一些看似合理或者已经被教育机构实施了多年的规章和制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时候,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因而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按常规德育问题用规章制度去制裁,或进行情境性的批评、惩罚,如罚站、吼骂、放学后留下、按校规校纪管理或处分或“让他碰点钉子,受点挫折”等。据北京市教科院披露的《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打骂学生、讲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偏心等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由于学生心理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其心理状态也会千变万化。有些教师企图找到一套对所有学生都有效的方法,追求以不变应万变,正是这种自认为的“最佳方法”,给学生、也给自己造成了无尽的困扰。
  其实,教育者只要从内心去爱学生,就能有耐心、就能应对、就能“痛并快乐着”。有一段话是说上海人最善于变化的,“上海人爱出新花样,外地人学不像,刚刚学得三分像,上海又出新花样。”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方法问题上,不也可以学学上海人吗?
  
  2.学习风格的个性化呼唤教法的多样化
  有些中老年教师感慨:教了几十年的书,现在却越来越教不来了。学生变了,教材变了,教法不改变,行吗?“教”和“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以统一的教学方式对待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必然导致教学在大部分学生身上的失败。要使学习风格各异的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际上学习效果的差异,大多与各自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再也不能使“总不可能让一个教师去适应几十个学生”的教学思想主宰自己的意识。
  学习风格是学生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的定型化和习惯化,教育和教学只能是学生学习风格形成、完善和走向成熟的催化剂,学习风格本身并无多大优劣之分。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只有如此,才能敲开教师个别化教学的大门。所谓“因材施教”更应该是“因风格而教”,这对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实现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的有机匹配,合理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现代教育对个性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教育效果:“立竿见影”的心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项短、平、快的事业,没办法速成,教育效果的取得也不可能立竿见影。
  
  1.认识的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追求成功感和效能感应该是人们做事的普遍心理,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教育目标很难快速达成,更不要说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比如,对学生责任感意识的培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唤醒公民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关心别人并帮助别人摆脱孤立状态”。
  为什么现在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责任感匮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教育不重视长期积累的过程,不从小事做起,不从自我做起,要么一阵风突击强化,要么脱离生活的实际。
  其实,任何社会责任感都是基于个体人格独立、健全、完整之上的责任担当。目前最要紧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我负责;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对弱者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对社会正义的伸张以及对邪恶的坚决抵制。
  活动是自由与责任的落脚点,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在复杂的生活实践中积极地自我分析、判断、选择,承担所应承担、可能承担的责任,使学生生活成为有责任感的生活,成为教育的有效途径。
  
  2.心动不如行动,行为迁善是关键
  部分教师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的认识教育,但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之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侧重从行为上加以影响,或对行为进行正强化,或给其行为改善创造条件。皮亚杰指出,“活动,尤其是协作活动是儿童思维和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把道德的发展变成学生自身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在自主参与活动过程中能动地改造自我、创造自我。
  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的道德素质,如诚信、团队协作、以义求利、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这些具体的道德素质,用一种时髦的说法,就是“情商”。相信以情商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会很具有亲和力,学生也乐于接受,不仅以静态的知识接受,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且渴望将其融入自己的整体素质中,就如盐溶于水,有味无痕,最终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一个观点:“如果孩子们从一开始做游戏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孩子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极富启发性的,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就要研究如何通过“有规则的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制观。表现在日常的学习活动和校园生活中,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按规矩办事的习惯。
  教师的心理问题是教育实践中不可回避的现实。新形势、新情况,带来了新问题,也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以新理念引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学校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只要我们坦然面对,教师的一切心理问题终将释然。
其他文献
网络的发展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和广阔的空间。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怎样利用网络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从1999年9月开始,我校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室和现代技术教育室的骨干教师,进行了“建构网上自主辅导模式”的课题研究。在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支持下,2000年1月我们设计完成了“心灵家园”网站,并在杭州市学校心理教育年会上展示,受到了同行们的积极关注和一致好评。
期刊
山 东    济南市加强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前不久,济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济南市教育局基教处召开了济南市2001年学校心理教育经验交流会。会上,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学校分学段交流了心理教育的经验,展示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示范课。会议邀请了上海市心理辅导协会理事长吴增强做了班级心理辅导和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操作的学术报告。会上对评选出的一批学校心理教
期刊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在心理学界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生理条件,或这些生理条件不充分,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或阻碍。  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中,家庭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可能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不良的遗传影响。国内外有大量研究者对多动症的家庭性倾向进行了研究
期刊
天 津    天津市教委颁布了关于推广“中小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发展与培养”课题研究成果的决定    2001年11月23日,天津市教委颁布了关于推广“中小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发展与培养”课题研究成果的决定。“中小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发展与培养”课题是教育部“九五”规划课题,该课题自1998年12月开题以来,在天津市九个实验区三十八所实验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今年10月按期完成了结题工作,经专家组鉴定予以认可并
期刊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听课是人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注意听课是打开我们思维的“门户”,这个“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因此,集中注意力,是会听课、听好课的前提条件,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一、把握学生的无意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
期刊
记:申教授,您好,我们知道您近年来一直从事教师心理方面的研究,并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压力应对策略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今天请您就当前我国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题谈谈您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好吗?    申:当然可以。    记: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是非常沉重的,那么根据您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您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现状如何评价?    申:以往我们国家
期刊
第—次冲我喊出“讨厌第一”这句话的是我最得意的学生——苏豪。  我从三年级接苏豪所在的班级直到六年级,每一次比赛,大到省里的“金钥匙”,小到学校的卫生检查,我都要求学生必须拿第一,我的班是全校有名的冠军班。有一次为了迎接全省的“金钥匙”比赛,我提前一个月组织学生读书、做实验,把音、体、美等活动课暂停,虽然有的学生表示出了不满,但比赛重要,结果我班获得团体第一。我宣布结果时,班上学生并没有像我想像的
期刊
广东省教育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安排    一、领导机构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基[1999113号)的要求,为提高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省教育厅组织领导,由思想政治教育处具体负责,下面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指导委员会由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
期刊
[编者按]在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地区的教育科研单位或科研课题负责人都热衷于心理测验工作。他们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同时我们也发现,各地区、各学校所使用的心理测验量表有很大差异,学生的心理档案也是五花入门。带着许多疑问,我们走访了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主任方平教授。  记:方教授,您认为中小
期刊
自2000年辽宁省与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共同成为教育部选定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大区后,辽宁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科研鼎力支撑、中小学全面启动、基础奠定、初现成果的良好局面。在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省领导展望未来,规划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以使辽宁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果。    一、总结过去,共享经验    近年来,辽宁省提出了从教育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