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介质。文言文在新教材篇目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但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也是让学生、教师都头疼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往往無从下手;由教师来讲,学生往往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就特别需要摆正“扶”和“放”的关系。
综观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高投入、低产出现象。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模式单一、枯燥乏味的状态,缺乏整体感知,把重点都放在“句读”上,即字词句的分析、讲解,逐字逐句的翻译。课堂上,教师字斟句酌地讲,生怕学生弄不懂;学生一字不漏地记,课文字里行间充满了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晶——笔记。讲完、记完,课文教学便结束了。学生头脑中并未留下系统的印象。仅仅是教师思维的结果罢了,失去了与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精髓沟通的机会,一次次地与那些最具精神魅力的充满智慧的文化巨人失之交臂,不能用他们的精神与情感滋润自己的灵魂,反而要忍受着枯燥与无聊的煎熬,在支离破碎的字词与段落之间虚耗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平时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权利,更谈不上教与学的实践活动。这也就是学生离开了教师,就不愿也不能独立阅读文言文的原因所在。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相去甚远。
要充分发挥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从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就必须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兴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通常做法,归纳为“诵、读、说、联、积”五个环节。
一、诵:背诵
背诵积累是写作的基本功。关于背诵,也许有些人会嗤之以鼻,老生常谈,但强调背诵确实是学语文尤其是学古诗文最重要的方法。初中文言文相对简短,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授课之前背过。每学文言文之前,笔者都要求学生先背诵,要达到这个目标,须反复朗读,加深理解。那么当新课讲授时,学生已经在背诵中做了深入的预习,教师讲解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诵读
朗读,可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展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例如《桃花源记》,通过诵读,能够疏通文意,体悟到陶渊明悠然与无奈的处事心态;诵读《出师表》,文中的拳拳忠君之情报国之志便了然于胸。另外教师必须对文言文的诵读进行指导、督促,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确诵读中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的有效把握,从而体会文言文无穷的魅力。
三、说:翻译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一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的培养体味,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应在学生诵读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的意思即可,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就会掌握要领。
四、联:实践
“文章合为时而著”,学习一篇文言文还要能领悟到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每篇文言文都有其内在的思想意义,解决了字词,疏通了文意,这只是画龙,点睛之笔绝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深挖教材,领会要旨。文言文的教学须注意与现实联系,避免将文言文教学简单化。例如《童区寄传》,不但要学习区寄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面对生活中的绑架、敲诈、勒索、暴力等实际问题,怎样做到保护自己。
五、积:积累
文言文记录古代的生产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发展变化,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得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帮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艰涩难懂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
通过探索,深感高质量的文言文教学,就好像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设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与古人直接对话。认识并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学”六则》,学生懂得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背诵着《岳阳楼记》,学生不禁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所感动;背诵着《愚公移山》,胸中充盈着“人定胜天”的豪情……教师文言文教学得法,指导学生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①黄婷《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第6期。
②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③日本七田真 《七田式超右脑训练版》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④刘红艳 《读写算》,《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2011年第6期。
(作者单位:恩施市崔坝民族中学)
综观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高投入、低产出现象。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模式单一、枯燥乏味的状态,缺乏整体感知,把重点都放在“句读”上,即字词句的分析、讲解,逐字逐句的翻译。课堂上,教师字斟句酌地讲,生怕学生弄不懂;学生一字不漏地记,课文字里行间充满了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晶——笔记。讲完、记完,课文教学便结束了。学生头脑中并未留下系统的印象。仅仅是教师思维的结果罢了,失去了与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精髓沟通的机会,一次次地与那些最具精神魅力的充满智慧的文化巨人失之交臂,不能用他们的精神与情感滋润自己的灵魂,反而要忍受着枯燥与无聊的煎熬,在支离破碎的字词与段落之间虚耗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平时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权利,更谈不上教与学的实践活动。这也就是学生离开了教师,就不愿也不能独立阅读文言文的原因所在。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相去甚远。
要充分发挥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从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就必须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兴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通常做法,归纳为“诵、读、说、联、积”五个环节。
一、诵:背诵
背诵积累是写作的基本功。关于背诵,也许有些人会嗤之以鼻,老生常谈,但强调背诵确实是学语文尤其是学古诗文最重要的方法。初中文言文相对简短,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授课之前背过。每学文言文之前,笔者都要求学生先背诵,要达到这个目标,须反复朗读,加深理解。那么当新课讲授时,学生已经在背诵中做了深入的预习,教师讲解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诵读
朗读,可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展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例如《桃花源记》,通过诵读,能够疏通文意,体悟到陶渊明悠然与无奈的处事心态;诵读《出师表》,文中的拳拳忠君之情报国之志便了然于胸。另外教师必须对文言文的诵读进行指导、督促,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确诵读中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的有效把握,从而体会文言文无穷的魅力。
三、说:翻译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一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的培养体味,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应在学生诵读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的意思即可,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就会掌握要领。
四、联:实践
“文章合为时而著”,学习一篇文言文还要能领悟到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每篇文言文都有其内在的思想意义,解决了字词,疏通了文意,这只是画龙,点睛之笔绝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深挖教材,领会要旨。文言文的教学须注意与现实联系,避免将文言文教学简单化。例如《童区寄传》,不但要学习区寄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面对生活中的绑架、敲诈、勒索、暴力等实际问题,怎样做到保护自己。
五、积:积累
文言文记录古代的生产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发展变化,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得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帮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艰涩难懂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
通过探索,深感高质量的文言文教学,就好像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设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与古人直接对话。认识并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学”六则》,学生懂得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背诵着《岳阳楼记》,学生不禁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所感动;背诵着《愚公移山》,胸中充盈着“人定胜天”的豪情……教师文言文教学得法,指导学生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①黄婷《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第6期。
②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③日本七田真 《七田式超右脑训练版》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④刘红艳 《读写算》,《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2011年第6期。
(作者单位:恩施市崔坝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