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打开孩子的嘴巴,让阅读进入数学教学,采用有效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1-0050-02
接连教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阅卷后随机对部分孩子的试卷进行了分析,初步统计出各个题型的得分率,填空题得分率76.2℅,判断题得分率81.3℅,选择题得分率83.4℅,计算题得分率93.7℅,操作题得分率64.8℅,解决问题得分率71.4℅。在答题的100个孩子中,正确率仅有55%,许多孩子表示对于题目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就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弱,24%的孩子表示看不懂题目中的数学表达,18%的孩子表示不会应用阅读到的数学意义进行数学应用。只有极少部分孩子能在表面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统计推断与决策,但阅读层次不高。
不难看出孩子在单一知识方面掌握的都比较好,而在综合性知识方面,缺乏观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暴露出阅读和运用数学语言能力的薄弱。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孩子翻开课本做练习,之后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把书视为了课堂习题集。教师对书的关注度的降低,减少了孩子与书交流的机会,渐渐的数学书被教师遗忘了,被孩子遗忘了,被课堂遗忘了,成了课堂之外的附属品。
有人对当前小学数学课的数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仅有9.3%左右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孩子对数学书进行阅读,而其中仅有6.6%的课堂上教师对孩子的数学阅读进行了方法指导。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最终结果是孩子越来越不重视“数学课之本”。数学书成了被课堂遗忘的学习材料,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数学语言的符号性、逻辑性及严谨性、缜密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阅读,不能一目十行,只重情节,而需要孩子全身心地投入,需要认真细致,需要读写结合,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更需要教师的阅读指导!
在所观察到的仅有的几次数学阅读中,老师对于孩子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停留在读的形式上,由此带来的是孩子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题意精髓,更读不出问题里的问题,得不出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孩子自以为“读”懂了,上课提不起情绪听课,影响了听课效果,数学阅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
阅读材料中所描述的情景,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所呈现的数学问题,都会对孩子的文本对话产生刺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哪些材料可以被教师合理有效地利用,成为打开孩子嘴巴的途径呢?
一、鼓励孩子阅读书本内容,组内交流、组间质疑
说到数学课,往往会让人想到讲不完的例题,做不完的练习,很难将阅读与数学联系起来。阅读与数学似乎没有多大联系,这种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形成的观念在很多数学课上可以得到验证。但事实是这样吗?没有数学阅读是数学教育的正确模式吗?数学书是新课程教材编委在充分考虑孩子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孩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提升孩子阅读数学课本以及数学题的意识。
读目录、教参:解读数学教材编排顺序,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思考编者的编排意图。
读概念、定义、公式:正确理解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数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对照。
读例题、读想法:分析解题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学会和例题比较解法的优劣,学会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的解题过程的表达;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二、引导孩子阅读课辅资料,学会表达思维过程与结果
除了课本,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孩子阅读丰富的数学课辅材料——学习辅导书、数学科普读物、数学童话与故事、报刊杂志上信手拈来的新闻报导、网页上趣味盎然的FLASH卡通等,例如,学习了10以内的数,可以去品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数字韵律;学习了比例,可以带领孩子走近金字塔,用数学去解释古埃及人花样百出的测量方法;学习了圆周率,可以引导孩子翻阅《九章算术》,去感受古代数学家用各种数学方法与圆周率所作的一次次亲密接触……优秀的数学阅读材料,要给孩子足够的思考和创造空间,有利于孩子主动地去探索结论。纵观教材,一些章节在编撰时,还是习惯性地将解析过程、解答方法一览无遗地呈现在课本上。经常阅读这样的学习材料,容易使孩子滋生学习惰性,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老师们不妨根据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课本进行添删,适当地留白或者添加,都可以使孩子在数学妙“读”中生“花”。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孩子自己阅读课本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现在的考核评价越来越注重对孩子能力的考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阅读能力。一个平时不注重阅读的孩子,考查时如果遇到一个文字题,往往不能读通读懂,如果题中涉及到新的概念、定义,就更是束手无策了。
三、充分利用自习、预习开展数学阅读,启发孩子关注阅读,关注例题
孩子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自主构建,派生出来的思维成果作为一种学习材料。它可以是丰富的尝试思路、错误的解题集萃,或是各种数学问题等等。将同伴们的数学思考成果作为阅读材料,亲切自然,不仅可以生发阅读的快感、愉悦感,而且还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关注、理解、整理他人的学习思路,为己所用。例如:《正、反比例的意义》课本概念阅读,教师以生活中竿高与影长的数量关系作主题引入,引导孩子进行类似数学现象的例子与数学式演绎。孩子在生活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具有正、反比例模型的数学现实。订阅《扬子晚报》客户人数与订阅总价;订阅单价与订阅总价;买肯德基儿童套餐的份数与总价;儿童套餐的份数与单价;车子的载重量不变,车子的辆数与总载重量……教师引导孩子进行整体观察,说明:具有怎样关系的两个量可以称为成正比例的量,具有怎样关系的两个量可以称为成反比例的量。根据你刚才的学习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的两个量可以称为成正比例的量?或是成反比例的量?
生1:应该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2:随着一个量的增大,另一个量也在增大。
生3:也可以是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也在缩小啊!
生4:那么我与老师的年龄也是一个量增大(或缩小),另一个量也增大(或缩小)。我觉得不应该称为成正比例的量。
生5:我发现所有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数据记录在方格纸中的图像都能成为一条直线。
……
师:同学们对于成正、反比例的意义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怎样可以把我们的数学理解更全面、清晰地表达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本,看看课本对于成正、反比例的意义是如何定义的,激起孩子的数学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数学课本。
解析上面的阅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教材进行合理阅读,对成正反比例意义的定义进行了留白,添加了如何去理解成正反比例意义的定义的提示,引导孩子调动已有的数学经验,进行主动的数学发现,丰富了阅读的数学内涵。阅读更要动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孩子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孩子运用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孩子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毋庸置疑,孩子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孩子开始数学阅读前,教师要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孩子的阅读需求,使孩子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阅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机械阅读为意义阅读。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孩子的阅读进行“适时介入”和“合理引导”,将对孩子的有效数学阅读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孩子兴趣,丰富孩子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孩子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能够培养孩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孩子的思维,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责任编辑 高洁】
关键词:数学教学;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1-0050-02
接连教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阅卷后随机对部分孩子的试卷进行了分析,初步统计出各个题型的得分率,填空题得分率76.2℅,判断题得分率81.3℅,选择题得分率83.4℅,计算题得分率93.7℅,操作题得分率64.8℅,解决问题得分率71.4℅。在答题的100个孩子中,正确率仅有55%,许多孩子表示对于题目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就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弱,24%的孩子表示看不懂题目中的数学表达,18%的孩子表示不会应用阅读到的数学意义进行数学应用。只有极少部分孩子能在表面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统计推断与决策,但阅读层次不高。
不难看出孩子在单一知识方面掌握的都比较好,而在综合性知识方面,缺乏观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暴露出阅读和运用数学语言能力的薄弱。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孩子翻开课本做练习,之后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把书视为了课堂习题集。教师对书的关注度的降低,减少了孩子与书交流的机会,渐渐的数学书被教师遗忘了,被孩子遗忘了,被课堂遗忘了,成了课堂之外的附属品。
有人对当前小学数学课的数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仅有9.3%左右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孩子对数学书进行阅读,而其中仅有6.6%的课堂上教师对孩子的数学阅读进行了方法指导。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最终结果是孩子越来越不重视“数学课之本”。数学书成了被课堂遗忘的学习材料,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数学语言的符号性、逻辑性及严谨性、缜密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阅读,不能一目十行,只重情节,而需要孩子全身心地投入,需要认真细致,需要读写结合,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更需要教师的阅读指导!
在所观察到的仅有的几次数学阅读中,老师对于孩子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停留在读的形式上,由此带来的是孩子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题意精髓,更读不出问题里的问题,得不出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孩子自以为“读”懂了,上课提不起情绪听课,影响了听课效果,数学阅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
阅读材料中所描述的情景,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所呈现的数学问题,都会对孩子的文本对话产生刺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哪些材料可以被教师合理有效地利用,成为打开孩子嘴巴的途径呢?
一、鼓励孩子阅读书本内容,组内交流、组间质疑
说到数学课,往往会让人想到讲不完的例题,做不完的练习,很难将阅读与数学联系起来。阅读与数学似乎没有多大联系,这种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形成的观念在很多数学课上可以得到验证。但事实是这样吗?没有数学阅读是数学教育的正确模式吗?数学书是新课程教材编委在充分考虑孩子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孩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提升孩子阅读数学课本以及数学题的意识。
读目录、教参:解读数学教材编排顺序,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思考编者的编排意图。
读概念、定义、公式:正确理解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数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对照。
读例题、读想法:分析解题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学会和例题比较解法的优劣,学会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的解题过程的表达;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二、引导孩子阅读课辅资料,学会表达思维过程与结果
除了课本,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孩子阅读丰富的数学课辅材料——学习辅导书、数学科普读物、数学童话与故事、报刊杂志上信手拈来的新闻报导、网页上趣味盎然的FLASH卡通等,例如,学习了10以内的数,可以去品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数字韵律;学习了比例,可以带领孩子走近金字塔,用数学去解释古埃及人花样百出的测量方法;学习了圆周率,可以引导孩子翻阅《九章算术》,去感受古代数学家用各种数学方法与圆周率所作的一次次亲密接触……优秀的数学阅读材料,要给孩子足够的思考和创造空间,有利于孩子主动地去探索结论。纵观教材,一些章节在编撰时,还是习惯性地将解析过程、解答方法一览无遗地呈现在课本上。经常阅读这样的学习材料,容易使孩子滋生学习惰性,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老师们不妨根据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课本进行添删,适当地留白或者添加,都可以使孩子在数学妙“读”中生“花”。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孩子自己阅读课本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现在的考核评价越来越注重对孩子能力的考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阅读能力。一个平时不注重阅读的孩子,考查时如果遇到一个文字题,往往不能读通读懂,如果题中涉及到新的概念、定义,就更是束手无策了。
三、充分利用自习、预习开展数学阅读,启发孩子关注阅读,关注例题
孩子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自主构建,派生出来的思维成果作为一种学习材料。它可以是丰富的尝试思路、错误的解题集萃,或是各种数学问题等等。将同伴们的数学思考成果作为阅读材料,亲切自然,不仅可以生发阅读的快感、愉悦感,而且还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关注、理解、整理他人的学习思路,为己所用。例如:《正、反比例的意义》课本概念阅读,教师以生活中竿高与影长的数量关系作主题引入,引导孩子进行类似数学现象的例子与数学式演绎。孩子在生活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具有正、反比例模型的数学现实。订阅《扬子晚报》客户人数与订阅总价;订阅单价与订阅总价;买肯德基儿童套餐的份数与总价;儿童套餐的份数与单价;车子的载重量不变,车子的辆数与总载重量……教师引导孩子进行整体观察,说明:具有怎样关系的两个量可以称为成正比例的量,具有怎样关系的两个量可以称为成反比例的量。根据你刚才的学习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的两个量可以称为成正比例的量?或是成反比例的量?
生1:应该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2:随着一个量的增大,另一个量也在增大。
生3:也可以是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也在缩小啊!
生4:那么我与老师的年龄也是一个量增大(或缩小),另一个量也增大(或缩小)。我觉得不应该称为成正比例的量。
生5:我发现所有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数据记录在方格纸中的图像都能成为一条直线。
……
师:同学们对于成正、反比例的意义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怎样可以把我们的数学理解更全面、清晰地表达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本,看看课本对于成正、反比例的意义是如何定义的,激起孩子的数学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数学课本。
解析上面的阅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教材进行合理阅读,对成正反比例意义的定义进行了留白,添加了如何去理解成正反比例意义的定义的提示,引导孩子调动已有的数学经验,进行主动的数学发现,丰富了阅读的数学内涵。阅读更要动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孩子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孩子运用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孩子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毋庸置疑,孩子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孩子开始数学阅读前,教师要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孩子的阅读需求,使孩子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阅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机械阅读为意义阅读。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孩子的阅读进行“适时介入”和“合理引导”,将对孩子的有效数学阅读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孩子兴趣,丰富孩子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孩子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能够培养孩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孩子的思维,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责任编辑 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