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背诵默写板块在高中语文中占据的比例较低,高考考查方式比较单一,成为学生复习的“边角料”,也许没有达到学生的重视程度。在新高考中,语文理解性默写与以往不同,对近几年的新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得分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对未来几年背诵默写考察方式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 语文理解性默写 考察方式趋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古诗词传承上下五千年,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当中的精髓。在新高考中,语文名篇名句是每年必定考察的题型,即使背了六本语文书,几百篇古诗文只靠其中六句话,但是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不敢掉以轻心。但是,考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背诵和记忆古诗词,但是正确率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新高考背景下理解性默写的正确率?以笔者的意见,不仅应正确掌握新高考命题的特点和方向,而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一、新高考背景下理解性默写的特点
(1)基本题型
目前有些地区正在实施新高考政策,语文理解性默写题型有所改变,主要以下方式提醒出现。
1.传统型默写:浙江省和江苏省依然继承传统型高考,给出上句或者给出下句,要求补充下局或上句。
2.理解性默写:题目给出确定的情景模式,同学根据文中意思写出古诗词。自从2015年安徽省实施全国卷以后,都是以这种方法考察学生[3]。
3.混合型默写:意思就是说以理解性默写为主,以传统型默写为辅,两者相辅相成。
以一句话来概括,目前新高考政策的实施,语文古诗词填空主要以理解性默写为主。因此,笔者以理解性默写的策略做出讨论。
(2)考查内容
在新高考中,给出情景是默写,主要以下考察内容。第一要求写出景物中的句子,例如描绘出洞庭湖无边无际,浩瀚无垠的壮阔景象,答案就是杜甫的千古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第二写出蕴含哲理的句子,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中中有一道题目,举例论证借助外物地重要性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近几年考查形式趋向于与传统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一起考查,正处于高三的学生在备考时多加留意。第三考查极其富有文化底蕴的诗句。以2020年全国卷为例,屈原的名作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常”两句是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在其他全国卷中也有所考查。第四考查有哲理的诗句。以2018全国卷为例,其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谈及到,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學也”,及时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二、应对新高考背景下理解性默写的策略
1.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去着重记忆。如果在理解的情况下去记忆,会在脑袋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的效果会更好;而且可以较大限度的区别易混字。
2.从多方位了解诗句含义,练习不同语境下的题目。多多练习有关题目,了解更多的题干要求,有被动变成主动,把高考所有可能出现的题型牢牢掌握。
3.着重记住语文教师强调重点的诗句。强调的大多数是描写景色,富含哲理性和感情饱满丰富的句子。只要抓住了这些句子,就等于掌握了复习的主要内容。
4.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会把易错字,通假字与虚词挑出,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在同学们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可以通过反复书写和临摹,高强度训练和建立一个错题集,积累易错题得到巩固提升的目的[1]。
5.有时候详细理解诗词的内涵,与我们在现实生活相联系。把举一反三的方法落到实处,与实际生活加以联想,不断巩固,加以学以致用,在平常生活中运用合理的想象构造情景,合理运用古诗词。
6.通过大量练习刷新型题型,俗话说:“熟能生巧”。通过写大量练习,对古诗词反复熟悉,熟练掌握加以应用。当在考试的时候,无论遇到任何题型,都能够从容应对,处变不惊。
7.注重审题,有效分析逻辑行为和侧重点。一定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划重点,标上记号。反复斟酌推敲,确保这六句所写的都是正确的,万无一失,语文老师也再三强调古诗词默写一定不能失分,这是高考语文之中唯一知道答案的题目。
8.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碰到不熟悉的题目,反复斟酌,仔细思索。要相信“万变不离其宗”。
综上所述,新高考的实行,高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同学们要改变方法,适应新高考的考查模式,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理解和逻辑。在研究命题特点的同时注重和严密的逻辑能力,也能够答对率和正确率[2]。
三、结束语
在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安徽本年已经实行新高考,学生面临即将面对一个大的挑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人生的重要阶段,高考作为改变命运的一大跳板,抓住机会,以最好的面貌迎接它。语文理解性默写占据了高考中的一部分,根据笔者所提出的问题和策略,尝试着取其精华,希望对广大学子们有所帮助,在高考中摘得胜利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郭佳,张勇,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年—基于对2000-2009年间134篇文献的分析[J].基础教育.2011(1);
[2]王峰.“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案例探究分析[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01(9);24-26;
[3]高清子,林晓颖,周淑红.数学拓展思维[J].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8;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 语文理解性默写 考察方式趋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古诗词传承上下五千年,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当中的精髓。在新高考中,语文名篇名句是每年必定考察的题型,即使背了六本语文书,几百篇古诗文只靠其中六句话,但是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不敢掉以轻心。但是,考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背诵和记忆古诗词,但是正确率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新高考背景下理解性默写的正确率?以笔者的意见,不仅应正确掌握新高考命题的特点和方向,而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一、新高考背景下理解性默写的特点
(1)基本题型
目前有些地区正在实施新高考政策,语文理解性默写题型有所改变,主要以下方式提醒出现。
1.传统型默写:浙江省和江苏省依然继承传统型高考,给出上句或者给出下句,要求补充下局或上句。
2.理解性默写:题目给出确定的情景模式,同学根据文中意思写出古诗词。自从2015年安徽省实施全国卷以后,都是以这种方法考察学生[3]。
3.混合型默写:意思就是说以理解性默写为主,以传统型默写为辅,两者相辅相成。
以一句话来概括,目前新高考政策的实施,语文古诗词填空主要以理解性默写为主。因此,笔者以理解性默写的策略做出讨论。
(2)考查内容
在新高考中,给出情景是默写,主要以下考察内容。第一要求写出景物中的句子,例如描绘出洞庭湖无边无际,浩瀚无垠的壮阔景象,答案就是杜甫的千古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第二写出蕴含哲理的句子,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中中有一道题目,举例论证借助外物地重要性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近几年考查形式趋向于与传统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一起考查,正处于高三的学生在备考时多加留意。第三考查极其富有文化底蕴的诗句。以2020年全国卷为例,屈原的名作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常”两句是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在其他全国卷中也有所考查。第四考查有哲理的诗句。以2018全国卷为例,其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谈及到,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學也”,及时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二、应对新高考背景下理解性默写的策略
1.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去着重记忆。如果在理解的情况下去记忆,会在脑袋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的效果会更好;而且可以较大限度的区别易混字。
2.从多方位了解诗句含义,练习不同语境下的题目。多多练习有关题目,了解更多的题干要求,有被动变成主动,把高考所有可能出现的题型牢牢掌握。
3.着重记住语文教师强调重点的诗句。强调的大多数是描写景色,富含哲理性和感情饱满丰富的句子。只要抓住了这些句子,就等于掌握了复习的主要内容。
4.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会把易错字,通假字与虚词挑出,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在同学们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可以通过反复书写和临摹,高强度训练和建立一个错题集,积累易错题得到巩固提升的目的[1]。
5.有时候详细理解诗词的内涵,与我们在现实生活相联系。把举一反三的方法落到实处,与实际生活加以联想,不断巩固,加以学以致用,在平常生活中运用合理的想象构造情景,合理运用古诗词。
6.通过大量练习刷新型题型,俗话说:“熟能生巧”。通过写大量练习,对古诗词反复熟悉,熟练掌握加以应用。当在考试的时候,无论遇到任何题型,都能够从容应对,处变不惊。
7.注重审题,有效分析逻辑行为和侧重点。一定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划重点,标上记号。反复斟酌推敲,确保这六句所写的都是正确的,万无一失,语文老师也再三强调古诗词默写一定不能失分,这是高考语文之中唯一知道答案的题目。
8.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碰到不熟悉的题目,反复斟酌,仔细思索。要相信“万变不离其宗”。
综上所述,新高考的实行,高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同学们要改变方法,适应新高考的考查模式,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理解和逻辑。在研究命题特点的同时注重和严密的逻辑能力,也能够答对率和正确率[2]。
三、结束语
在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安徽本年已经实行新高考,学生面临即将面对一个大的挑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人生的重要阶段,高考作为改变命运的一大跳板,抓住机会,以最好的面貌迎接它。语文理解性默写占据了高考中的一部分,根据笔者所提出的问题和策略,尝试着取其精华,希望对广大学子们有所帮助,在高考中摘得胜利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郭佳,张勇,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年—基于对2000-2009年间134篇文献的分析[J].基础教育.2011(1);
[2]王峰.“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案例探究分析[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01(9);24-26;
[3]高清子,林晓颖,周淑红.数学拓展思维[J].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