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为舆论的自由传播提供的广阔空间,也为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防控提出了全新挑战。科学认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现状、分类和特征,有助于掌握其发生和演变规律,对高校认识、应对和完善舆情防控体系有着积极作用,对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9.013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provides a broad space for the free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also poses a new challeng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y emergencies.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University emergencies is helpful to grasp the regular of its occurrence and evolution.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understanding, responding to and perfecting the public opin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and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maintaining the security,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Keywords college; emergenc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乎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呈现全面普及的态势,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与预防,是满足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是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需要,是新媒体时代高校管理改革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1 相关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则是指在校园内的突发事件,尤其是影响学生安全和正常学习、生活的各类突发事件,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国内相关学者对舆情概念的界定是指公民个人及社会组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以及关于自身利益的时政热点、政府举措、政党行为等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与意见的总和。[1]网络舆情则是指网民通过网络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情绪、看法、意见等。[2]
综上,可将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归纳为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安全等密切相关的突发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网络平台产生的,并带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力的情绪、观点、言论的表达。这类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带有一定负面倾向或影响的舆论,也可指几方面不同倾向的舆论交织相对而产生的舆论波动,且突发事件不仅仅限于本校发生,其他高校类似事件也有可能波及和影响本校舆情动态。
1.2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类
一个突发事件的产生往往积累和夹杂着各方因素,通常难以割裂。但从矛盾理论的观点出发,从关注和解决主要矛盾的角度出发,可依据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将高校突发事件归结为以下几个类型:
(1)学业类事件。可归结为因学生学业预警、毕业受阻等学业问题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如:2014年长沙某高校学生疑因“无法按时毕业,找不到工作”自杀引发网络关注;2018年山东某高校研究生实名举报导师性侵,引发网友跟帖举报。
(2)生活类事件。可归结为由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矛盾、恋爱问题、心理问题等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如:2013年上海某高校研究生疑因日常琐事对室友不满投毒杀人,引发网络震惊;2015年北京某高校学生疑因家庭关系畸形导致的弑母案轰动全国,网络搜索量超过360万条;2017年厦门某高校大二学生疑因不堪校园贷重负自杀,成为网络舆论焦点。
(3)管理类事件。可归结为因高校教学招生、日常管理、师德师风等方面出现失误或漏洞等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如:2016年上海某高校学生因恋爱纠纷刺伤女友致其死亡;2016年兰州某高校教师患癌治疗期间被学校开除引发舆论关注;2018年西安某高校博士疑因受女博导“奴役”自杀,网络搜索量超过18万条,2018年北京某高校实验室爆炸并致三名学生死亡事件,一天之内媒体报道信息数量超过8000篇。[3] 2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现状及特征
2.1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现状
以2018年高校舆情的十个负面案例分析为例,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情况进行分析。[4]从事件的争议主体看,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6个,发生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有2个,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有2个。从事件发生平台的分布情况看,微博占6个,微信公众号、QQ空间、论坛和传统媒体各占1个。从高校回应平台的分布情况看,微信公众号占4个,微博占3个,通过媒体回应2个,官方网站回应占1个。从事件产生次生舆情的角度看,引发网友质疑、指责甚至批评的占7个,引发网友热议和呼吁的占3个。从官方回应的速度看,当日回应的占1个,24小时回应的占7个,三天回应的占1個,三天以上回应的占1个。综上可见,微博因其高传播率的特点,已经成为舆情曝光和发酵的主要平台。大部分高校的权威发声平台也从传统网站转移到了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同时极大提升了舆情反馈和回应的速度。
2.2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征
(1)群体效应明显。高校群体组成单一,基本就是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从上述案例中也可知,高校突发事件通常就集中在这三个主体矛盾之间,即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教师和学校之间。[5]但由于高校中各类群体数量集中而庞大,且不同高校之间的同类群体相似度极高,群体内的不同个体极易产生共鸣,因此高校突发事件极易由个体矛盾演变上升成为群体矛盾。此外,高校学生参与意识强烈,极易导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连接,出现线上表达与线下行动同步表达的群体倾向。
(2)传播速度快而广。《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网民总数达到7.72亿。其中,10-39 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 70.8%。用户占有率最高的主流社交应用依次为微信、QQ、微博,同时也是受到学生广泛欢迎的主流平台。高校学生是网络社会的“土著”,与互联网有着极强的粘连性,对新媒体尤为熟悉。因此,涉及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往往能瞬时传播,舆情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升温。以2019年海南某高校因禁止外卖入校为例,不到24小时,该话题即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全网热议。
(3)影响后果不可控。一方面,高校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思维活跃期,他们个性鲜明、富有激情,喜欢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却容易冲动、自控力弱,缺乏足够的价值判断力、是非辨别力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极易受到负面舆论的误导和影响。另一方面,校园群体集中容易导致信息传播层级过多,传递准确性下降,传播真实性降低。此外,网络平台的虚拟性降低了错误信息的传播和追责风险。
3 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3.1 事前做好基础工作,构建科学的预防体系
高校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完善日常管理和建立科学的预防监控体系来降低网络舆情风险的发生概率。一是要加强日常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亮剑、敢于发声,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二是要健全基础服务功能,加大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设力度,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建立有效的申诉渠道和问题反馈机制,积极维护师生权益,回应合理诉求。三是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积极引入大数据舆情监测平台等信息化手段,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等技术手段,有效对高校敏感事件舆情进行预报、追踪和分析。[6]
3.2 事中做好舆情引导,有效化解舆情风波
突发事件的舆论出现不可避免,全面准确掌握舆情演化路径,是防止出现舆情危机的前提。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是要密切关注师生对突发事件的认识看法、观点倾向、反应烈度等,准确预测潜在舆情风险,辨析舆情走势,掌握舆情运动轨迹,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准确定位舆论传播中的关注点、转折点和峰值点,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二是要积极回应师生的利益诉求,根据舆情演化路径找准节点,及时权威发声,主动把控话题,及时客观传播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说明事实、遏制谣言,压缩负面舆情发酵的空间和时间,使舆论朝着有利方向发展,避免噪音杂音干扰,在各种观点碰撞中求得思想认识“最大公约数”。三是要善于让线下手段成为线上引导的有力补充,通过新闻发布会、专家解读、校园座谈等方式,引导舆论走向,同时加大对造谣者、传谣者的惩治力度。
3.3 事后及时跟踪评估,加强宣传引导力度
舆论风波的核心焦点通常集中在突发事件主体上,但矛盾主体的和解或诉求平息并不能代表舆情的彻底平息,还要加强事后的跟踪评估,继续做好线上的舆论监管,做好线下的教育宣传。[7]一是要通过信息化手段确保舆情评估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努力完善舆情评价和防控体系,积极改进学校的教育管理机制体制,不断提升舆情的应对和解决能力。二是要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宣传,通过正面引导和教育传递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提升师生的网络素养和是非辨别能力,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三是有意识的打造一批校园权威媒体平台,使得校内各媒体同频共振、同步发声;有意识的培养一支有激情、有活力,熟悉网络特点、善用网络阵地的新媒体工作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课题来源:2018年度东北农业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和行政管理专项课题,编号:2018KYC035
参考文献
[1] 李文超.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2]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 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事件分析[EB/OL].(发布时间2018-12-26) http://www.sohu.com/a/284656167_100262802
[4] 2018高校舆情负面案例汇总解析[EB/OL].(发布时间2018-12-20) https://www.eefung.com/hot-report/20181220162449
[5] 关菁华,刁建华,李绍华等.新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9(2).
[6] 许戈,成丽,白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及疏导策略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3(2).
[7] 成涛,谭雅颖.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挑战和应对[J].湖南社会科学,2019(3).
关键词 高校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9.013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provides a broad space for the free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also poses a new challeng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y emergencies.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University emergencies is helpful to grasp the regular of its occurrence and evolution.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understanding, responding to and perfecting the public opin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and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maintaining the security,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Keywords college; emergenc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乎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呈现全面普及的态势,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与预防,是满足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是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需要,是新媒体时代高校管理改革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1 相关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则是指在校园内的突发事件,尤其是影响学生安全和正常学习、生活的各类突发事件,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国内相关学者对舆情概念的界定是指公民个人及社会组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以及关于自身利益的时政热点、政府举措、政党行为等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与意见的总和。[1]网络舆情则是指网民通过网络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情绪、看法、意见等。[2]
综上,可将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归纳为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安全等密切相关的突发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网络平台产生的,并带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力的情绪、观点、言论的表达。这类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带有一定负面倾向或影响的舆论,也可指几方面不同倾向的舆论交织相对而产生的舆论波动,且突发事件不仅仅限于本校发生,其他高校类似事件也有可能波及和影响本校舆情动态。
1.2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类
一个突发事件的产生往往积累和夹杂着各方因素,通常难以割裂。但从矛盾理论的观点出发,从关注和解决主要矛盾的角度出发,可依据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将高校突发事件归结为以下几个类型:
(1)学业类事件。可归结为因学生学业预警、毕业受阻等学业问题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如:2014年长沙某高校学生疑因“无法按时毕业,找不到工作”自杀引发网络关注;2018年山东某高校研究生实名举报导师性侵,引发网友跟帖举报。
(2)生活类事件。可归结为由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矛盾、恋爱问题、心理问题等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如:2013年上海某高校研究生疑因日常琐事对室友不满投毒杀人,引发网络震惊;2015年北京某高校学生疑因家庭关系畸形导致的弑母案轰动全国,网络搜索量超过360万条;2017年厦门某高校大二学生疑因不堪校园贷重负自杀,成为网络舆论焦点。
(3)管理类事件。可归结为因高校教学招生、日常管理、师德师风等方面出现失误或漏洞等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如:2016年上海某高校学生因恋爱纠纷刺伤女友致其死亡;2016年兰州某高校教师患癌治疗期间被学校开除引发舆论关注;2018年西安某高校博士疑因受女博导“奴役”自杀,网络搜索量超过18万条,2018年北京某高校实验室爆炸并致三名学生死亡事件,一天之内媒体报道信息数量超过8000篇。[3] 2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现状及特征
2.1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现状
以2018年高校舆情的十个负面案例分析为例,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情况进行分析。[4]从事件的争议主体看,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6个,发生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有2个,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有2个。从事件发生平台的分布情况看,微博占6个,微信公众号、QQ空间、论坛和传统媒体各占1个。从高校回应平台的分布情况看,微信公众号占4个,微博占3个,通过媒体回应2个,官方网站回应占1个。从事件产生次生舆情的角度看,引发网友质疑、指责甚至批评的占7个,引发网友热议和呼吁的占3个。从官方回应的速度看,当日回应的占1个,24小时回应的占7个,三天回应的占1個,三天以上回应的占1个。综上可见,微博因其高传播率的特点,已经成为舆情曝光和发酵的主要平台。大部分高校的权威发声平台也从传统网站转移到了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同时极大提升了舆情反馈和回应的速度。
2.2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征
(1)群体效应明显。高校群体组成单一,基本就是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从上述案例中也可知,高校突发事件通常就集中在这三个主体矛盾之间,即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教师和学校之间。[5]但由于高校中各类群体数量集中而庞大,且不同高校之间的同类群体相似度极高,群体内的不同个体极易产生共鸣,因此高校突发事件极易由个体矛盾演变上升成为群体矛盾。此外,高校学生参与意识强烈,极易导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连接,出现线上表达与线下行动同步表达的群体倾向。
(2)传播速度快而广。《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网民总数达到7.72亿。其中,10-39 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 70.8%。用户占有率最高的主流社交应用依次为微信、QQ、微博,同时也是受到学生广泛欢迎的主流平台。高校学生是网络社会的“土著”,与互联网有着极强的粘连性,对新媒体尤为熟悉。因此,涉及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往往能瞬时传播,舆情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升温。以2019年海南某高校因禁止外卖入校为例,不到24小时,该话题即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全网热议。
(3)影响后果不可控。一方面,高校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思维活跃期,他们个性鲜明、富有激情,喜欢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却容易冲动、自控力弱,缺乏足够的价值判断力、是非辨别力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极易受到负面舆论的误导和影响。另一方面,校园群体集中容易导致信息传播层级过多,传递准确性下降,传播真实性降低。此外,网络平台的虚拟性降低了错误信息的传播和追责风险。
3 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3.1 事前做好基础工作,构建科学的预防体系
高校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完善日常管理和建立科学的预防监控体系来降低网络舆情风险的发生概率。一是要加强日常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亮剑、敢于发声,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二是要健全基础服务功能,加大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设力度,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建立有效的申诉渠道和问题反馈机制,积极维护师生权益,回应合理诉求。三是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积极引入大数据舆情监测平台等信息化手段,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等技术手段,有效对高校敏感事件舆情进行预报、追踪和分析。[6]
3.2 事中做好舆情引导,有效化解舆情风波
突发事件的舆论出现不可避免,全面准确掌握舆情演化路径,是防止出现舆情危机的前提。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是要密切关注师生对突发事件的认识看法、观点倾向、反应烈度等,准确预测潜在舆情风险,辨析舆情走势,掌握舆情运动轨迹,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准确定位舆论传播中的关注点、转折点和峰值点,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二是要积极回应师生的利益诉求,根据舆情演化路径找准节点,及时权威发声,主动把控话题,及时客观传播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说明事实、遏制谣言,压缩负面舆情发酵的空间和时间,使舆论朝着有利方向发展,避免噪音杂音干扰,在各种观点碰撞中求得思想认识“最大公约数”。三是要善于让线下手段成为线上引导的有力补充,通过新闻发布会、专家解读、校园座谈等方式,引导舆论走向,同时加大对造谣者、传谣者的惩治力度。
3.3 事后及时跟踪评估,加强宣传引导力度
舆论风波的核心焦点通常集中在突发事件主体上,但矛盾主体的和解或诉求平息并不能代表舆情的彻底平息,还要加强事后的跟踪评估,继续做好线上的舆论监管,做好线下的教育宣传。[7]一是要通过信息化手段确保舆情评估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努力完善舆情评价和防控体系,积极改进学校的教育管理机制体制,不断提升舆情的应对和解决能力。二是要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宣传,通过正面引导和教育传递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提升师生的网络素养和是非辨别能力,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三是有意识的打造一批校园权威媒体平台,使得校内各媒体同频共振、同步发声;有意识的培养一支有激情、有活力,熟悉网络特点、善用网络阵地的新媒体工作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课题来源:2018年度东北农业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和行政管理专项课题,编号:2018KYC035
参考文献
[1] 李文超.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2]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 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事件分析[EB/OL].(发布时间2018-12-26) http://www.sohu.com/a/284656167_100262802
[4] 2018高校舆情负面案例汇总解析[EB/OL].(发布时间2018-12-20) https://www.eefung.com/hot-report/20181220162449
[5] 关菁华,刁建华,李绍华等.新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9(2).
[6] 许戈,成丽,白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及疏导策略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3(2).
[7] 成涛,谭雅颖.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挑战和应对[J].湖南社会科学,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