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对里下河文学情有独钟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anfu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干:学者,作家、书法家。扬州师院中文系毕业,文学创作一级。历任《文艺报》编辑、《钟山》副编审、江苏作家协会创作室副主任、《东方文化周刊》主编、《中华文学选刊》主编、《小说选刊》执行主编,现任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扬州大學王干小说研究所所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作品被译为英、法、西等国文字。201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王干文集》11卷。
  里下河文学的由来
  里下河文学,是近年江苏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一个文学热点。
  最早提出“里下河文学”这个概念是在1987年。当时泰州有本刊物叫《花丛》,当地的作家想改名为《里下河文学》,请汪曾祺先生题写刊名。为什么要找汪曾祺?汪曾祺是他们心目中里下河文学的旗帜。汪先生欣然应允,认真题写了“里下河文学”五个字,我把汪先生题写的“里下河文学”刊名交给当时一个负责刊物的人,但是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花丛》改刊名的事就没下文了。
  后来汪先生又为里下河的一位作家刘仁前先生题写过书名。刘仁前当时准备出本散文集,叫《楚水风物》。这本书也是刘仁前长篇小说《香河》最早的雏形,后来他所有的创作、所有的故事,基本上都是从这本书里生发出去的。后来刘仁前当了泰州市文联主席,就把里下河文学这面旗帜举起来了。这是里下河文学的第二次发育。
  里下河文学第三次被提出来,是在10年前,跟我有点关系。当时泰州日报社,还有泰州市宣传部、文联,准备为我从事文学30年办个活动。陈社提议,活动主题定为“王干与里下河文学研讨会”。我说我也没什么成就,就改成恳谈会吧。里下河文学就此浮出了水面。当时《文艺报》等报道了里下河文学这个概念,这是里下河文学的一个最早的蓝图。
  来参会的梁鸿鹰、胡平问我,里下河是不是一条河的名字?我说,不是。
  既然不是,为什么还要叫里下河呢?我说,这是一片水域,这里没有一条河叫里下河,但里下河确实是存在的。
  2013年,首届全国里下河文学研讨会在泰州召开,真正、正式地举出了里下河文学的旗帜。这些年,里下河文学经过各方的支持推动,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学话题和文学现象,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文学景观。围绕里下河文学的研究,出了很多成果。
  为什么是汪曾祺?
  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汪曾祺是扬州人,不是泰州人,为什么要把汪曾祺作为里下河文学的旗帜?
  肯定有道理。第一,泰州是大海的故乡。能够把扬州人、高邮人作为泰州的文学旗帜,这就是泰州人的胸怀。海纳百川才能成就其大。第二,从1987年开始,泰州人就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文学理想,寻找自己文学的终极目标,汪曾祺出现以后,泰州有一拨作家发现找到了里下河文学的魂。有了汪曾祺,里下河文学就有了一个核,关于里下河文学的所有研究和探索,都是从这个核处延伸扩展出去的。没有这个核,里下河文学就不成立。比如中国近当代的两大文学流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和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核,因为有赵树理这个核,后来就出现了马烽、西戎、孙谦等作家;荷花淀派也是因为有孙犁这个核,才出现了刘绍棠、韩映山、从维熙等这样一批作家。
  里下河文学的这个核跟孙犁、赵树理有点不一样,因为赵树理在山西,他周围的作家很自然地被团结在他身边,受他的影响,当时他是文学界的领导,作家的成长得到他的关照和影响很正常。孙犁小说写得很好,他当时在《天津日报》当副刊部主任,所以他通过副刊部来传播、扩展他的文学观念,孙犁跟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包括后来的铁凝,是师生关系,荷花淀派是孙犁通过平台的传播、传递慢慢影响而产生的。赵树理、孙犁这个核是由上而下的,但汪曾祺不一样,汪曾祺是泰州人找到的核。汪曾祺先生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影响都很大,泰州人海纳百川,认他为祖师爷,将他作为里下河文学的旗帜。
  为什么不是毕飞宇?
  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一般人不敢说,我可以说。毕飞宇是里下河土生土长的作家,获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对整个里下河文学的贡献非常大。这里我要讲汪曾祺与毕飞宇的区别。
  毕飞宇曾在文章里说,我不学汪曾祺,汪曾祺是学不来的。为什么?毕飞宇继承的是鲁迅的文学精神,鲁迅解剖国民性、解剖人性,同时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批判,毕飞宇传承的是鲁迅那种理性的文学精神,是一个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
  汪曾祺的老师是沈从文。沈从文先生跟鲁迅先生的差距不言而喻。这个差距不是指优劣差距,而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差异。鲁迅的小说有强烈的批判性,沈从文的小说是抒情的、和谐的。所以汪曾祺说他的小说是抒情的人道主义。抒情的人道主义这个形容,用在鲁迅身上肯定不合适。鲁迅是灯塔、是投枪、是匕首。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有京派、海派之分。京派以沈从文为代表,海派以张爱玲为代表。汪曾祺被研究者认为是“最后一位京派作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毕飞宇更接近于海派作家。
  里下河文学作家群中,如刘仁前、顾坚、庞余亮,他们更接近沈从文。毕飞宇很了不起,是里下河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今后一段时间内,如果在毕飞宇影响下又产生新的作家群,又产生新的鲁迅、沈从文,那么,毕飞宇也可能会取代汪曾祺成为里下河文学的旗帜。但目前我觉得,汪曾祺是里下河文学的旗帜。
  为什么不是曹文轩?
  汪曾祺、毕飞宇、曹文轩这三位,写里下河最地道、最入木三分、最细腻、最散文化的,是曹文轩的《草房子》。《草房子》几乎囊括了里下河所有的风景、风物和风情。但为什么曹文轩不能作为里下河文学的旗帜?曹文轩的儿童成长小说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童话色彩,但如果作为里下河文学的旗帜,好像有点对不上。里下河文学要找代表人物,就要找公约数,汪曾祺就是里下河文学的最大公约数。首先,他有引导作用;第二,他已成为大家看齐的对象;第三,他的作品能够成为作家的最大公约数,这个特别重要。   里下河文学的特质是什么?
  时任泰州市委书记的韩立明非常关心里下河文学的发展与研究,她问我:“王老师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出里下河文学的特点,比如山药蛋派,比如说荷花淀派,一句话就能让大家明白。”后来我想到了三条:风俗化、散文化、大悲憫。
  风俗化是汪曾祺小说最大的特色,里下河作家顾坚、刘仁前、朱辉、庞余亮的小说里有大量风俗化描述。汪先生有句话叫“氛围即人物”。他认为小说里面写风俗、写场景,就是写人物。对短篇小说而言,场景就是人物,戏份就是人物,甚至风俗就是人物。汪先生没写过中篇,也没写过长篇,他说我不知道长篇小说为何物。他一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汉武帝》,从我认识他开始,一直到他去世,也没写出来。不知道长篇小说为何物的人怎么写出长篇小说?所以他说氛围即人物、环境即人物的观点是针对短篇小说而言的,离开了风俗就难以成篇。
  散文化。中国的小说最早有两路,一路是讲故事,如《三国演义》等;一路是笔记小说,不讲故事,素描,写意。五四新文学运动,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传统的章回小说改革了。讲故事要有冲突,要有戏剧性,如《三国演义》里魏蜀吴三国争雄,《水浒传》里宋江带领义军与朝廷对抗,《西游记》里孙悟空跟妖精对抗,故事里面要有冲突的。现在的小说一个最大特点是戏剧性减弱。我年轻时看鲁迅的小说看不懂,看不下去,它没有《三国演义》好看,它没有冲突。现代小说的特点是装进了比传统小说更多的内核,不是单纯的故事。我们里下河作家的小说,没有冲突,散文化,没有戏剧性。风俗化和散文化,在以往讨论里下河文学的时候被大家认可过。
  大悲悯。泰州文化的一个特质,就是浓重的悲悯情怀。泰州佛教文化历代隆盛,影响到人心,就是悲悯情怀。曹文轩的《草房子》非常优秀,有一个细节特别好。他写一个小孩叫秃瓢,什么叫秃瓢?那时候卫生条件差,不洗澡,感染了毛囊炎,又没治疗,头发脱光了,变成秃头了,叫秃瓢。这个小学生秃瓢,形象不好,所有同学都嫌弃他、嘲讽他。正好那时候演戏,戏里有一个反动军官是个秃瓢。剧组找到这个叫秃瓢的孩子让他演,不化妆,一看就是个反动军官,演出非常成功。演出结束,大家都和他玩了,但秃瓢哭了。这就是里下河文学的悲悯情怀。汪先生写过一篇叫《陈小手》的小说,也流淌着悲悯的情怀。
  里下河文学有风俗画 、散文化、大悲悯三个特点,风俗化是题材方面,散文化是结构方面,大悲悯是哲学方面。文学的最高境界、最高层次都应该是悲悯。包括鲁迅先生,他批判意识很强,但你看他对笔下的祥林嫂、闰土饱含悲悯。所以里下河文学题材上、结构上、哲学上的特点都很明晰。
  里下河文学有两个支流。我们现在很容易把里下河文学当成乡土文学。因为汪先生的《大淖记事》《受戒》都是写乡村生活,刘仁前的《香河》、顾坚的《元红》都是乡土的。但里下河文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市井。作为里下河文学旗帜的汪曾祺,他的作品除了两篇写乡土的小说外,其他都是写市井的。沙黑的《街民》写的也是市井,所以里下河文学有两个板块,千万不要把里下河文学简单地看成是乡土小说、乡土文学。
  里下河文学是不是流派?
  这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里下河文学是不是流派?我说:正在形成中。
  山药蛋派的形成,当时是赵树理跟马烽、西戎、孙谦等作家在文学创作理念上达成的一个共识。荷花淀派是以天津日报副刊为平台、空间而形成的。那么我们的里下河流派为什么说还没形成或者说正在形成之中?跟赵树理、孙犁所处的时代不一样,里下河文学流派所有的形成元素没有进入同一个时空。为什么呢?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以往文学流派的形成,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作家都聚集在同一个时空。成仿吾、郭沫若成立一个创造社,作家们在一起办《创造》;文学研究会由茅盾、叶圣陶牵头,办一本《小说月报》,差不多都在同一个时空里面。里下河文学作家为什么不能形成统一的看法?因为从一开始,汪曾祺也好,曹文轩也好,毕飞宇也好,这三个人根本不在同一个时空。后来的刘仁前、顾坚、庞余亮、黄跃华、沙黑,也不在同一个时空。沙黑写小说的时候,刘仁前刚起步,刚在《中国青年》发表小说。
  大家虽然没有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文学平台上,但心里始终在不断向汪曾祺靠拢、看齐,慢慢形成了里下河文学的风俗化、散文化、大悲悯三大特征。在不断看齐不断对照的过程中,泰州市委、市政府也在通过行政措施、学术措施打造推进,所以关于里下河文学流派,我的观点是正在形成中。
  里下河文学的艺术精神是什么?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新标异二月花”。汪先生为什么写不了长篇小说?删繁就简。汪先生的作品为什么大家喜欢看?标新立异。这两句诗是郑板桥的诗,郑板桥的画也好,书法也好,诗歌也好,就是删繁就简。刘熙载《艺概》一书评论诗歌的方法,更是删繁就简,他说李白的诗用一个字表达就完了:飞。有人让我评价鲁羊的小说,那么我就学刘熙载的方法,用一个字概括:听。倾听。因为鲁羊小说里有大量的声音。这就是删繁就简。
  梅兰芳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什么伟大?全世界戏剧体系有三大体系,最著名的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著名的三一律由此而来,后来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打破第三堵墙”,梅兰芳的写意体系,比较前二者,是虚拟的场景和道具,比如你要坐一个船,是要有实体化的,而梅兰芳就是比画一下,创造了一个写意戏剧,就是我讲的删繁就简。水袖一舞,水出来;水秀一舞,船来了;水秀一舞,彩云降临;水袖一舞,兵马到,这就是删繁就简。这个就是泰州文化精神。同时它又标新立异,你看郑板桥写书法,乱石铺街,梅兰芳的表演在对前人的继承的同时,也有创新。所以里下河文学的精神就是删繁就简,是二月花,是三秋树。“删繁就简”,是守正,“标新立异”是创新,这是泰州的艺术精神,也是里下河文学的精神。
  编辑 木木
其他文献
1  秋末时节,来到淮阴。访黄河故道,看御河码头,走运河两岸,望淮河奔流。还到了漂母坟前,枚乘故里,与淮阴侯有关的一些所谓文物设施,古老而年轻的淮阴,处处是水的环绕,到处有古的痕迹,即使是短暂停留的居住地门前的大道,也唤作水渡口大街。淮阴说淮,说水,说古来人物,实在是最为相宜的地方了。意绪纷纷,人物多多,我想到了若干与运河有关的人物与文本,诸如韩信、林则徐、李鸿章,还有周恩来。  提到运河,我们会
期刊
1982年的清明,雨花台树木葱郁,小径幽长。鸟儿掠过苍松飞过绿柏,在晨曦中留下声声清脆的鸣叫。一位老人在这苍松与翠柏间,虔诚地栽下了一株树苗。  老先生,我们这儿是不可以随便栽植的。雨花台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走了上前。  同志,我不是随便栽植。我想要栽一株树,一株丁香树。  知道我为什么栽这株丁香树吗?老人的视线掠过松柏望向遥远的天际……  那年那月,东吴大学,琴室里总有一个弹钢琴的姑娘,秀眉丽眼,她
期刊
淮安四水穿城,众湖遍布,被称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  里运河更是穿过淮安城的一条重要河流,这条河古称邗沟,俗名里河,因北起淮安,南至扬州,故又称之为淮扬运河也。  自1194年南宋开封留守大将杜充“以水代兵”,开掘黄河大堤,人为地造成黄河夺淮之后,黄河洪水对淮河原有水系产生了巨大的破坏,直接影响了里运河之畅通。明清两朝,为了治理黄河夺淮之巨患,确保里运河航道的正常通行,在淮设立了江南河道总督;为了管
期刊
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他从小住在玄武湖公园里。离家五百多米的职工食堂,每到下午有点心卖,他喜欢吃食堂的糖包子。  父亲说,给你零钱,自己去买吧。以前是父亲去买,现在父亲病了,只能他自己去。  他胆怯。他一直不敢独自出门。  父亲给他出主意,说,胆子要大点,有张嘴走到哪都能回得了家。  父亲一字一句地叮嘱他:出门,左拐,绕过假山,找到两个台阶,上坡,下坡,直走下去就是食堂的大门,左边就是买糖包的窗口。
期刊
在家久了,难免会胡思乱想,搞钱的心思尤其浓烈。  为什么是搞而不是赚呢?  这颇有绿林好汉的豪爽。他们大口吃酒,大口吃肉。吃肉倒不必说,但吃酒总叫人觉得比喝酒平白多了几分气势。一个吃字,暗藏草莽猛汉粗犷的声线和壮硕的肌肉,仿佛在说:“喝是进肚子,吃是进肚子,都是进肚子,为何还要有区别?”这种迎面而来的不羁总是令人神往。同理,搞钱也比赚钱多了几分肆意的态度。  前者牵着钱,后者被钱牵着。  言至此,
期刊
他安静地倚睡在渡口的老木桩旁,小舟松松地系于木桩上,粗糙的绳头握在他的手里。带着青苔味的湿气拂过他的梦,渐起的潮声漫过温润的眼角。天边徘徊着几只候鸟,轻缓地绕过村庄,绕过渡口,绕过溆水两岸的山峦,又绕了回来,似是要和他一起无忧无虑地忘了南方。  1  过了这个夏天,安安就八岁了。  八岁,是可以上学的年纪了,但若里县教育条件不好,安安和爷爷住的这一片地只有一个教书先生,且不教大孩子。安安曾无数次地
期刊
多年以后,我在画展看到一幅风格苍凉的骏马油画时,突然想起了我第一次见到那匹枣红马的黄昏。那一年我十二岁。  一个秋天的傍晚,一辆马车挨近了我家的院子,一个男人下了马车,伸着脖子向院子里张望,直到母亲出来,那人才笑了起来。  我仔细打量着这个看上去有点陌生的男人,他有一张端正的脸,满面风霜。那匹枣红马和他一样,端正而疲惫。一人一马都是经过了长途跋涉的模样。  那是我离家快两年的父亲回来了。那几年,父
期刊
万里长江从唐古拉山奔腾而来,在江苏和上海之间的长江口汇入浩瀚大海。滚滚江水孕育了肥沃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孕育了“扬一益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富饶江南,孕育了美丽水乡、经济重镇、人文高地的锦绣江苏。  黄金水道川流不息,千年文脉绵延不绝。长江经济带,也是一条文化带。处于长江下游的江苏,一方面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汲取力量,另一方面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扬,让长江文化“活”起来,让母亲河更显生机勃勃。
期刊
室外滴水成冰,寒风呼啸。我像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猫咪寻觅着温暖,母亲在厨房唤我过去帮她做饭,我便欢天喜地去了。折断几把细枝条备用,束一团用来引火的树叶或者干草,用打火机点燃塞进柴火灶,然后把细枝条放到火苗上,灶膛里“哔哔剥剥”地燃烧起来。这时候就可以把那些耐烧的木柴放到最上层,火焰越来越旺,烧得我额头发热、眼睛放光,浑身舒坦松爽得如同泡在热水中。  在冬天,最美好的去处莫过于厨房——有人会说钻被窝岂
期刊
回老家,赶上下雪。  没有风,云水苍茫,天地之间一片混沌。那雪,来得寂静安然,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一眨眼的工夫,世界白皑皑一片,村庄变成童话世界里的一个个城堡。柴扉半掩,一只大黄狗从雪地上匆匆跑过,留下一行清晰的梅花印。河流穿上雪白的羽衣,弯弯曲曲顺流而下,隐隐能听到冰层之下“哗哗”的流水声。树木更是银装素裹,琼枝摇曳,如画一般,几只瘦骨伶仃的麻雀不畏寒冷,在树枝上跳上跳下。抬头远望,远处的山峦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