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多元、思想多元的社会背景中,初中语文教学要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寻找基础。这个基础是学生的立身之基,也是国家进入新时代所需要的重要基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本意义的发掘由于受到应试的影响而处处显得有些逼仄,但国家层面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又明确指明语文教学需要帮学生树立人生基础。对于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囿于应试而选择无视,要能够在文本解读尤其是经典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寻找到坚实的立身基础。《纪念白求恩》一文是毛泽东主席的经典名作,其中的精神成长意义极为丰富,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仔细琢磨,认真体会与吸收。
今天的人很少知道,《紀念白求恩》实际上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习的“老三篇”之一。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延安写的一文,让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2009年白求恩又被中国网民评为100年来对中国帮助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国际友人之一。今天的学生对于白求恩这个人物的理解,其实多少是有些抽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应试导向的教学,让很多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思维中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对于这个符号背后的意义,往往挖掘不够,体会不深。其实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笔者才强调经典文本中的人物意义,一定是需要传承的。
我们一直称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熟悉我国政治话语体系的人一般都知道,像这样的评价是很少赋予一位外国友人的。那为什么白求恩能够获此殊荣呢?翻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可以了解,1938年1月8日,以白求恩为首三人组成的一支国际医疗队,自带医疗器具,乘海轮从温哥华港启程来中国,穿过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最终到达了延安。在这一过程中,白求恩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昏庸,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无道,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延安的共产党以及军民却是团结一心。在与毛泽东主席会见以后,白求恩就组织了一支医疗队奔赴战争的最前线。从此以后白求恩勤劳、刻苦以及运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全心全意地为延安军民服务,甚至拒绝了发给他的工资,在延安军民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9年11月1日,白求恩因为在手术的时候被细菌侵袭了手上的中指,细菌迅速扩散,病情急剧恶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请转告加拿大人民和美国人民,最近两年是我生命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12日,白求恩逝世。其后共产党给了这位国际友人以至高无上的荣誉。中共中央向白求恩家属发出了慰问电,八路军通令全军对白求恩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在追悼会上毛泽东主席敬献花圈,并且亲自写了挽联。12月21日,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写就,从此,“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回响在中华大地上,延续至今。
这样的意义,显然需要永远延续下去。
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面向今天的初中学生,这样的意义如何延续?从老师教的角度来看,学习《纪念白求恩》,应达成从学习语言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又需要教师做出新的思考,立德树人作为一个宏大的概念,它在初中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是需要寻找播种的契机与相应的阳光雨露的。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对课文中毛泽东所用评价白求恩的语言进行了初步的解读,对其中的一些语言与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感知。比如,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其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通过想象去营造这样一种情境: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一位素不相识的人不仅愿意帮助自己,而且是毫无私心、毫无保留地帮助自己,那自己会作何感想呢?这样的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是想让学生将课文中所描述的国家大势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小事联系在一起,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去理解在艰苦的环境下,白求恩这样一位国际友人的无私援助是多么地难能可贵。这种理解上的迁移,是学生将感觉抽象的文本描述,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感受的一个重要环节。
再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自己对白求恩做出评价,会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心中的感受要用语言描述出来时,必须考虑语言的准确性。而所谓的语言的准确性,其实就是语言与个体心中感受的吻合性,即词要达意。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对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的形象建立是有帮助的。这种帮助,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所用的语言,于是上面提到的一些概念,就有可能在学生的大脑中落地生根。而这样一个过程,同样是学生的品德得到了塑造与培养的过程。认识到了白求恩的伟大,认识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对白求恩的思想感情,实际上也就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就得到了实现。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基本特点。放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来思考,人文性与立德树人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纪念白求恩》这一课的教学中,既要准确理解《纪念白求恩》的思想内涵,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这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很显然,《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的教学,不只是要继承“共产主义精神”,更要将这种精神变成自身的血液,要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与行动去演绎这种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与继承,才是真正的精神成长。和平时代的初中学生,需要的不是像白求恩那样拿着手术刀走向前线,但肯定需要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用正确的言行去演绎自己的精神成长。在笔者看来,这是今天学生的立身之基,其可以在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中慢慢夯实。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语文教师。
一、经典文本中的人物意义需要传承
今天的人很少知道,《紀念白求恩》实际上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习的“老三篇”之一。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延安写的一文,让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2009年白求恩又被中国网民评为100年来对中国帮助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国际友人之一。今天的学生对于白求恩这个人物的理解,其实多少是有些抽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应试导向的教学,让很多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思维中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对于这个符号背后的意义,往往挖掘不够,体会不深。其实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笔者才强调经典文本中的人物意义,一定是需要传承的。
我们一直称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熟悉我国政治话语体系的人一般都知道,像这样的评价是很少赋予一位外国友人的。那为什么白求恩能够获此殊荣呢?翻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可以了解,1938年1月8日,以白求恩为首三人组成的一支国际医疗队,自带医疗器具,乘海轮从温哥华港启程来中国,穿过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最终到达了延安。在这一过程中,白求恩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昏庸,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无道,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延安的共产党以及军民却是团结一心。在与毛泽东主席会见以后,白求恩就组织了一支医疗队奔赴战争的最前线。从此以后白求恩勤劳、刻苦以及运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全心全意地为延安军民服务,甚至拒绝了发给他的工资,在延安军民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9年11月1日,白求恩因为在手术的时候被细菌侵袭了手上的中指,细菌迅速扩散,病情急剧恶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请转告加拿大人民和美国人民,最近两年是我生命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12日,白求恩逝世。其后共产党给了这位国际友人以至高无上的荣誉。中共中央向白求恩家属发出了慰问电,八路军通令全军对白求恩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在追悼会上毛泽东主席敬献花圈,并且亲自写了挽联。12月21日,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写就,从此,“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回响在中华大地上,延续至今。
这样的意义,显然需要永远延续下去。
二、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
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面向今天的初中学生,这样的意义如何延续?从老师教的角度来看,学习《纪念白求恩》,应达成从学习语言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又需要教师做出新的思考,立德树人作为一个宏大的概念,它在初中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是需要寻找播种的契机与相应的阳光雨露的。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对课文中毛泽东所用评价白求恩的语言进行了初步的解读,对其中的一些语言与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感知。比如,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其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通过想象去营造这样一种情境: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一位素不相识的人不仅愿意帮助自己,而且是毫无私心、毫无保留地帮助自己,那自己会作何感想呢?这样的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是想让学生将课文中所描述的国家大势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小事联系在一起,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去理解在艰苦的环境下,白求恩这样一位国际友人的无私援助是多么地难能可贵。这种理解上的迁移,是学生将感觉抽象的文本描述,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感受的一个重要环节。
再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自己对白求恩做出评价,会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心中的感受要用语言描述出来时,必须考虑语言的准确性。而所谓的语言的准确性,其实就是语言与个体心中感受的吻合性,即词要达意。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对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的形象建立是有帮助的。这种帮助,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所用的语言,于是上面提到的一些概念,就有可能在学生的大脑中落地生根。而这样一个过程,同样是学生的品德得到了塑造与培养的过程。认识到了白求恩的伟大,认识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对白求恩的思想感情,实际上也就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就得到了实现。
三、语文教学在于促进人的精神成长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基本特点。放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来思考,人文性与立德树人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纪念白求恩》这一课的教学中,既要准确理解《纪念白求恩》的思想内涵,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这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很显然,《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的教学,不只是要继承“共产主义精神”,更要将这种精神变成自身的血液,要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与行动去演绎这种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与继承,才是真正的精神成长。和平时代的初中学生,需要的不是像白求恩那样拿着手术刀走向前线,但肯定需要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用正确的言行去演绎自己的精神成长。在笔者看来,这是今天学生的立身之基,其可以在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中慢慢夯实。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