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文本的解读中寻找立身之基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KGJBNLRBKJGWI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多元、思想多元的社会背景中,初中语文教学要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寻找基础。这个基础是学生的立身之基,也是国家进入新时代所需要的重要基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本意义的发掘由于受到应试的影响而处处显得有些逼仄,但国家层面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又明确指明语文教学需要帮学生树立人生基础。对于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囿于应试而选择无视,要能够在文本解读尤其是经典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寻找到坚实的立身基础。《纪念白求恩》一文是毛泽东主席的经典名作,其中的精神成长意义极为丰富,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仔细琢磨,认真体会与吸收。

一、经典文本中的人物意义需要传承


  今天的人很少知道,《紀念白求恩》实际上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习的“老三篇”之一。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延安写的一文,让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2009年白求恩又被中国网民评为100年来对中国帮助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国际友人之一。今天的学生对于白求恩这个人物的理解,其实多少是有些抽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应试导向的教学,让很多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思维中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对于这个符号背后的意义,往往挖掘不够,体会不深。其实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笔者才强调经典文本中的人物意义,一定是需要传承的。
  我们一直称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熟悉我国政治话语体系的人一般都知道,像这样的评价是很少赋予一位外国友人的。那为什么白求恩能够获此殊荣呢?翻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可以了解,1938年1月8日,以白求恩为首三人组成的一支国际医疗队,自带医疗器具,乘海轮从温哥华港启程来中国,穿过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最终到达了延安。在这一过程中,白求恩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昏庸,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无道,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延安的共产党以及军民却是团结一心。在与毛泽东主席会见以后,白求恩就组织了一支医疗队奔赴战争的最前线。从此以后白求恩勤劳、刻苦以及运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全心全意地为延安军民服务,甚至拒绝了发给他的工资,在延安军民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9年11月1日,白求恩因为在手术的时候被细菌侵袭了手上的中指,细菌迅速扩散,病情急剧恶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请转告加拿大人民和美国人民,最近两年是我生命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12日,白求恩逝世。其后共产党给了这位国际友人以至高无上的荣誉。中共中央向白求恩家属发出了慰问电,八路军通令全军对白求恩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在追悼会上毛泽东主席敬献花圈,并且亲自写了挽联。12月21日,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写就,从此,“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回响在中华大地上,延续至今。
  这样的意义,显然需要永远延续下去。

二、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


  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面向今天的初中学生,这样的意义如何延续?从老师教的角度来看,学习《纪念白求恩》,应达成从学习语言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又需要教师做出新的思考,立德树人作为一个宏大的概念,它在初中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是需要寻找播种的契机与相应的阳光雨露的。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对课文中毛泽东所用评价白求恩的语言进行了初步的解读,对其中的一些语言与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感知。比如,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其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通过想象去营造这样一种情境: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一位素不相识的人不仅愿意帮助自己,而且是毫无私心、毫无保留地帮助自己,那自己会作何感想呢?这样的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是想让学生将课文中所描述的国家大势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小事联系在一起,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去理解在艰苦的环境下,白求恩这样一位国际友人的无私援助是多么地难能可贵。这种理解上的迁移,是学生将感觉抽象的文本描述,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感受的一个重要环节。
  再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自己对白求恩做出评价,会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心中的感受要用语言描述出来时,必须考虑语言的准确性。而所谓的语言的准确性,其实就是语言与个体心中感受的吻合性,即词要达意。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对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的形象建立是有帮助的。这种帮助,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所用的语言,于是上面提到的一些概念,就有可能在学生的大脑中落地生根。而这样一个过程,同样是学生的品德得到了塑造与培养的过程。认识到了白求恩的伟大,认识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对白求恩的思想感情,实际上也就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就得到了实现。

三、语文教学在于促进人的精神成长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基本特点。放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来思考,人文性与立德树人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纪念白求恩》这一课的教学中,既要准确理解《纪念白求恩》的思想内涵,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这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很显然,《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的教学,不只是要继承“共产主义精神”,更要将这种精神变成自身的血液,要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与行动去演绎这种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与继承,才是真正的精神成长。和平时代的初中学生,需要的不是像白求恩那样拿着手术刀走向前线,但肯定需要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用正确的言行去演绎自己的精神成长。在笔者看来,这是今天学生的立身之基,其可以在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中慢慢夯实。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写作支架,是在学生实际写作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中搭建“脚手架”,辅助学生弥补经验的不足,缩短与期待经验的差距,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写作任务。范例支架则是以范例为依托的写作支架。设计好范例支架有利于写作教学的有效推进,能帮助教师用好范例,用足范例,将其价值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叶黎明教授曾提出支架需要具备以下特点:以知识、技巧为内核,以显性、精要、好懂、管用的形式呈现,高于学生现有水平。据此,笔者将范例
期刊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往往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多数不能全神贯注,做不到“入神”,所以在课堂中,表现出的状态不佳,很多的学生往往会东张西望,注意力明显不能很好地集中。该如何改变呢?一、语言为磁石,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编口诀、编故事、说绕口令等多样的语言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对于
期刊
我们日常的作文课,两种情形居多:一种是带着题目进课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写作的结果;一种是带着技巧进课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写作之初所掌握的技法。这两种课堂都不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黄厚江老师说:“目前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是有两头没有中间,有知识有方法没有过程。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本文以“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为例对以上问题作一些探究。一、选准“切入点”  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过多
期刊
[人物名片]刘金玉,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副校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正高三级语文教师,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有3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有4项研究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被35家单位分别聘为指导专家、教授、督学、导师、培育站站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倡导并践行“守正育人”之“正语文”课堂教学主张;出版《
期刊
文本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度,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对美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文本细读将情感渗透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是无数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较为新颖的阅读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体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在阅
期刊
绘本,即图画书,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一类书籍。绘本不仅通过讲故事学知识,还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近年来,大量的外国绘本涌入国内市场,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读物,打开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新视野。如何把他们感兴趣的书籍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使他们阅读得法呢?我执教了一节四年级绘本读写课《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就如何引导学
期刊
比较式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运用比较式阅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探索比较式阅读,对比较的目标、比较的展开以及评价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一、“风梳万缕亭前柳”——明确目标,指向言语  比较式阅读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重点难点的有效落实,应该着力于“学习语言的表达、积累、运用”上,且
期刊
教材分析的基础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需要结合具体文本的特征去进行。《最后一课》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在传统的解读中,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思路,亦步亦趋地教学,所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其实是有限的。而如果冒昧地尝试用深度教学去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效果似乎又不怎么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无法在直接基于文本的解读中,真正体会到作者以及文中的“我”(小弗郎士)的深层的情感。而要突破这
期刊
【相关文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张庆、朱家珑主编)四年级下册第23课《黄河的主人》第1—6自然段。(详见教科书)  【特质解读】  这篇课文的作者袁鹰同志很好地采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写作时,作者巧妙地处理好本体、衬体之间的关系,尽管许多笔墨并不是写羊皮筏子和艄公的,但是言在此却意在彼,最终还是说明艄公的沉着、勇敢、技术高明。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若当衬者不衬,则匡廓狭小,意
期刊
在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写作困难的现象,追本溯源,低年级写话教学应受到重视,得到改进。写话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写话指导缺乏系统性、写话练习重复单调、评价标准单一等普遍存在于写话教学中。笔者在写话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在平时的写话练习和循环日记中逐层归纳提煉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写话案例,探索出针对这三类学生的分层训练策略。一、针对重点帮助层次学生的发现策略  重点帮助层次的学生惧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