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文从文言文教学的阅读、翻译和理解入手。力求学生能从文言文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到民族文化智慧。
【关键词】朗读精背;准确翻译;联系现实
初中语文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特别是对课外选文的考查,历来是考生失分率较高的部分,课外文言文所考查的内容其实是源于课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鉴赏文言文的艺术特点和关注文言文思想内容的教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一、朗读精背,注重积累
朗读与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我们提倡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和吟诵,要求学生在读文言文时必须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乃至手到,反复诵读,潜心揣摩。读得多,读得熟,读得透,就会便于理解并记忆了文中的字、词、旬、篇,“读韶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中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会深刻得多。
阅读文言文首先要搞清停顿。古人读书很重视句读,如:“今齐地方千里”、“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等这样的长句子在诵读时应怎样停顿,教师在教学中应指点学生搞清弄懂。弄清了句读,就会减小背诵的难度,加深背诵的印象,提高理解的深度。而所谓精背,就是在学习中将背诵重点放在名家、名篇、名段和名句上。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熟读精背。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增强语感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翻译,加深理解
在熟读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在翻译上下功夫,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牢固记忆的目的。
在翻译时需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要求正确、通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许多文言词语都有多个意义,而具体的意义却体现在相应的语境中,翻译时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才能做到正确翻译。如《陈涉世家》中有一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且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再如《狼》中有一句:“其一犬坐于前。”只看此句,似乎可以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得知本文中并没有出现“狗”,而是两只狼,所以“犬”即是修饰“坐”的姿式。
翻译时需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现代汉语的句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①倒装句式,在《陋室铭》中有一句:“何陋之有?”在翻译时就不可译成“什么简陋的有?”。同样《出师表》中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也不能翻译成“三次拜访我到草庐之中”。②判断句式,常用“……者,……也”来表示,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也有的判断句式用“乃”表示,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对于这样的句子,在翻译时一定要译成“……是……”的句式。③省略旬式,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句子都省略了主语或宾语,在翻译时如果我们不补充出来,就会造成读者的费解。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俱答之。”这句话在翻译时就要补充出以下括号中的内容:(桃花源中人1见到了渔人,竟然非常吃惊,就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
翻译时还需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变化,有些字词的意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江”、“河”在古汉语中一般专指“长江”、“黄河”,《愚公移山》中的“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中的“河阳”就是指“黄河北岸”。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中的“妻子”和“绝境”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也不尽相同。诸如此类的词句很多,所以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多加注意,准确翻译。
三、联系现实,启迪思想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加强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假设情境,联系现实,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在阅读兴致、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激发阅读热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对初中阶段所学的四五十篇文言文,我们可以通过把文章所蕴含的信息分类归纳,在比较中深入的领悟口味,以便进一步透彻地理解中心。如《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我们所学的文章中有几篇也表现了作者的此种心志呢?”教师可以以此为问题引导学生作一些归纳。同样的,《岳阳楼记》写出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种胸襟和抱负在许多古代诗文中也有所体现,对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作一归纳。《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对这种“君子”和“小人”的认识,许多的古代作家也作了直接或间接的阐释,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此作一梳理和归纳。同时,在这种归纳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与追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阅读文言文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平时要不断积累,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建构文言文教学新模式,绝不能“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昏昏”。用自己的阅读水平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起穿越渺远的时空,触摸先贤的灵魂。继承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不断开拓创新,丰富祖国优秀的文化之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朱王庄中学)
【关键词】朗读精背;准确翻译;联系现实
初中语文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特别是对课外选文的考查,历来是考生失分率较高的部分,课外文言文所考查的内容其实是源于课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鉴赏文言文的艺术特点和关注文言文思想内容的教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一、朗读精背,注重积累
朗读与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我们提倡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和吟诵,要求学生在读文言文时必须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乃至手到,反复诵读,潜心揣摩。读得多,读得熟,读得透,就会便于理解并记忆了文中的字、词、旬、篇,“读韶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中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会深刻得多。
阅读文言文首先要搞清停顿。古人读书很重视句读,如:“今齐地方千里”、“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等这样的长句子在诵读时应怎样停顿,教师在教学中应指点学生搞清弄懂。弄清了句读,就会减小背诵的难度,加深背诵的印象,提高理解的深度。而所谓精背,就是在学习中将背诵重点放在名家、名篇、名段和名句上。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熟读精背。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增强语感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翻译,加深理解
在熟读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在翻译上下功夫,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牢固记忆的目的。
在翻译时需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要求正确、通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许多文言词语都有多个意义,而具体的意义却体现在相应的语境中,翻译时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才能做到正确翻译。如《陈涉世家》中有一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且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再如《狼》中有一句:“其一犬坐于前。”只看此句,似乎可以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得知本文中并没有出现“狗”,而是两只狼,所以“犬”即是修饰“坐”的姿式。
翻译时需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现代汉语的句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①倒装句式,在《陋室铭》中有一句:“何陋之有?”在翻译时就不可译成“什么简陋的有?”。同样《出师表》中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也不能翻译成“三次拜访我到草庐之中”。②判断句式,常用“……者,……也”来表示,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也有的判断句式用“乃”表示,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对于这样的句子,在翻译时一定要译成“……是……”的句式。③省略旬式,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句子都省略了主语或宾语,在翻译时如果我们不补充出来,就会造成读者的费解。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俱答之。”这句话在翻译时就要补充出以下括号中的内容:(桃花源中人1见到了渔人,竟然非常吃惊,就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
翻译时还需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变化,有些字词的意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江”、“河”在古汉语中一般专指“长江”、“黄河”,《愚公移山》中的“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中的“河阳”就是指“黄河北岸”。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中的“妻子”和“绝境”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也不尽相同。诸如此类的词句很多,所以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多加注意,准确翻译。
三、联系现实,启迪思想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加强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假设情境,联系现实,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在阅读兴致、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激发阅读热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对初中阶段所学的四五十篇文言文,我们可以通过把文章所蕴含的信息分类归纳,在比较中深入的领悟口味,以便进一步透彻地理解中心。如《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我们所学的文章中有几篇也表现了作者的此种心志呢?”教师可以以此为问题引导学生作一些归纳。同样的,《岳阳楼记》写出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种胸襟和抱负在许多古代诗文中也有所体现,对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作一归纳。《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对这种“君子”和“小人”的认识,许多的古代作家也作了直接或间接的阐释,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此作一梳理和归纳。同时,在这种归纳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与追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阅读文言文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平时要不断积累,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建构文言文教学新模式,绝不能“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昏昏”。用自己的阅读水平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起穿越渺远的时空,触摸先贤的灵魂。继承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不断开拓创新,丰富祖国优秀的文化之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朱王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