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丹田气是歌唱的物质基础和“源”动力。优美的歌声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只有合理、巧妙地运用丹田气,才能使歌声更具感染力。本文论述了丹田气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运用丹田气进行歌唱。
关键词:丹田支持力对抗控制
呼吸是歌唱的物质基础,没有呼吸,歌唱就无法进行。丹田气则是歌唱的“源”动力,没有丹田气的支持,发出的声音将是可怜的、毫无生气的声音。 在一千多年前,艺人段安节就在其所著的《乐府杂录》中写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而分抗坠之音,即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所谓“氤氲”,指亢气,气盛之貌,而“脐间”讲的是气息的支点。日本的声乐教育家薄一彬说:“只要能够自由自在地、均匀的完成控制和掌握丹田腹式呼吸法,那就无论是在高音、或是中音还是低音都能自由自在的歌唱。”
丹田究竟在哪里呢?气功大师们认为:丹田的部位有三个,一个在头顶百百会穴,成为上丹田;一个在心窝部,称为中丹田;一个在脐下三指,称为下丹田。我国当代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说:“实用于歌唱的呼吸需要分为四个丹田。即在小腹处的下丹田;在肚脐上面的中丹田;在胸部的上丹田,在后腰尾椎处的后丹田。”她认为,气要吸到腹部,与下丹田联系上,但要保持在中丹田。我认为,通常歌唱时所说的丹田应该在脐下三横指的小腹处。当然,呼吸时吸入的气体都在肺里面,将气吸到小腹只是一种意念。
那么,为什么气根本吸不到腹部,在歌唱时却要反复强调气沉丹田呢?在歌唱的时候,虽然气吸不到腹部,但腹部肌肉的运动可以决定呼吸的深浅。当然,歌唱时腹肌的这种运动不能独立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它是歌唱者根据演唱的需要,在意念的支配下,由腹部及周围的肌肉群协和作用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在歌唱时,小腹和腰部客观的存在一种支持力,这种支持力直接影响着呼吸,又间接影响着发声、咬字、共鸣等其他歌唱要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声的优劣。这就是声乐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强调气沉丹田的原因。
在生活中安静或说话的时候,气息需要量较少,这时的呼吸运动主要是以改变胸廓的周围径的大小为主的。也就是说,是一种横向扩张的呼吸运动,而歌唱时,需要的气息量增大,仅靠这种呼吸方式不能满足歌唱的需要。这时需要同时改变胸腔的上下径来增加吸气量,而且歌唱时以这种呼吸方式为主。这种胸腔上下径的改变主要依靠横胳膊的运动完成,横膈膜下降时胸腔扩大,横膈膜上升时胸腔缩小。但是横膈膜没有神经,它本身是无法随心所欲地活动的,这样横膈膜上下的运动就要通过腹部及周围肌肉群进行控制。腰腹及两肋向四周扩展的时候,横膈膜收缩下降,胸腔上下扩大,肺部充满了气体,这就是吸气的过程;肌肉收缩时,横膈膜上升,肺部气体被排除,这是呼气的过程。歌唱时,肺部呼出的气体吹动声带,使声带振动发声,因为歌唱时发出的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乐句上有长短的区别,歌曲的情绪上有激情柔美的变化,这样就需要用不同的气息来适应它,因此气息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乐府杂录中说》:“气粗音则浮,气弱音则薄,气浊音则滞,气散音则竭”。这几句话不仅体现出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足以体现气息控制的难度。而这种控制主要的部位就在腹部丹田,因此在歌唱时,腹部丹田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想唱好歌,吸气很重要。只有吸得好才能呼的好、唱的好。
“气沉丹田”的时候横膈膜是下降的,在外观上看身体的腹部和腰肋是开放的、膨胀的。实际上这是一种自然的、协调的运动,整个人处于一种既兴奋又放松的状态。有的歌者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吸气时,用力地向外撑腰部和腹部,这样就会使身体僵硬,腰肋和横膈膜也失去应有的弹性,反而造成气息不流动,这样的呼吸是无法唱好歌的。
气沉丹田是歌唱的前提,而巧妙地运用丹田气则是唱好歌的关键。“气沉丹田”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指吸气要深,而应该把丹田气的支持贯穿于歌唱的始终。
歌唱的过程就是气息呼出的过程。歌唱呼气时腹部要向内收缩,并以此推动气息向上向外呼出,使声带振动发声。为了保持气息,横膈膜在发声时还要继续保持收缩下降的状态,这样,向上与向下的力量就会形成一种对抗。而这种对抗的点就是小腹的丹田。这两种力量缺一不可却又不可能绝对平衡,如果平衡了,气就僵了。向上呼出的力量应略高于向下吸的保持力量。
明代魏良辅所著《曲律》中说:“则具最难,声色岂能兼备?但得响喉响润,发自丹田者,自能耐久”。意思是说选择一个天赋及素质好的歌手很难,但用丹田气歌唱,可以使嗓音条件不好的人提高声音质量,使“沙喉响润”。
丹田气的确可以使“沙喉响润”,但运用起来并不简单。一些初学者为了寻找气息支持的感觉,往往憋着一股劲儿去唱,使气息像一根木棍子顶在身体里,这就使气息失去了流动性,这样用气是不会发出圆润的声音的。在歌唱时,要想象气息是从丹田涌出,同时用小腹内缩的力量将气流向上“弹”出,气流经过中丹田在经过咽喉发出声音后继续送上头腔。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胸廓,横膈膜都是保持有弹性的扩张状态,而且小腹要一直托着向上的气息。此时小腹的感觉,确切的说应该是向内同时又是向上的。腹部丹田根据所要发出音的高低、强弱、音色的不同调节气息的流量和集中的程度。在低声区发出柔和的音色时,气息应流畅地通过声门;在唱高音的时候,声带只做边缘振动,声门也只有部分关拢,这时气息就要相对集中,以通过狭小声门。而且声音越高越强,丹田及腰肋支持的力度越大。声乐教师也常常用“音越高气越往下走”这句话提示学生加强丹田的支持力。
在演唱歌曲的时候,气息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但无论如何变幻,都离不开腹部丹田的支持。利用腰腹间的这种支持和对抗,可以获得强大的气息力量。只有把握住了这种对抗力,才能完成不同要求的音量与音高的演唱,只有巧妙地运用这种对抗力,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完成塑造音乐形象的目的。
关键词:丹田支持力对抗控制
呼吸是歌唱的物质基础,没有呼吸,歌唱就无法进行。丹田气则是歌唱的“源”动力,没有丹田气的支持,发出的声音将是可怜的、毫无生气的声音。 在一千多年前,艺人段安节就在其所著的《乐府杂录》中写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而分抗坠之音,即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所谓“氤氲”,指亢气,气盛之貌,而“脐间”讲的是气息的支点。日本的声乐教育家薄一彬说:“只要能够自由自在地、均匀的完成控制和掌握丹田腹式呼吸法,那就无论是在高音、或是中音还是低音都能自由自在的歌唱。”
丹田究竟在哪里呢?气功大师们认为:丹田的部位有三个,一个在头顶百百会穴,成为上丹田;一个在心窝部,称为中丹田;一个在脐下三指,称为下丹田。我国当代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说:“实用于歌唱的呼吸需要分为四个丹田。即在小腹处的下丹田;在肚脐上面的中丹田;在胸部的上丹田,在后腰尾椎处的后丹田。”她认为,气要吸到腹部,与下丹田联系上,但要保持在中丹田。我认为,通常歌唱时所说的丹田应该在脐下三横指的小腹处。当然,呼吸时吸入的气体都在肺里面,将气吸到小腹只是一种意念。
那么,为什么气根本吸不到腹部,在歌唱时却要反复强调气沉丹田呢?在歌唱的时候,虽然气吸不到腹部,但腹部肌肉的运动可以决定呼吸的深浅。当然,歌唱时腹肌的这种运动不能独立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它是歌唱者根据演唱的需要,在意念的支配下,由腹部及周围的肌肉群协和作用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在歌唱时,小腹和腰部客观的存在一种支持力,这种支持力直接影响着呼吸,又间接影响着发声、咬字、共鸣等其他歌唱要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声的优劣。这就是声乐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强调气沉丹田的原因。
在生活中安静或说话的时候,气息需要量较少,这时的呼吸运动主要是以改变胸廓的周围径的大小为主的。也就是说,是一种横向扩张的呼吸运动,而歌唱时,需要的气息量增大,仅靠这种呼吸方式不能满足歌唱的需要。这时需要同时改变胸腔的上下径来增加吸气量,而且歌唱时以这种呼吸方式为主。这种胸腔上下径的改变主要依靠横胳膊的运动完成,横膈膜下降时胸腔扩大,横膈膜上升时胸腔缩小。但是横膈膜没有神经,它本身是无法随心所欲地活动的,这样横膈膜上下的运动就要通过腹部及周围肌肉群进行控制。腰腹及两肋向四周扩展的时候,横膈膜收缩下降,胸腔上下扩大,肺部充满了气体,这就是吸气的过程;肌肉收缩时,横膈膜上升,肺部气体被排除,这是呼气的过程。歌唱时,肺部呼出的气体吹动声带,使声带振动发声,因为歌唱时发出的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乐句上有长短的区别,歌曲的情绪上有激情柔美的变化,这样就需要用不同的气息来适应它,因此气息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乐府杂录中说》:“气粗音则浮,气弱音则薄,气浊音则滞,气散音则竭”。这几句话不仅体现出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足以体现气息控制的难度。而这种控制主要的部位就在腹部丹田,因此在歌唱时,腹部丹田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想唱好歌,吸气很重要。只有吸得好才能呼的好、唱的好。
“气沉丹田”的时候横膈膜是下降的,在外观上看身体的腹部和腰肋是开放的、膨胀的。实际上这是一种自然的、协调的运动,整个人处于一种既兴奋又放松的状态。有的歌者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吸气时,用力地向外撑腰部和腹部,这样就会使身体僵硬,腰肋和横膈膜也失去应有的弹性,反而造成气息不流动,这样的呼吸是无法唱好歌的。
气沉丹田是歌唱的前提,而巧妙地运用丹田气则是唱好歌的关键。“气沉丹田”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指吸气要深,而应该把丹田气的支持贯穿于歌唱的始终。
歌唱的过程就是气息呼出的过程。歌唱呼气时腹部要向内收缩,并以此推动气息向上向外呼出,使声带振动发声。为了保持气息,横膈膜在发声时还要继续保持收缩下降的状态,这样,向上与向下的力量就会形成一种对抗。而这种对抗的点就是小腹的丹田。这两种力量缺一不可却又不可能绝对平衡,如果平衡了,气就僵了。向上呼出的力量应略高于向下吸的保持力量。
明代魏良辅所著《曲律》中说:“则具最难,声色岂能兼备?但得响喉响润,发自丹田者,自能耐久”。意思是说选择一个天赋及素质好的歌手很难,但用丹田气歌唱,可以使嗓音条件不好的人提高声音质量,使“沙喉响润”。
丹田气的确可以使“沙喉响润”,但运用起来并不简单。一些初学者为了寻找气息支持的感觉,往往憋着一股劲儿去唱,使气息像一根木棍子顶在身体里,这就使气息失去了流动性,这样用气是不会发出圆润的声音的。在歌唱时,要想象气息是从丹田涌出,同时用小腹内缩的力量将气流向上“弹”出,气流经过中丹田在经过咽喉发出声音后继续送上头腔。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胸廓,横膈膜都是保持有弹性的扩张状态,而且小腹要一直托着向上的气息。此时小腹的感觉,确切的说应该是向内同时又是向上的。腹部丹田根据所要发出音的高低、强弱、音色的不同调节气息的流量和集中的程度。在低声区发出柔和的音色时,气息应流畅地通过声门;在唱高音的时候,声带只做边缘振动,声门也只有部分关拢,这时气息就要相对集中,以通过狭小声门。而且声音越高越强,丹田及腰肋支持的力度越大。声乐教师也常常用“音越高气越往下走”这句话提示学生加强丹田的支持力。
在演唱歌曲的时候,气息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但无论如何变幻,都离不开腹部丹田的支持。利用腰腹间的这种支持和对抗,可以获得强大的气息力量。只有把握住了这种对抗力,才能完成不同要求的音量与音高的演唱,只有巧妙地运用这种对抗力,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完成塑造音乐形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