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基础科研一个安静的治学环境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北京大学青年教师韦东奕的视频和相关事迹在网络上走红,很多网民表达了对韦东奕的喜爱。作为一颗国际数学领域耀眼的新星,韦东奕选择留在国内读博并且任教,一方面说明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发展,我国基础科学以及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否则我们很难留住像韦东奕这样的青年才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有尊敬科学、尊敬科学家的氛围,这是非常可喜的,有利于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但我们也要看到,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有其特殊性与规律性,即需要学者保持纯粹,不能被外界过多打扰。想必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韦东奕走红网络后,北京大学很快通过“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BICMR”公众号发布了题为《青年学者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的短文,呼吁社会各界“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因为唯有安静的环境才能让青年才俊真正成長为顶级大师。那么何谓安静的治学环境呢?
  首先,需要让学者有自由的学术交流物理空间。比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便集合了众多来自基础科学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让他们能够在一个风景优美的自然空间中进行跨学科的自由交流,造就了科学史上的多段佳话。这也是国际国内诸多知名高校努力打造宽松宁静校园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需要让学者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不要被过多的非科学研究事务分心。党和政府曾发出号召“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天时间搞科研工作”。当前,由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高教系统内部各种活动名目繁多,加之外界喧嚣不停。面对这些情况,高教系统管理者要有所坚守,不能让时间被各种不相关的娱乐与应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活动所占用,这也是北京大学在第一时间呼吁网络上淡化对韦东奕进行讨论的初衷。
  还有经常被人忽视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即社会与相关部门需要给予基础科学研究相对宽松的评价机制与管理机制。一方面,基础科学研究需要极高的智力投入,科学家的智商和逆商如果不够高,很难突破人类知识的障碍与界限。另一方面,基础科学研究的竞争极其残酷,可能成千上万的顶尖科学家穷其一生都没有办法获得任何进展与突破。况且基础科学研究还有一个特点,即一旦有所进展与突破,就将是名垂史册。
  除了竞争残酷外,基础科学的科学家会经常被人质疑“你的研究有什么用”。比如此次“韦神走红”,网络上就有舆论质疑韦东奕的研究“没有什么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创院院长、教育学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曾经论述过“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强调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的研究需要去除一些实用取向的功利性,这将大大有助于科学家对于学术研究的自由探索,进而帮助科学家取得研究上的成功。
  “上帝粒子”之父、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曾对英国的科研评估颇有微词。他认为科研评估对科学研究“影响”的注重将会导致英国高等教育机构优先进行短期内就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研究,至于那些最具创新意义的研究——打破固有模式、重新定义学术领域的研究,则将可能面临萎缩,因为这样的科学研究风险极高,而且即使成功了,也可能在短时期内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屠龙之术”。笔者带领团队对英国科研评估的数据进行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彼得·希格斯的忧虑——过分关注科学研究的短期影响将会拉低基础科学在评估中的得分。如果这样的评估又和经费等挂钩,势必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可见,对基础科学研究的评价需要格外慎重,不能简单地使用显性的指标去判断一个学者的水平与未来。所谓“青年学者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应该包括不能让一些短期的评价指标干扰了基础科学研究。
  因此,社会各界要给予韦东奕以及其他众多青年基础科学研究者更加安静与宽松的治学环境,让他们能够敢于冒险与创新,以取得更多关键性的突破。即使韦东奕们在基础科学的探索上最终没有取得耀眼的成就,这种安静与宽松的治学环境也必将使得下一代的中国科学家们在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取得进步。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者登上世界科学的巅峰。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摘自《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其他文献
在机电自动化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者需要关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胜任能力的强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及其就业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将行动导向理念渗透到机电自动化课程教学当中,对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胜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行动导向理念所具有的内涵与特点作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从教学设计原则与教学方法两个层面,对行动导向理念在基点自动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案例概述rn本案例借助文学经典《声律启蒙》润色习作,以解决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语言匮乏、景物描写思维局限的问题.通过“初用经典、丰富语言”环节,使学生初步树立用传统经典润色作文的意识并能有所应用;通过“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环节,明析润色难点所在,探究出四个对策:1.承与转,处理好;2.巧化用,增文采;3.看静图,写动景;4.多感官,身亲临.以此进一步修改完善作文.
期刊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我国的现代物流行业在不断地进行优化,并且进行了现代物流的自动化立体仓库设计,这使得我国的现代物流行业能够更加稳定地发展下去.
【课例主题与观察要点】  聚焦“整本书阅读中的活动设计”的课例研修主题,探索《红楼梦》网状叙事结构的特点和作用。观察要点有:1.课时目标的适切性;2.学习环节的对应性;3.同伴互助的启发性;4.自主建构的有效性。  【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  《红楼梦》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范本。基于“高一学生阅读小说大多只关注故事情节本身,而缺乏对叙事结构的认知和赏析”这一阅读现状和学情,我以
期刊
[课例主题与观察要点]rn本课教学践行“师之蕴:目标贯通的学习课堂”的教学主张.rn建议从以下要点观察课堂:1.课时目标的具体化;2.学习环节的对应性;3.自主学习的有效性.rn[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rn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但身上常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杨绛的散文《老王》便是选录其中的一篇.
期刊
班主任工作需要无私的爱的奉献,而这种爱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不同于亲子之情、兄妹之情、友人之情,它是多种爱的集合体,这种爱的集合体又是沟通师生情感,做好班级工作的桥梁.
在互联网新时代进程中,人们获取各项资源的渠道都越来越多,孩子早熟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许多小学生已经能深刻理解情绪表达的意义,家长或教师的言行与情绪变化,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要让教育的种子发芽,并且茁壮成长,教师及家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浇灌更多的爱,给小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正面的学习环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地说,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其中,语感的培养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所谓语感,就是通过对语言知识、内容的积累以及对语言形式的理解等有意识的学习
期刊
【课时教学目标】  1.以单篇考场记叙文为例,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本内涵,掌握考场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提升考试信心。(教学重点)  2.提高记叙文的共情能力。(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通过六、七年级的学习,记叙文的知识点基本都已学习完毕,学生对于常见的考点应该是了然于心,往往出现的问题是课堂上教师提起,学生想起;教师不引导,学生不知道;对于考點的判定不准确,难
期刊
一、研究背景和价值取向rn1.探寻缘起rn在教育界,课堂互动话语是毋庸置疑的核心关注,也是历久弥新的研究热点.课堂话语是课堂互动的集中体现,若想通达学科腹地、参悟学习规律、直抵课堂内核、切中教学本质,唯有聚焦课堂互动话语的运作机制进行持续而深入的探索.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曾批判课堂话语中由于第一人称缺失造成的非人称化和非主体化现象,他认为这会导致师生的个人关系失去了“我与你”的对话关系的性质,而变为内化了权力关系的“师生关系”.虽然教学变革一直强调师生平等对话,以学习为中心等理念,但现实教学中教师有意无意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