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教育的构成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分别发挥着各自的教育功能。学生的成长需要三种教育形式的配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有限,一般需要通过自我的社会生活体验与社区教育等形式接受社会教育。生命教育需要学生对生命产生正确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生命、体验生命。应用三种模式,能够使得生命教育更为全面,本文展开探讨。
关键词:学校生命教育;德育课程;学校、家庭、社会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基础认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意识成长对学生终身都具有影响。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工业因素等的影响,人们更为重视眼前的生活,对生命的思考存在着不足。这就导致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各种环境中,接受的生命教育影响都极为有限。需要对现实的生命教育状况进行审视,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结合的教育方式,展开生命教育。
一、学校中生命教育的课程构建
在三种教育的模式中,学校教育对小学阶段学生所具有的重要性最高,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能够接受到专业的教育指导,通过体系化的课程内容,接受生命教育。
1、从校园文化的塑造中灌输生命意识
首先,从学校整体的文化塑造进行分析,需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校文化中去。小学阶段校园文化的塑造需要与学生的行为进行连接,学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使得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感悟。例如,在植树节开展植树活动,让学生与大自然产生亲密的接触,了解植物的缓慢生长过程,体会生命的宝贵。在活动展开之前,学校方面需要要求在不同的班级中,先对学生进行植物知识普及,了解到基础的植物生长规律。在活动展开之后,各班级需要组织学生谈谈在活动中的生命感悟,应用作文、绘画、板报等形式进行展现。
2、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在生命教育的课程构建中,要重视课程的系统性。选择适合于学生应用的生命教育读本,通过对读本的统一学习与探讨,学生可以对生命教育中各种概念产生较为明确的认识。在认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实践,获得实际的生命感悟与体验。学校教育的环境除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之外,也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的重要场所。在校园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相处,能够产生更多的生命感悟。例如,在生命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掌握与他人相处的原则,在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公德心。
3、对学生家庭进行生命教育指导
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来说,更为专业,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然而,学生的家庭环境各有不同,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差别,这就导致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引导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小学学校需要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状况,给予家长生命教育引导。
例如,应用校园的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邀请家长到校园中感受学校的氛围。在校园中应用生命教育相关主题作为宣传,使得家长对生命教育产生初步认识。在不同班级的家长会中,班主任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再度强调。最后,需要班主任教师在后期的指导工作中,应用线上交流手段,与家长进行持续的联系与沟通[1]。
二、应用家庭教育深化学生的生命感受
在学校中学生作为集体的一份子,更多会体会到集体生活的感受。家庭中的学生却是作为家庭中特殊成员,享受到家人关爱。这种情况下,应用家庭教育环境深化学生的生命感受,是极为适当的。
為此,在家庭中家长需要主动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接收的生命教育相应的概念,应用家庭生活深化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例如,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年龄家庭成员的生活状态进行观察,其中包括幼儿、老人以及中青年人等等,由于年龄的区别,这些家庭成员处于不同的生命阶段,在具体的生活行为表现上就会有所不同。如,许多老年人身体素质不佳,没有能力参与各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等等。通过这种认知,小学生能够对自己未来的生命发展有所了解,并且更加珍惜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2]。
三、应用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接受了生命教育相关概念,又产生了一定的生命体验,应用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的生命教育,其中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展开实践。
社会教育的内容较广,学生参与的社会教育通常是由学校与社会单位联合组织的,或者是学生在家庭的引导下参与的社会活动。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进行合作,定期的展开生命教育的活动,参观禁毒展览、吸烟危害展览等等,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不良的行为,会引起生命危害。此外,在社会教育中,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尚且不全面,应用法治教育的形式能够使得学生从法律的角度对自我、社会产生更多的认识。例如,在校园中可以展开生命安全的法律知识宣传,应用校园中的法治辅导员展开相关教育等[3]。
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应用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教育策略,能够使得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更为全面。需要以学校教育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引导模式,结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构建出全面的生命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万小平. 新课程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 课程教育研究,2012(16):54.
[2]贾昆.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的构建[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1):112-113.
[3]孙方. 生命教育与多元生命课程构建[J]. 教育研究,2015,36(11):145-148.
关键词:学校生命教育;德育课程;学校、家庭、社会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基础认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意识成长对学生终身都具有影响。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工业因素等的影响,人们更为重视眼前的生活,对生命的思考存在着不足。这就导致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各种环境中,接受的生命教育影响都极为有限。需要对现实的生命教育状况进行审视,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结合的教育方式,展开生命教育。
一、学校中生命教育的课程构建
在三种教育的模式中,学校教育对小学阶段学生所具有的重要性最高,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能够接受到专业的教育指导,通过体系化的课程内容,接受生命教育。
1、从校园文化的塑造中灌输生命意识
首先,从学校整体的文化塑造进行分析,需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校文化中去。小学阶段校园文化的塑造需要与学生的行为进行连接,学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使得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感悟。例如,在植树节开展植树活动,让学生与大自然产生亲密的接触,了解植物的缓慢生长过程,体会生命的宝贵。在活动展开之前,学校方面需要要求在不同的班级中,先对学生进行植物知识普及,了解到基础的植物生长规律。在活动展开之后,各班级需要组织学生谈谈在活动中的生命感悟,应用作文、绘画、板报等形式进行展现。
2、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在生命教育的课程构建中,要重视课程的系统性。选择适合于学生应用的生命教育读本,通过对读本的统一学习与探讨,学生可以对生命教育中各种概念产生较为明确的认识。在认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实践,获得实际的生命感悟与体验。学校教育的环境除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之外,也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的重要场所。在校园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相处,能够产生更多的生命感悟。例如,在生命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掌握与他人相处的原则,在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公德心。
3、对学生家庭进行生命教育指导
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来说,更为专业,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然而,学生的家庭环境各有不同,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差别,这就导致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引导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小学学校需要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状况,给予家长生命教育引导。
例如,应用校园的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邀请家长到校园中感受学校的氛围。在校园中应用生命教育相关主题作为宣传,使得家长对生命教育产生初步认识。在不同班级的家长会中,班主任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再度强调。最后,需要班主任教师在后期的指导工作中,应用线上交流手段,与家长进行持续的联系与沟通[1]。
二、应用家庭教育深化学生的生命感受
在学校中学生作为集体的一份子,更多会体会到集体生活的感受。家庭中的学生却是作为家庭中特殊成员,享受到家人关爱。这种情况下,应用家庭教育环境深化学生的生命感受,是极为适当的。
為此,在家庭中家长需要主动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接收的生命教育相应的概念,应用家庭生活深化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例如,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年龄家庭成员的生活状态进行观察,其中包括幼儿、老人以及中青年人等等,由于年龄的区别,这些家庭成员处于不同的生命阶段,在具体的生活行为表现上就会有所不同。如,许多老年人身体素质不佳,没有能力参与各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等等。通过这种认知,小学生能够对自己未来的生命发展有所了解,并且更加珍惜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2]。
三、应用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接受了生命教育相关概念,又产生了一定的生命体验,应用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的生命教育,其中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展开实践。
社会教育的内容较广,学生参与的社会教育通常是由学校与社会单位联合组织的,或者是学生在家庭的引导下参与的社会活动。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进行合作,定期的展开生命教育的活动,参观禁毒展览、吸烟危害展览等等,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不良的行为,会引起生命危害。此外,在社会教育中,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尚且不全面,应用法治教育的形式能够使得学生从法律的角度对自我、社会产生更多的认识。例如,在校园中可以展开生命安全的法律知识宣传,应用校园中的法治辅导员展开相关教育等[3]。
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应用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教育策略,能够使得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更为全面。需要以学校教育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引导模式,结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构建出全面的生命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万小平. 新课程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 课程教育研究,2012(16):54.
[2]贾昆.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的构建[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1):112-113.
[3]孙方. 生命教育与多元生命课程构建[J]. 教育研究,2015,36(11):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