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旋律。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中提出问题,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体验,主体得到发展,课堂效益明显提高。
一、创设情景,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
创设有新意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关系,沟通良好的师生情感,引发学生主动热爱数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活泼的情形之下,打开探索之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绪对待每一位学生,站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一起探索数学问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轻松、愉悦的情感,并在新奇的情景中激发学习兴趣,在质疑和解疑中探索出解答方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如图:),结果小白兔获胜,小狗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公不公平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出于好奇,深深地被问题所吸引,从而进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二、精心设计,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究问题的情景中,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动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性活动中构建数学知识,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同时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交流,在合作中共同促进学生主体探索,提供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学得实在,主体探索意识得到加强,探索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计算64.8÷648,之后复习回顾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把算式64.8÷648变成为648÷64.8导入新课。并设计提问:除数有什么特点?怎样使除数转化为整数?要使商不变,你们有什么办法?想一想,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在强烈试解的欲望中,主动去探索与交流,在合作中共同促进学生主体探索意识。在探索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赞美、鼓励和启发,保持兴奋的探索欲望。
三、动手实践,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
动手操作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这些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价值和作用,获取他们生活中缺乏而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化抽象为形象,化知识为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获得真正的理解,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第一,先了解圆锥体积的作用:(1)课件出示小东家要建造新房子的效果图,旁边有几堆沙子和石子,并出示问题:小东要建的新房子需350多立方米沙和150多立方米石子,这些沙子和石子够不够?(2)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你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公式应该怎样推导出来?我们是否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第二,动手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1)让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圆锥量杯(等底等高)和水;(2)各组动手量一量,把圆柱里的水倒进圆锥或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要几次刚好倒完?(3)小组讨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4)汇报结果: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圆柱里的水倒进圆锥要3次才能倒完,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也要3次才能倒满。板书:1/2,因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s×h,所以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2,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则v=1/2sh。第三,启发学生思考:计算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或半径能不能求圆锥的体积?怎样求?在以上的问题中,着重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的自主观察和自主探索中掌握新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四、多元评价。提高自主探索的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多元评价就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也就是不仅仅局限于成绩上,更多的应该涉及到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综合能力等各个方面。因此,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他们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索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课堂上,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断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探索热情。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圆心、直径和半径的特征,然后提出问题:怎样找到圆心?什么叫直径和半径?它们各有多少条?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我都能及时评价,给予充分的表扬、肯定和鼓励。如有个学生把圆对折2次后就举手回答说:圆正中有个点叫圆心,圆有2条直径和4条半径,直径是半径的2倍。我马上表扬他是个积极尝试、动作迅速的孩子,并鼓励他继续探索,不一会儿,他又高兴地举起了手,还没等我喊他,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回答:圆有一个圆心和无数条直径和半径。我又及时肯定他:“你真棒!又有新的发现,同学们想想直径是半径的2倍吗?”马上有学生回答是在同一个圆内,也有一学生回答是大小相等的圆,直径是半径的2倍。学生在这过程中获得了探索成功的体验,探索的热情大大提高,顺利探索出圆的基本特征。
总之,让自主探索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才能真正地解放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得到充分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切切实实地使他们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一、创设情景,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
创设有新意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关系,沟通良好的师生情感,引发学生主动热爱数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活泼的情形之下,打开探索之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绪对待每一位学生,站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一起探索数学问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轻松、愉悦的情感,并在新奇的情景中激发学习兴趣,在质疑和解疑中探索出解答方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如图:),结果小白兔获胜,小狗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公不公平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出于好奇,深深地被问题所吸引,从而进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
二、精心设计,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究问题的情景中,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动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性活动中构建数学知识,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同时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交流,在合作中共同促进学生主体探索,提供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学得实在,主体探索意识得到加强,探索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计算64.8÷648,之后复习回顾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把算式64.8÷648变成为648÷64.8导入新课。并设计提问:除数有什么特点?怎样使除数转化为整数?要使商不变,你们有什么办法?想一想,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在强烈试解的欲望中,主动去探索与交流,在合作中共同促进学生主体探索意识。在探索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赞美、鼓励和启发,保持兴奋的探索欲望。
三、动手实践,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
动手操作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这些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价值和作用,获取他们生活中缺乏而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化抽象为形象,化知识为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获得真正的理解,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第一,先了解圆锥体积的作用:(1)课件出示小东家要建造新房子的效果图,旁边有几堆沙子和石子,并出示问题:小东要建的新房子需350多立方米沙和150多立方米石子,这些沙子和石子够不够?(2)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你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公式应该怎样推导出来?我们是否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第二,动手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1)让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圆锥量杯(等底等高)和水;(2)各组动手量一量,把圆柱里的水倒进圆锥或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要几次刚好倒完?(3)小组讨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4)汇报结果: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圆柱里的水倒进圆锥要3次才能倒完,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也要3次才能倒满。板书:1/2,因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s×h,所以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2,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则v=1/2sh。第三,启发学生思考:计算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或半径能不能求圆锥的体积?怎样求?在以上的问题中,着重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的自主观察和自主探索中掌握新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四、多元评价。提高自主探索的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多元评价就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也就是不仅仅局限于成绩上,更多的应该涉及到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综合能力等各个方面。因此,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他们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索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课堂上,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断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探索热情。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圆心、直径和半径的特征,然后提出问题:怎样找到圆心?什么叫直径和半径?它们各有多少条?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我都能及时评价,给予充分的表扬、肯定和鼓励。如有个学生把圆对折2次后就举手回答说:圆正中有个点叫圆心,圆有2条直径和4条半径,直径是半径的2倍。我马上表扬他是个积极尝试、动作迅速的孩子,并鼓励他继续探索,不一会儿,他又高兴地举起了手,还没等我喊他,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回答:圆有一个圆心和无数条直径和半径。我又及时肯定他:“你真棒!又有新的发现,同学们想想直径是半径的2倍吗?”马上有学生回答是在同一个圆内,也有一学生回答是大小相等的圆,直径是半径的2倍。学生在这过程中获得了探索成功的体验,探索的热情大大提高,顺利探索出圆的基本特征。
总之,让自主探索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才能真正地解放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得到充分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切切实实地使他们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