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突出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的方法上强调科学的探究。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经历,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提供时空。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把握呢?本人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多年从事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经验入手分析,探索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个性成长 教师 学生
一、优化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材“人才培养,教材先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的改革也早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历史与社会》有很强的综合性,是将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而成的新的综合学科。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本着教材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一,教材内容要贴近生活。以前的历史教材侧重于学科知识和技能,专业性强,学生学习难度大,积极性低。在教学中,要把有限的教材内容与无限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教材内容生活化的转变。比如新课程中很多插图都是我们现实生活极易接触到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等,此外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每天涉及到的东西。第二,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我们要懂得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如校本课程的教材、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本地的历史遗迹与博物馆、社区与家庭资源等进行教学。
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以往教育模式存在许多问题: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联系实际生活,重视课本知识,较少关注本学科的科研知识,注重课堂讲解,忽视学生活动。教师“满堂灌”现象明显,不能把学生当成课堂的真正主体,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低、效率低下。
为此我们努力摸索多种教学模式,比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自主学习是让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思考、探索、实践、再质疑、再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发挥指导性作用是非常需要的。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前提是“师傅先领进门”比如对黄河治理这块知识的教学,我们可出示下表:
河段 上游 中游 下游
问题
治理
对于黄河的治理,老师先以黄河上游为例进行教学,再让学生以此为例思考黄河中游和下游的问题和状况,给学生以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现能力的机会,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探究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依据自身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在探究过程中获取创新实践的能力、获取思维上的发展,从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其功能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的个性特点、学生群体的知识架构及学习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条件相互配合才能发挥,这就决定了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变化完善才能成为真正有意义的模式,这就决定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个过程,如果单纯强调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三、历史与社会老师的自我发展
教育理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灵魂)决定教师知不知道“教”。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从教者必须有这样一种理念,即“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 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的个性”;“应该在每个学生身上找到他们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并开发它、孕育它、培养它,使之充分显露出来----也就是说,要把人的个性提到完美人格的高水平上来,”"因为“如果你是教历史的,你的教育任务首先要看到,在你课堂上听讲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你应该看到,你面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负和干劲。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时,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 如: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相关的教学能力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信息;能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展现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能设计分化式的学习任务;组织多种学习活动等。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得到最佳的发展,并获得相应的学业进步。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也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四、个性发展“度”的把握
个性教育实质强调的是儿童个性作为教育的中心,而不再把知识作为教育的中心。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否定。杜威提出的“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的儿童中心论思想就体现这个论点。就是告诉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征,把它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而尊重儿童的个性重要的是发展儿童的优秀品质,发挥其优势,纠正其不足。但如果过分强调儿童的自发性,过于担心束缚他们的个性,就容易走极端,教育无法真正实施。人的个性发展基本是朝着两个主要的维度变化的,其一是个性的“个体化”;其二是个性的“社会化”,“个性教育不是否定社会化而强调个性化的极端教育。在个性教育的视野里,个性化与社会化是非同一的但却是统一的过程。”人不是极端个人化的人,还应当是符合社会良性规范的人,必须具有高度的公民意识。
五、结论
总之,人的个性发展能成就自我价值,影响社会发展。初中阶段人的个性形成已具雏形,它受多种因素影响。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作为我们老师就有责任去积极引导,让学生认识个性,了解自我,真正地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余艳,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探究性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0/20
[2]尤翠雪,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4
[3]张芬,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 优化历史与社会课质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个性成长 教师 学生
一、优化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材“人才培养,教材先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的改革也早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历史与社会》有很强的综合性,是将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而成的新的综合学科。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本着教材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一,教材内容要贴近生活。以前的历史教材侧重于学科知识和技能,专业性强,学生学习难度大,积极性低。在教学中,要把有限的教材内容与无限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教材内容生活化的转变。比如新课程中很多插图都是我们现实生活极易接触到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等,此外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每天涉及到的东西。第二,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弹性。我们要懂得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如校本课程的教材、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本地的历史遗迹与博物馆、社区与家庭资源等进行教学。
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以往教育模式存在许多问题: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联系实际生活,重视课本知识,较少关注本学科的科研知识,注重课堂讲解,忽视学生活动。教师“满堂灌”现象明显,不能把学生当成课堂的真正主体,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低、效率低下。
为此我们努力摸索多种教学模式,比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自主学习是让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思考、探索、实践、再质疑、再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发挥指导性作用是非常需要的。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前提是“师傅先领进门”比如对黄河治理这块知识的教学,我们可出示下表:
河段 上游 中游 下游
问题
治理
对于黄河的治理,老师先以黄河上游为例进行教学,再让学生以此为例思考黄河中游和下游的问题和状况,给学生以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现能力的机会,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探究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依据自身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在探究过程中获取创新实践的能力、获取思维上的发展,从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其功能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的个性特点、学生群体的知识架构及学习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条件相互配合才能发挥,这就决定了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变化完善才能成为真正有意义的模式,这就决定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个过程,如果单纯强调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三、历史与社会老师的自我发展
教育理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灵魂)决定教师知不知道“教”。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从教者必须有这样一种理念,即“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 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的个性”;“应该在每个学生身上找到他们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并开发它、孕育它、培养它,使之充分显露出来----也就是说,要把人的个性提到完美人格的高水平上来,”"因为“如果你是教历史的,你的教育任务首先要看到,在你课堂上听讲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你应该看到,你面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负和干劲。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时,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 如: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相关的教学能力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信息;能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展现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能设计分化式的学习任务;组织多种学习活动等。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得到最佳的发展,并获得相应的学业进步。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也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四、个性发展“度”的把握
个性教育实质强调的是儿童个性作为教育的中心,而不再把知识作为教育的中心。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否定。杜威提出的“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的儿童中心论思想就体现这个论点。就是告诉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征,把它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而尊重儿童的个性重要的是发展儿童的优秀品质,发挥其优势,纠正其不足。但如果过分强调儿童的自发性,过于担心束缚他们的个性,就容易走极端,教育无法真正实施。人的个性发展基本是朝着两个主要的维度变化的,其一是个性的“个体化”;其二是个性的“社会化”,“个性教育不是否定社会化而强调个性化的极端教育。在个性教育的视野里,个性化与社会化是非同一的但却是统一的过程。”人不是极端个人化的人,还应当是符合社会良性规范的人,必须具有高度的公民意识。
五、结论
总之,人的个性发展能成就自我价值,影响社会发展。初中阶段人的个性形成已具雏形,它受多种因素影响。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作为我们老师就有责任去积极引导,让学生认识个性,了解自我,真正地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余艳,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探究性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0/20
[2]尤翠雪,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4
[3]张芬,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 优化历史与社会课质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