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学习主动性 培养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
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促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这时的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鼓励者和欣赏者。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善于提出与同学、老师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把课前学生自由自在的表达、课中大胆提问、课后个别质疑贯穿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我在教学童话《云雀的心愿》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结合预习自由讨论:小云雀的美好心愿是什么?(到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它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美好的心愿?同学们发言踊跃,甲说:因为森林太重要了;乙说:因为森林有保护土地的作用;丙说:因为森林有防洪、蓄水的作用;丙说:因为森林有调节气温的作用……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接着,教师因势利导,“现在,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跟着云雀妈妈去走一走、看一看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二、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在阅读中学会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情趣
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往往是经历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在学习中主动地去释疑。
实践表明,凡是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劲头足,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并适时给予激励。使他们不断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将自己的思维触角伸向课文的重、难点。
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引导学生针对语文的特点,从课题上发现问题,从字、词的用法,语句及课文内容的含义,以及标点的使用等方面,提出疑问。学生的疑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教师可因势利导,控制教学过程,对学生已懂得的内容,不宜反复强调,这既会浪费时间,又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例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学生通过自学就能知道“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在这类问题上没有必要反复询问,引导学生质疑的重点主要是体会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对于学生的疑问,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解答的,就应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理解,若是超越课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范围的,则启发学生通过读课外书、询问长辈等获取答案。对于自己质疑求解,有钻研精神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释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情趣
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参与质疑,更要关注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释疑。教师要注意提供给学生解疑的机会:(1)在文中寻找勾画答案;(2)在读读议议中理解内容;(3)在书写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现行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中都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多数能在文章中找到。为了让学生学会完整地回答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边读、边想、边圈”的学习方法,在文中画出重点词句,再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回答,有些问题是编写者根据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的,在文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语境体会,或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才能得出答案。教学中可采用朗读、填空、同桌讨论,对老师讲悄悄话等方法,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解疑中来。有些问题不能仅靠少数几位同学说出答案,而要让大家各抒己见,通过启发交流,使问题得到圆满解答。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不能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凭借自己对社会的感知去体会,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体会,这样就容易理解了。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适时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主动、积极的学习,学生会在主动的学习参与中,逐步学会将知识迁移,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等方法去解疑。
三、提供参与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
质疑、释疑的过程,并非仅靠“问题”、“讨论”来完成的,单一的教学法,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所以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多渠道地为学生创设参与机会,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获得新知识。
(一)参与实物演示,在操作中明理
学生对亲身经历、感知的事物会产生极深的印象,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可用机会让学生共同参与板书、演示。如教學《烟台的海》一文时,因当地的大部分学生都未见过大海,我借助投影映示了课文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边看画面边听录音的过程中,感受到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能促使他们以更主动、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运用体态语言表情达意
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笔者认为应该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练习的机会,用体态语言、表情代替个别回答和齐声回答。例如生字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用手指比划生字笔画,练习时可让学生用手指显示选择题选项的序号等。在体态动作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三)借助互动学习,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为学生架设通往新知识的“桥梁”的同时,练就学生造桥的本领。教学中,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地进行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以达到“自能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可适时的选择机会让学生互做小老师,运用他们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新知识,在互教互学中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善于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语文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学习主动性 培养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
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促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这时的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鼓励者和欣赏者。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善于提出与同学、老师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把课前学生自由自在的表达、课中大胆提问、课后个别质疑贯穿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我在教学童话《云雀的心愿》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结合预习自由讨论:小云雀的美好心愿是什么?(到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它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美好的心愿?同学们发言踊跃,甲说:因为森林太重要了;乙说:因为森林有保护土地的作用;丙说:因为森林有防洪、蓄水的作用;丙说:因为森林有调节气温的作用……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接着,教师因势利导,“现在,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跟着云雀妈妈去走一走、看一看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二、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在阅读中学会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情趣
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往往是经历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在学习中主动地去释疑。
实践表明,凡是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劲头足,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并适时给予激励。使他们不断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将自己的思维触角伸向课文的重、难点。
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引导学生针对语文的特点,从课题上发现问题,从字、词的用法,语句及课文内容的含义,以及标点的使用等方面,提出疑问。学生的疑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教师可因势利导,控制教学过程,对学生已懂得的内容,不宜反复强调,这既会浪费时间,又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例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学生通过自学就能知道“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在这类问题上没有必要反复询问,引导学生质疑的重点主要是体会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对于学生的疑问,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解答的,就应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理解,若是超越课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范围的,则启发学生通过读课外书、询问长辈等获取答案。对于自己质疑求解,有钻研精神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释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情趣
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参与质疑,更要关注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释疑。教师要注意提供给学生解疑的机会:(1)在文中寻找勾画答案;(2)在读读议议中理解内容;(3)在书写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现行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中都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多数能在文章中找到。为了让学生学会完整地回答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边读、边想、边圈”的学习方法,在文中画出重点词句,再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回答,有些问题是编写者根据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的,在文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语境体会,或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才能得出答案。教学中可采用朗读、填空、同桌讨论,对老师讲悄悄话等方法,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解疑中来。有些问题不能仅靠少数几位同学说出答案,而要让大家各抒己见,通过启发交流,使问题得到圆满解答。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不能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凭借自己对社会的感知去体会,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体会,这样就容易理解了。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适时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主动、积极的学习,学生会在主动的学习参与中,逐步学会将知识迁移,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等方法去解疑。
三、提供参与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
质疑、释疑的过程,并非仅靠“问题”、“讨论”来完成的,单一的教学法,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所以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多渠道地为学生创设参与机会,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获得新知识。
(一)参与实物演示,在操作中明理
学生对亲身经历、感知的事物会产生极深的印象,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可用机会让学生共同参与板书、演示。如教學《烟台的海》一文时,因当地的大部分学生都未见过大海,我借助投影映示了课文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边看画面边听录音的过程中,感受到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能促使他们以更主动、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运用体态语言表情达意
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笔者认为应该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练习的机会,用体态语言、表情代替个别回答和齐声回答。例如生字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用手指比划生字笔画,练习时可让学生用手指显示选择题选项的序号等。在体态动作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三)借助互动学习,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为学生架设通往新知识的“桥梁”的同时,练就学生造桥的本领。教学中,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地进行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以达到“自能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可适时的选择机会让学生互做小老师,运用他们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新知识,在互教互学中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善于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语文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