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7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研讨会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教学观摩环节,参会代表与树人景瑞小学的教师就“FEG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系统V3.0”在教学应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交流。
强大的交互性,打破PPT线性教学
Q:你们的课堂大多集中在教师的演示上,那学生能使用FEG教与学系统吗?如何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A1: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学生来操作,但借助这个系统,我们能在课程设计中达到最大的交互性,使课堂的生成更加活跃。该系统与PPT的最大区别在于:PPT是线性的,第一张是什么,第二张必须跟着,这样线性地走下去。而FEG教与学系统能使线性化教学变为模块化教学,学生想要什么就自己去调;教师把大量的资源发送给学生,学生想干什么就自己去做。
A2:从数据板块来讲,该系统可以做到课前、课中、课后的交互。例如,我是教语文的,在教二年级的生字时,觉得哪些字义难理解,就把它们列出来,做一个统计,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该系统准备好视频资源,着重解决这几个字在课中怎么处理。课中解决一部分的时候,在课堂上做一次统计,根据系统反馈的数据聚焦第二次的难点,看还有哪些字是学生不能解决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并推送一些互动性练习,让学生操作一下。再根据系统反馈数据,我就知道家庭作业怎么布置了,课后的作业也可以分层提交了。
人性化设计,调动教学积极性
Q:教师使用该系统一段时间后,发生一些什么变化?教师的积极性是如何调动起来的?
A:因为该系统设计非常人性化,又能密切结合教学,所以我们经常下班了或放假了还在自觉学习、研究它,并通过赛课的方式来发现使用中的一些问题,不断进行调整,直到熟练应用。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利用平板并不是要使用它的某些功能,而是要让平板打开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在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下发任务,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教师下发资源,每位学生都能收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轻松了,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
资源获取更简单,避免了重复备课
Q:该系统在日常操作和使用上确实非常便捷,那如何保证其中的资源对学生是有用的?它是不是能解决教师重复备课的问题?
A:由于有互联网,所以我们的资源来源非常丰富,既可以自己做资源——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也可以利用国家资源。但下载下来的这些资源大都比较长,而学生需要的可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段。我们借助该系统,只需要找到所需片段的起点和终点,点击两个按钮,就能自动提取出来,比原来专门学习并运用一款视频剪辑软件更简单,这是一种资源获取的方式。
至于备课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分板块进行,如语文分某一课、数学分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集体备课。因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个云空间,这个云空间不是闭合的,而是开放式的。我做好了相关资源,并放到我的资源库中,别的教师能够马上搜索到,同时学生也能通过学习空间找到相应的资源。这样就避免了同一个年级的教师在不停地重复备课的问题。而且如果资源在云平台空间中,以后全国各地的教师都可以用,只要资源是对所有人公开的。这样资源使用的状况就不再仅限于个人,而是所有的教师都可以使用。
有利于实现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Q:不同学科的教师如何实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A:新技术摆在这里,熟悉它并非难事。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使用中实现技术与学科的有机融合,我们在应用该系统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探索。例如,我们在做教研时,会做课堂有效性观测量表。对于学科知识,我们采取的是合作学习方式,它分为自学、互学、展学、评学、导学五个环节。我们利用该系统,让学生把做的练习直接推送给教师,然后教师通过数据发现学生新的难点,在课堂上直接制订教学目标,组織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每个星期都有这样的教研,既有相对应的知识点,也有对应技术的使用,然后通过系统数据能看到哪些学生达成目标了,哪些小组还存在问题。也许我们还没有真正做到技术和学科的最佳融合,但是我们一定在路上。
强大的交互性,打破PPT线性教学
Q:你们的课堂大多集中在教师的演示上,那学生能使用FEG教与学系统吗?如何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A1: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学生来操作,但借助这个系统,我们能在课程设计中达到最大的交互性,使课堂的生成更加活跃。该系统与PPT的最大区别在于:PPT是线性的,第一张是什么,第二张必须跟着,这样线性地走下去。而FEG教与学系统能使线性化教学变为模块化教学,学生想要什么就自己去调;教师把大量的资源发送给学生,学生想干什么就自己去做。
A2:从数据板块来讲,该系统可以做到课前、课中、课后的交互。例如,我是教语文的,在教二年级的生字时,觉得哪些字义难理解,就把它们列出来,做一个统计,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该系统准备好视频资源,着重解决这几个字在课中怎么处理。课中解决一部分的时候,在课堂上做一次统计,根据系统反馈的数据聚焦第二次的难点,看还有哪些字是学生不能解决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并推送一些互动性练习,让学生操作一下。再根据系统反馈数据,我就知道家庭作业怎么布置了,课后的作业也可以分层提交了。
人性化设计,调动教学积极性
Q:教师使用该系统一段时间后,发生一些什么变化?教师的积极性是如何调动起来的?
A:因为该系统设计非常人性化,又能密切结合教学,所以我们经常下班了或放假了还在自觉学习、研究它,并通过赛课的方式来发现使用中的一些问题,不断进行调整,直到熟练应用。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利用平板并不是要使用它的某些功能,而是要让平板打开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在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下发任务,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教师下发资源,每位学生都能收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轻松了,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
资源获取更简单,避免了重复备课
Q:该系统在日常操作和使用上确实非常便捷,那如何保证其中的资源对学生是有用的?它是不是能解决教师重复备课的问题?
A:由于有互联网,所以我们的资源来源非常丰富,既可以自己做资源——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也可以利用国家资源。但下载下来的这些资源大都比较长,而学生需要的可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段。我们借助该系统,只需要找到所需片段的起点和终点,点击两个按钮,就能自动提取出来,比原来专门学习并运用一款视频剪辑软件更简单,这是一种资源获取的方式。
至于备课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分板块进行,如语文分某一课、数学分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集体备课。因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个云空间,这个云空间不是闭合的,而是开放式的。我做好了相关资源,并放到我的资源库中,别的教师能够马上搜索到,同时学生也能通过学习空间找到相应的资源。这样就避免了同一个年级的教师在不停地重复备课的问题。而且如果资源在云平台空间中,以后全国各地的教师都可以用,只要资源是对所有人公开的。这样资源使用的状况就不再仅限于个人,而是所有的教师都可以使用。
有利于实现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Q:不同学科的教师如何实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A:新技术摆在这里,熟悉它并非难事。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使用中实现技术与学科的有机融合,我们在应用该系统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探索。例如,我们在做教研时,会做课堂有效性观测量表。对于学科知识,我们采取的是合作学习方式,它分为自学、互学、展学、评学、导学五个环节。我们利用该系统,让学生把做的练习直接推送给教师,然后教师通过数据发现学生新的难点,在课堂上直接制订教学目标,组織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每个星期都有这样的教研,既有相对应的知识点,也有对应技术的使用,然后通过系统数据能看到哪些学生达成目标了,哪些小组还存在问题。也许我们还没有真正做到技术和学科的最佳融合,但是我们一定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