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生态文明教育
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由于我国工业化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西方发达工业国家随着工业化、工业现代化、后现代化的发展逐步解决的矛盾骤聚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这些时空叠加性矛盾迫使我国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必须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任务,在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以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做合格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基本社会生态知识、环境保护、全球性生态问题及生态伦理等内容的教育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及生态价值目标,以形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理性的“生态人”。我国早在1998年就有学者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是“虚幻的共同体”,而是生息相关、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做出了重要探索。
我国进入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关注逐渐密切,相关内容也在逐渐深化和发展完善。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在许多高校还是一个新鲜的专业,尽管这些年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观念落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不可否认的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共同的产物,但同时也是各国为提高综合国力而积极主动把握话语权的重要部分。文明在进步,人类却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生存条件,由此显露出整个教育体系面临着危机,危机的实质就是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与经济发展对人的要求不相适应。
新时代党和国家极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统筹于“五位一体”总布局,并号召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但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很强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缺乏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考虑。如一些专业院校大多只注重某些特色学科的发展,以此来突出院校的专业性,进而忽视了高校的绿色全面发展,长此以往对教师和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再如除了环境类、园林类专业开设生态教育课程外,我国许多高校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规划,鲜见“生态通识课”的开设,即使有相关课程的开设,但也缺乏专业的教材。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失衡
生态文明教育虽是一种基础的素质教育,但它涉及到生物学、哲学、政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其知识覆盖面之广、专业性要求之高增加了高校相关课程设置的难度,以至于目前很少有高校单独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只有清华大学在相关课程设置上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于1998年秋季开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概论》公共基础课。其他即使有环境类、园艺类专业的高校陆续开设了生态文明相关的全校选修课,但个例极少,绝大多数高校能力是有限的,相关选修课尚无能力开设,类似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通识必修课就更无能力开设。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必不可少。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相较于西方晚些,所以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到后续师资力量。并且生态文明作为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其任课教师须同时拥有人文学科和理工类学科的知识背景,就我国目前高校的师资力量而言,这样的人才十分短缺。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多为兼职教师,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参差不一,直接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受到传统落后思维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生态文明观念的淡薄,参与意识不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模糊。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不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度与践行度低下
尽管不少高校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专业,未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行为仍需要进一步规范。由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不到位,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之甚少,虽然有些学生对生态文明有一定的认识,却也较为浅显,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并没有在广博学习的基础上内化为理性认识,难以践行生态文明的要求。对于生态文明统筹于我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高校大学生都有一致的认知,并且会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但同时不少大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大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以致出现许多与生态文明相悖的行为:浪费水电、粮食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校园或其他公共场合随意践踏花草、乱扔垃圾也时有发生,在风景区随意乱刻乱画,在消费过程中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经常可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新时代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各大高校应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合理规划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來,为美丽中国的实现书写绿色华章。
(一)转变高校办学理念
高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了高校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高校应将以前的“特色”办学理念转变为“绿色高校”理念,这一理念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者可通过此理念,积极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环境;二者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贯彻“绿色高校”办学理念的核心,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此理念引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理性的“生态人”。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是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实践,学习生态文明理论是对建设绿色高校行动的思想升华,这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绿色高校”办学理念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各类专业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各高校、各专业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并将其与本校实际情况、本专业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首先,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够成熟的高校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枢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承担着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历史重任,因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教学效果好而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课程。一些高校因循守旧的办学理念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性开展,导致其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成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枢纽,相关教师担当起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从改变学生思维方式开始,以此循序渐进,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其次,对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相对成熟的高效鼓励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原本就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可增开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选课,如由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教师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任务,把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把生态保護课程推广到全校。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获得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来源。高校应当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使得相关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在相关专业教师培养方面受到了阻碍,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初期,各高校可面向世界广泛吸收相关人才为我所用,积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稳定发展期,专职教师来源逐渐稳定时,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多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师资保障。其次,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生态文明教育除了专业教师之外,其他教师也要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隐性教育。同时,各高校还应经常邀请从事生态伦理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学者为兼职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派兼职教师到相关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不断丰富兼职教师队伍的生态理论知识,以此来增强生态意识、塑造生态人格。
(四)注重生态文明实践教育
新时代的青年要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对青年寄予厚望,提出要做到“知行合一”。新时代青年必须积极掌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其内化于理性认识、外化于实际行动。
高校学生社团一直是高校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在学校的影响作用,把它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渠道。通过校内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管理,将学校的校风校训、班级宿舍文化与绿色生态理念合理相融,在校内营造出绿色生态环保的育人环境,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通过校外相关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动员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由于我国工业化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西方发达工业国家随着工业化、工业现代化、后现代化的发展逐步解决的矛盾骤聚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这些时空叠加性矛盾迫使我国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必须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任务,在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以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做合格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一、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分析
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基本社会生态知识、环境保护、全球性生态问题及生态伦理等内容的教育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及生态价值目标,以形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理性的“生态人”。我国早在1998年就有学者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是“虚幻的共同体”,而是生息相关、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做出了重要探索。
我国进入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关注逐渐密切,相关内容也在逐渐深化和发展完善。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在许多高校还是一个新鲜的专业,尽管这些年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观念落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不可否认的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共同的产物,但同时也是各国为提高综合国力而积极主动把握话语权的重要部分。文明在进步,人类却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生存条件,由此显露出整个教育体系面临着危机,危机的实质就是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与经济发展对人的要求不相适应。
新时代党和国家极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统筹于“五位一体”总布局,并号召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但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很强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缺乏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考虑。如一些专业院校大多只注重某些特色学科的发展,以此来突出院校的专业性,进而忽视了高校的绿色全面发展,长此以往对教师和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再如除了环境类、园林类专业开设生态教育课程外,我国许多高校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规划,鲜见“生态通识课”的开设,即使有相关课程的开设,但也缺乏专业的教材。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失衡
生态文明教育虽是一种基础的素质教育,但它涉及到生物学、哲学、政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其知识覆盖面之广、专业性要求之高增加了高校相关课程设置的难度,以至于目前很少有高校单独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只有清华大学在相关课程设置上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于1998年秋季开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概论》公共基础课。其他即使有环境类、园艺类专业的高校陆续开设了生态文明相关的全校选修课,但个例极少,绝大多数高校能力是有限的,相关选修课尚无能力开设,类似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通识必修课就更无能力开设。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必不可少。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相较于西方晚些,所以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到后续师资力量。并且生态文明作为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其任课教师须同时拥有人文学科和理工类学科的知识背景,就我国目前高校的师资力量而言,这样的人才十分短缺。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多为兼职教师,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参差不一,直接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受到传统落后思维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生态文明观念的淡薄,参与意识不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模糊。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不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度与践行度低下
尽管不少高校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专业,未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行为仍需要进一步规范。由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不到位,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之甚少,虽然有些学生对生态文明有一定的认识,却也较为浅显,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并没有在广博学习的基础上内化为理性认识,难以践行生态文明的要求。对于生态文明统筹于我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高校大学生都有一致的认知,并且会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但同时不少大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大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以致出现许多与生态文明相悖的行为:浪费水电、粮食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校园或其他公共场合随意践踏花草、乱扔垃圾也时有发生,在风景区随意乱刻乱画,在消费过程中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经常可见。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策探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新时代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各大高校应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合理规划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來,为美丽中国的实现书写绿色华章。
(一)转变高校办学理念
高校的办学理念决定了高校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高校应将以前的“特色”办学理念转变为“绿色高校”理念,这一理念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者可通过此理念,积极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环境;二者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贯彻“绿色高校”办学理念的核心,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此理念引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理性的“生态人”。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是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实践,学习生态文明理论是对建设绿色高校行动的思想升华,这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绿色高校”办学理念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各类专业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各高校、各专业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并将其与本校实际情况、本专业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首先,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够成熟的高校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枢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承担着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历史重任,因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教学效果好而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课程。一些高校因循守旧的办学理念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性开展,导致其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成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枢纽,相关教师担当起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从改变学生思维方式开始,以此循序渐进,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其次,对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相对成熟的高效鼓励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原本就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可增开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选课,如由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教师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任务,把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把生态保護课程推广到全校。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获得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来源。高校应当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使得相关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在相关专业教师培养方面受到了阻碍,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初期,各高校可面向世界广泛吸收相关人才为我所用,积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稳定发展期,专职教师来源逐渐稳定时,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多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师资保障。其次,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生态文明教育除了专业教师之外,其他教师也要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隐性教育。同时,各高校还应经常邀请从事生态伦理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学者为兼职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派兼职教师到相关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不断丰富兼职教师队伍的生态理论知识,以此来增强生态意识、塑造生态人格。
(四)注重生态文明实践教育
新时代的青年要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对青年寄予厚望,提出要做到“知行合一”。新时代青年必须积极掌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其内化于理性认识、外化于实际行动。
高校学生社团一直是高校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在学校的影响作用,把它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渠道。通过校内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管理,将学校的校风校训、班级宿舍文化与绿色生态理念合理相融,在校内营造出绿色生态环保的育人环境,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通过校外相关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动员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