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话语下的自由时代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ait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由许鞍华导演的文艺电影《黄金时代》上映,影片讲述了民国才女萧红一生的情感与生活,与2011年霍建起导演的《萧红》一样,这部文艺片同样是叫好不叫座,以票房惨败而收场。
  这部电影中,充斥着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高涨,这次运动深入到女性再就业、教育和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权利的争取,并上升到对女性本质和文化的探讨。正是这样的政治氛围下,女性电影应运而生,1972年,第一个英国女性电影团体
  “伦敦女性电影团体”成立,女性开始走人电影圈。许鞍华作为一位香港本土的女性导演,其对女性电影的研究也从未停止,从《女人四十》到《桃姐》,其作品致力于研究特定时代下的女性生活,因此,影片《黄金时代》也深深地烙上了许鞍华式的女性电影的痕迹。
  一、女性视角下的叙事
  《黄金时代》作为一部讲述民国时代的电影,其背景有极强的历史真实性。导演许鞍华与编剧李樯选择了纪实性的手法,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影片基本按照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对萧红一生进行回忆,对影片中一些无法了解真相的问题,往往以“其原因不得而知”作为解释。
  影片采用自述的方式,以萧红讲述生平为起点,黑白影像下,萧红将自己的基本情况介绍给大家。此外,影片的台词许多都是萧红的作品,如一开始就选取《呼兰河传》中对家庭的描述: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这样的叙述视角,不同于以往电影中以观众视角米讲述故事,更加充满了女性的客观性。这里所有的片段,都是萧红笔下的故事,这样一手资料的还原,也是对作家情感的真实还原。
  影片中,除了萧红的视角,还有一个隐形的讲述者,就是导演本人。许鞍华最擅长的就是将自身设置于作家的情景下与其产生共鸣,在拍摄时,也尽量尊重原著,在早年拍摄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时,许鞍华就曾表示:“我觉得好惊讶,为什么这个作家可以写到我所知道的香港……觉得好有共鸣,好特别。”正是这样的共鸣,使许鞍华拍摄的所有影片都具有了当时的情景与心态,《黄金时代》与其说这是萧红眼中的黄金时代,不如说是许鞍华与萧红两位才女眼中的黄金时代。
  影片采用大量的旁白、画外音以及演员自述,这样的手法使这部影片并不像一部叙事电影,而更像一部报告文学。许鞍华对画外音的热衷由来已久,影片中,将一部部文学作品转化为听觉刺激,更清晰地展示出作家萧红眼中的民国时代,女性眼中的家乡、延安以及香港。
  二、女性的挣扎与悲情
  在女性主义批评看来,人类的进步和男性的文明史建立在对于女性的压抑之上,父权制正是通过对女性的压抑并隐匿这种而得以维系,妇女的成长史则是女性在被压抑和反压抑中追寻自我意识和主题存在的历史。乍为一位女性导演,许鞍华在表现影片时,将女性的反抗与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
  《黄金时代》中,萧红作为一位前卫的女性,与命运进行激烈的抗争。她的一生共经历了五位男性:起初,萧红拒绝了与汪恩甲的婚约选择与表哥私奔,但遭到抛弃之后又不得不重新依靠汪恩甲,在萧红面前,表哥与汪恩甲都是渺小的。在遭受汪恩甲的不辞而别后,萧红没有选择轻生,她的顽强让她遇到了萧军,也经历了人生最美好的岁月,但当萧军与萧红意见不合时,萧军强大的男性自尊让其背叛了萧红,此时的萧红更加需要一个赏识自己的人,于是端木蕻良出现了。影片中,萧军与端木蕻良对于三人谈判的场面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导演许鞍华却认为不管哪一种,都是其为维护尊严而进行的辩解。因此影片采用了《罗生门》似的演绎方式,直白的告诉观众,两个人皆不可信。最后,当萧红与端木蕻良出逃时,端木蕻良的懦弱与萧红的坚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萧红临终前,陪伴她的是骆宾基,而不是萧红的丈夫端木蕻良。直至影片结束,萧红的喘息中都透露出萧红对生的渴望以及其与命运的抗争。萧红的抗争是伟大的,但其悲剧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在许鞍华眼中,命运是一种强大又无法控制的力量,会让人无法改变。
  影片中,除了萧红,对其他女性也进行了歌颂,许广平的坦诚、白朗的干练以及许粤华对于感情的冷静。影片中的女性都是顽强而有思想的,但命运也往往是无情的。女性更忠于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而男性却需要被敬仰,往往此时,男性会选择牺牲女性而完成自己的志向。
  三、个体差异的凸显
  20世纪70年代以米,以琳达·奥尔克芙为代表的后现代女性逐渐发展,早期女性主义的“平等论”开始被质疑,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逐渐意识到,过分强调平等就是对“二元论”的肯定以及对男权社会的认同,不过是将女性进行男化改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强调男性与女性的差异性以及女性存在的独立性。她们开始致力于发掘女性作为群体和个体的独特性,强调不同于男性存在和经验的女性存在与经验,并赋予这种存在和经验以新的价值和意义。
  许鞍华作为一位女性导演,其作品更偏向于表达女性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是具有女性特征的,与社会、与国家的命运毫无关系,仅仅与女性本身的特质有关。如影片《客途秋恨》中,阿玉、母亲、爷爷三代人有不同的选择,母亲选择留在香港,做一个平凡的女性;爷爷回国后壮志未酬,郁郁寡欢;而阿玉却是最冷静的,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如“文化大革命”、香港的反贪污等,她并没有参加,而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因为阿玉知道自己不会是革命者或者社会运动的参与着,她有自己的选择。这正是影片中对女性身份的认同。
  《黄金时代》中,萧红与大时代的矛盾也显而易见。她写作只是出于对写作的渴望,而不是出于对国家、对民族的反思;她加入左翼作家纯属偶然,只是刚刚好有一个地方让她畅所欲言。当白朗等人排演新戏剧时,萧红更关注的是桌上的蛋糕。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萧红与时代仿佛是格格不入的,当萧军决定留下来完成革命大业时,萧红更关注的是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安逸完成写作,这样的矛盾,注定了萧红的悲剧。因为她只是她自己,时代、战争、国家都与其无关。就像端木蕻良所说,萧红的写作是出于内心,是随心所欲的。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丁玲,作为一位革命者,丁玲更关注的是文人是否足够关注国家命运,因此,在萧红去世后,她可以冷静地为萧红写报告文学。这样的差别正是女性要求个体差异性而表现出来的,女性不愿与男权统治下的社会融为一体的表征。
  结语
  影片《黄金时代》采用记录式的方式再现了一代才女萧红的一生,影片虽然在票房上差强人意,但其对女性主义的充分表达、对民国时期文人自由意识地真实再现可谓淋漓尽致。这样一位追求自身的女作家就这样在时代的洪流中悲惨地结束了一生,其人生与其作品一般,默默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萧红已与那个时代融为一体。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一些文学经典逐步被搬上银幕,众多文学作品借由银幕的传播,从之前抽象、厚重的疏离逐渐转变为具象、切实存在的日常真实。在众多经典文本中,托尔斯泰耗时8年完成的《安娜·卡列尼娜》甫一问世便在世界文坛上引起震动。托尔斯泰借由文字向世人抛出了生命意识探索、社会意识探索和道德意识探索三大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永恒命题,使其历经百年嬗变转圜依旧保有生命力。自电影技术产生以来,《安
[摘要] 电视连续剧《特殊使命》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令人回味无穷。我认为,与众多谍战影视作品相比,在“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名言的诠释上可谓已臻于极致。由此我想起了一件真实的亦即实有其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那就是已故著名作家、翻译家丽尼(郭安仁)的往事。  [关键词] 《特殊使命》 身在曹营心在汉 丽尼 往事  看过小说尤其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道,“身在曹
从哲学角度来看,维度就是我们观察、判断万物的“思维角度”,所以简称“维度”。而时间维度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因为所有事物都要经历时间。“时间维度”可以说是世间万物的总体表现,对于任何事物来说,只要自身的状态发生变化,就可以理解为时光的流逝。电影就可以看作是二维平面与第三维度——时间的结合。[1]对于电影来说,时间在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电影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就是伴随着时光流逝的,主人公经历的种种,
英美文学是人类智慧精华与文学文本精萃的集大成者。后现代的快节奏的碎片化生活方式使得传统的大段式阅读休闲正在向读图、读象、读影式休闲过渡,受此影响与冲击,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着一场英美文学影视化改编的新艺术浪潮。英美文学影视化改编滥觞自默片时代即已肇始;世界电影工业的先驱法国著名导演乔治·梅里埃率先将欧洲民间广为流传的,由法国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1697)与德国格林兄弟(Jac
近年来,华语电影圈出现了一批都市情感电影,其中以反映女性情感的爱情题材电影为主,这类爱情电影集文艺片、轻喜剧等为一炉,整体基调明亮欢快,深受广大青年观众的追捧。由80后导演张末执导的《28岁未成年》打着“chick flick”的旗号,主要面向广大青年受众,而电影的整体基调也确实非常欢快和轻松,全面地表现了都市女性的生活理念与爱情观。此外,时间切换这一概念的引入,使得片中出现了许多超现实的矛盾,主
所谓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通常被概括为直面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沉重的基调与阴暗的色调等特征。无疑,社会现实问题总是略带着阴暗消极的色调,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往往会倾向于批判这一社会现实问题并希翼借助影片来推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这体现了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而在一系列议题中,留守儿童的议题也被反复地拍摄,如《如果树知道》《指尖太阳》等。这类影片的基调都较为沉重。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影片,电影
一、 主旋律电视剧的语义与叙事  电视剧作为一系列运动画面的有序连接,作为视听、时空、动静、艺术和技术手段综合运用的视知觉存在,与电影有着相似的艺术形态——采用如运动画面、电子声音、蒙太奇、结构段落等几乎相同的视听语言和影像法则。因播出量大、播放时间长、受众人数多,电视剧可谓中国文化话语场域中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将电影研究领域运用得较为成熟的类型批评观念对样式众多的电视剧进行分类学意义上的分析、把
今年电影春节档,《红海行动》异军突起,票房大有直追《战狼2》之势。尽管《红海行动》和《战狼2》都是讲述战争题材下的“海外营救”行动,但是主题曲风格却有很大的不同。电影《战狼2》的主题曲《风去云不回》曲风柔和、轻缓,轻弹的吉他、厚重的男低音尽显战争硬汉的柔情似水和无限期待;而电影《红海行动》的同名主题曲《红海行动》则是爆燃的摇滚和激情的Rap说唱,节奏感强烈、冲突性剧烈,凸显中国军人枕戈待旦、保家卫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体系和审美、价值观,且这些民族文化体系及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并不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而是各个民族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产物。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通过语言形式进行交流交际,更多的是隐藏在语言后的民族思维、民族文化体系的碰撞。所以中西方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共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而跨文化之间的差异更需要我们给予关注和重视,这种跨文化
与晚熟的中国大陆电影相比,独居一隅的香港是一个早熟的电影产地。或许是因为它曾经历了英国殖民的历史吧,它的西化之早,程度之深,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都是极为特别的。众所周知,现代电影是西方的产物,无论是远东,亦或是拉美,都只是现代电影辐射与接受的地域,在原创性方面,并不足与西方电影平起平坐。香港却是个例,因为产生于这一地区的电影不仅悠久,而且质量很高,它几乎全盘接受了英国电影的优点,同时又能渗透进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