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初中物理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掌握密度知识的关键是注意密度、质量和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物理量较多,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区分各个物理量,灵活地处理单位及其一定量的计算要求都是比较高的。
关键词:密度 空心 计算
密度作为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初中物理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等相关问题的基础。掌握密度知识的关键是注意密度、质量和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物理量较多,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区分各个物理量,灵活地处理单位及其一定量的计算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常见问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系统地掌握密度知识的应用问题。
在密度这一章中最典型的一类问题就是涉及一些固体的空心、实心问题,这也是这一章节的难点问题。经常出现教师讲过相似的例题,轮到学生做时总是绕在一些密度公式中出不来,似曾相识却又算不出最后正确的答案。
我认为这首先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不能灵活应用有关。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问题早做铺垫,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准确、到位,及时扫清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为学生顺利解题打下埋伏。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应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密度时就在细节上下功夫,不让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误区。教师在讲解密度这一节时,首先会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如果你举的例子是固体,这时你需要强调只限于这种固体是实心的情况,为了不冲淡重点内容的讲解,不影响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完整了解,这里你只需要一带而过。
等到将密度的相关知识点都介绍完,我们的注意力要放在书中小资料中的密度表上,利用它对本节知识做一个巩固、拓展,让学生记住水的密度值,说出它所代表的具体意义,观察一些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密度大的实际意义,再观察一些比水小的物质、密度小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同一种物质密度值的唯一性。进一步巩固对概念把握的同时进行拓展,对于铁来说,质量一定的同时,体积是否一定?会有空心的情况,如果做成空心的,算出来的密度值会怎样变?体积会有多种变化,这样算出的密度值也会有多种情况,但铁的密度是唯一的,它对应什么情况下的密度值?学生明确了它们对应物质实心的密度值。在接下来的课堂练习环节中,可将这类典型问题拿出来让学生思考,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思路点拨。对于这一类问题的解决,一开始可以辅之以图形,给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另外,学生在密度问题的计算过程中,一些单位换算的细节方面,也是困扰他们得出正确答案的原因之一。
如:将g/cm3换算成kg/m3,升、毫升与其它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等。还有,对密度单位“kg/m3”学生根本不理解,因为他们不会进行指数运算(负指数)。总之,要有一个渗透的过程,且不可一接触就要求学生都能掌握,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快慢之分。
接下来,我们可以在第五节“密度与社会生活”中再加强、巩固。在讲到密度与温度时,温度对密度会有怎样的影响?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密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学生不难理解温度直接影响的是体积,间接影响的是密度,再次强调我们所谓的密度值只唯一对应实心时的密度。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对解决空心问题是很关键的。
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两种典型解法的比较(仅供参考):
例:有一铜球,质量是89克,体积40cm3。问:
(1)此铜球是空心还是实心?
(2)如果是空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ρ铜=8.9×103kg/m3)
解:第一问
解法一:求密度,ρ求<ρ铜则是空心的。
解法二:求体积,根据所给质量计算铜即实心部分体积,v铜 解法三:求质量,根据条件外部尺寸假设实心计算铜质量m铜>m球则是空心的。
第二问
解法一:V实=m/ρ=89g/8.9(kg/m3)=10cm3
V空=V-V实=40cm3-10cm3=30cm3
解法二:m1=ρV=8.9g/cm3×40cm3=356g
M2=m1-m=356g-89g=267g
V空=m2/ρ=267g/8.9(g/cm3)=30cm3。
显而易见,第二问中解法一过程简单,计算量小,却直接考察了学生对密度值的把握是否准确;解法二过程稍复杂,运算量大,绕了一个圈子,却回避了上述难点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认为第一种方法好,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而应该想办法解决掉它,当学生对密度值有了充分的认识,相信第一种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可见,只有对知识点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找到解题的捷径。
关键词:密度 空心 计算
密度作为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初中物理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等相关问题的基础。掌握密度知识的关键是注意密度、质量和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物理量较多,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区分各个物理量,灵活地处理单位及其一定量的计算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常见问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系统地掌握密度知识的应用问题。
在密度这一章中最典型的一类问题就是涉及一些固体的空心、实心问题,这也是这一章节的难点问题。经常出现教师讲过相似的例题,轮到学生做时总是绕在一些密度公式中出不来,似曾相识却又算不出最后正确的答案。
我认为这首先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不能灵活应用有关。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问题早做铺垫,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准确、到位,及时扫清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为学生顺利解题打下埋伏。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应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密度时就在细节上下功夫,不让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误区。教师在讲解密度这一节时,首先会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如果你举的例子是固体,这时你需要强调只限于这种固体是实心的情况,为了不冲淡重点内容的讲解,不影响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完整了解,这里你只需要一带而过。
等到将密度的相关知识点都介绍完,我们的注意力要放在书中小资料中的密度表上,利用它对本节知识做一个巩固、拓展,让学生记住水的密度值,说出它所代表的具体意义,观察一些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密度大的实际意义,再观察一些比水小的物质、密度小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同一种物质密度值的唯一性。进一步巩固对概念把握的同时进行拓展,对于铁来说,质量一定的同时,体积是否一定?会有空心的情况,如果做成空心的,算出来的密度值会怎样变?体积会有多种变化,这样算出的密度值也会有多种情况,但铁的密度是唯一的,它对应什么情况下的密度值?学生明确了它们对应物质实心的密度值。在接下来的课堂练习环节中,可将这类典型问题拿出来让学生思考,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思路点拨。对于这一类问题的解决,一开始可以辅之以图形,给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另外,学生在密度问题的计算过程中,一些单位换算的细节方面,也是困扰他们得出正确答案的原因之一。
如:将g/cm3换算成kg/m3,升、毫升与其它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等。还有,对密度单位“kg/m3”学生根本不理解,因为他们不会进行指数运算(负指数)。总之,要有一个渗透的过程,且不可一接触就要求学生都能掌握,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快慢之分。
接下来,我们可以在第五节“密度与社会生活”中再加强、巩固。在讲到密度与温度时,温度对密度会有怎样的影响?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密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学生不难理解温度直接影响的是体积,间接影响的是密度,再次强调我们所谓的密度值只唯一对应实心时的密度。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对解决空心问题是很关键的。
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两种典型解法的比较(仅供参考):
例:有一铜球,质量是89克,体积40cm3。问:
(1)此铜球是空心还是实心?
(2)如果是空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ρ铜=8.9×103kg/m3)
解:第一问
解法一:求密度,ρ求<ρ铜则是空心的。
解法二:求体积,根据所给质量计算铜即实心部分体积,v铜
第二问
解法一:V实=m/ρ=89g/8.9(kg/m3)=10cm3
V空=V-V实=40cm3-10cm3=30cm3
解法二:m1=ρV=8.9g/cm3×40cm3=356g
M2=m1-m=356g-89g=267g
V空=m2/ρ=267g/8.9(g/cm3)=30cm3。
显而易见,第二问中解法一过程简单,计算量小,却直接考察了学生对密度值的把握是否准确;解法二过程稍复杂,运算量大,绕了一个圈子,却回避了上述难点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认为第一种方法好,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而应该想办法解决掉它,当学生对密度值有了充分的认识,相信第一种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可见,只有对知识点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找到解题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