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惩罚中进行德育教育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vide2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在吸收借鉴西方的教育观念。如鼓励教育、赏识教育,很多的案例都证明它们确实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但过度的鼓励、赏识也会给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带来我们可能意想不到的后果。尤其是一些单身子女的家庭,对孩子更是溺爱成性,似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已被标谤文明现代的我们置之高阁了。学习别人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必要的,但教育没有定法,我们在进行激励、赏识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先生的戒尺”,不要让我们的教育成为失衡的教育。我们不能没有惩罚的教育。
  漫漫人生路,谁都可能犯下错误,也因为犯下了错误,使得人生出现了不和谐的小插曲。作为学生,一个正在逐步成长的人,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成形,甚至是错误的,激进的。所以,他们犯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原谅的。现在的孩子受社会,家庭环境影响比较深,在处理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容易冲动,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犯错误。
  而现在的教育理念一味强调对学生要宽容,要鼓励,不得随便打骂,批评学生。此时的教育者心中已有了顾虑,所以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了去放大他们的优点,弱视他们的缺点。在看到学生犯错时,也许我们有一部分教育者只是看在眼里,不放在心上,认为毕竟只是个孩子;或许会跟犯错的学生作一次谈话,跟他讲道理,学生也会点头。但却也不难发现他对你毕恭毕敬,是摄于你的权威,是暂且的服从,学生并没有从心里感悟些什么,更不用说深刻的反省。这时作为教育者莫大的无奈感会油然而生。国家有法律法规,犯法是要判刑的;学校也有学校的规章制度,但却是处分,留校察看,勒令退学。这种惩罚是一棒子打死的做法,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完全是负面的,是最后的判决。那我们教育的过程在哪了?怎么体现我们的价值了?现在大家都喜欢把教育当成艺术活,那么为什么不研究一下惩罚的艺术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早已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的地方,老师就应当使用惩罚。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只要不是恶意中伤及变相体罚学生为初衷都是未尝不可的。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但我们现在有些同行顾忌了,怕惹事,怕引火烧身。却不知有时放纵学生犯过的错误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也许正是我们现在的放纵或者宽容可能会对他的未来埋下祸根,因为我们滋养了他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会让他逃避了本应让他承受的责任。而培养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吗?显然不是。所以,让学生为自己的过错接受必要的惩罚,是为了让他具有责任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知错就改的能力,这是一种必须的教育,对其一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面已经提到惩罚不是打骂,不是体罚。因为这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也是违反教育法的。可是惩罚有它的必要性,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该注意什么问题,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乐于接受惩罚,又能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呢?我在这里结合我的教育实践就讲三个方面:1、惩罚是及时的:“秋后算账”,“等着瞧”这样的中国式术语大家都能理解是什么含义。如果我们也把这样的姿态带进我们教育的理念里,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有个学生犯错误了,你明明已经知道,却听之任之。等过了若干天或等到“时机成熟”再来找这个学生,说你当初怎样怎样的,这对学生的成长会带来一个活生生的负面教材,很容易在学生心里产生对立的情绪。所以,惩罚要及时,要当机立断。比如恰巧碰见一个学生迟到了,他还慢悠悠的走着去课室,这时,你要严厉的批评他的时间观念差,以及他对待学业的态度是不端正的。等到他承认错误了,再要求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着去课室。这种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措施,是必须的,也是心智健全的学生乐于接受的。2、网上时有报道个别老师变相惩罚学生,受到网民的攻击。因为若惩罚超过了一个人能忍受的限度,就会对其心理产生很大的伤害,给他的一生带来抹不去的阴影。所以,惩罚一定要有个度,要合法,合理,文明。比如,某个学生在课堂呼呼大睡,你上去拍醒他后,大声地严厉地批评他,并叫他站到后面去。这种做法是极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我们惩罚一个学生时是不能当着全班的面的。笔者也曾经遇见过这样的学生,我经常是这样处理的:放下课本,亲自叫醒这名学生,并对他说,从我下讲台开始到我讲话完毕,你欠了大家每人一分钟,共56分钟。下完课后,我在办公室等你还我。效果还不错,课堂气氛突然活跃,他也不好意思睡了,还会乖乖的到办公室来承认错误。总之,教育者在进行惩罚教育时,只有掌握好了的尺度,学生才会乐意去接受并改正,才会起到我们期望达到的效果。
  由此可见,惩罚教育应该是我们这个教育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直流,而不能因为爱学生而只知道宽容,鼓励。在我们现在大力弘扬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教育者也要勇于创新,勇于思考,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师要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给予他全方位的爱。鼓励,赏识,宽容是爱的教育。批评,惩罚也是爱的教育。它们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互相支撑,才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将来可以走出健全的人生大道。
其他文献
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之一就在于成功人士始终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就学生而言,学生自身潜力能否发挥,素质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有没有积极的心态。学生积极的心态集中表现为乐学、好学、要学,敢于苦学、善于苦学;学生消极的心态则集中表现为厌学、怕学、甚至弃学、逃学。在课堂上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必然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  时下的思品课教学似乎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已陷入了一种“瓶颈”。在教学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期刊
从我校高一年段两次阶段考试的物理成绩和考后分析及学生座谈反馈意见看,高一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厌学情绪较高,这表明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感到很不适应物理的学习,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与过渡上出现阶梯。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搞好初高中物理过渡期教学,是高一物理教学面临紧迫的问题。本人就这方面内容,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望同行指正。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些区别  1、初、高中物理教材和教学方法不
期刊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积极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得以推广和实施,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合作”,非常重要,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科学研究、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合作,数学教学也离不开合作。通过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探究,从中触摸数学、体验数学、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得
期刊
探究学习方式作为从学生“学”的角度来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也终将成为一种主流。这种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更加强调和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语文课堂该如何有效贯彻实施这一学习方式呢?以下,笔者将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质疑激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期刊
心理学家认为人只有因内心的诱因而需要说话时,才能自然地说话写话,才能最有效地发展语言能力。中也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课改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要把学生引 向生活,引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捕捉习作材料,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情感升华。本
期刊
当前,我国审计、会计学界对”审计=会计检查=查帐”这一观点仍有许多不同理解和看法,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审计的概念以及审计与会计相互关系的理解不同造成的,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目前,理论界对上述观点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审计同会计的属性是一致的,因而对此观点予以肯定;第二种认为审计产生于会计,但侧重面不同,应是“审计=会计检查”,而“会计检查=查帐”;第三种认为审计独立于会计并列发展,是两个不同学
期刊
美术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色彩的世界, 如何把学生引入这个多彩的世界, 一直是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现,无疑成为美术教师的得力助手。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声有色地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设计出具有美术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在色彩的世界中自由遨游?本人在课件制作的实践中略有心得,现归纳如下:   运用直观图像突破重难点 1、图片。图片展示是美术教
期刊
在当今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处都在喊要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具体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呢?首先要教师善于学习,其次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进而教学学生善于学习。  一、善于学习  1、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新课程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学生正处于人
期刊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仍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化的知识,设疑导思。长期以来,我们在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时往往只关注学生己经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而忽视了知识之外学生还具有哪些相关的生活经验。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是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以生活实践为例来创设学习情境,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在课堂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