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民族的形式, 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资源。 实现中国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或结合, 既是构建未来中国文化之理想形态的内在需要, 也是现实理论的发展向人们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民族文化
从当代中国的文化现实来看, 传统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两种势力最大 、影响最深广的理论学说, 同时也是两种最切合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的文化学说。因此,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占据着主流文化的特殊地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也就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采取毛泽东所倡导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剔除或改造其中的消极层面,发掘并弘扬其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容、与人类健康文化需要相适应的积极层面,使这些由于受到提倡而活跃起来的积极文化层面成为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另外,在对马克思主義的思想表述和理论建构上,也要努力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化形式。同时,这种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何在呢?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者回顾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历史,指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五四”前后传入的各种西学中所以能独领风骚,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并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力量,不仅在于它满足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需要,而且也是近代中国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仅不会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而且恰恰是为中国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二者结合具有双重历史效应,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 另一方面则使古老的中国文化由此获得新生而走向世界。
有的论者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特点来论证“结合”的可能性,指出就马克思主义来说,是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它不仅有着悠远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传统,而且在自然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独特性,对人类文化有着独特的贡献。这些构成了“结合”的基础。
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正确方向,这种结合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和进一步发展,又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时代提升,有人说“合则两利,离则两伤”是很有见地的。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的途径
有论者认为,有必要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其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获得“一定的民族形式”的具体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具有中国的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科学理论。其联系在于: 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有的论者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三个主要缺点即缺乏形式逻辑的弱点、经学方法的弊病、忽视个性的缺陷在过去几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非常深入的批判和非常彻底的克服,这些缺点在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仍可能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过,多数论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的前景抱乐观态度,认为作为人类哲学智慧之最高成果的辩证唯物主义,同具有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地从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文化发展中获得推动力量,它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不可限量的伟大贡献。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创新,这就是既要结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又要结合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
首先,要结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且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面向实践的科学理论,它具有着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其次,还要结合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随着当代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加快,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之快、相互竞争之剧是人类文化史上各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当前,民族文化赖以形成的相对封闭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民族文化的优化和淘汰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总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乃是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建立自己民族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民族文化,张扬民族文化个性,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的维度,也是其最重要的实践成果。中国民族文化只有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才能显示出它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朝气蓬勃地走向世界。但是我们要说,无论是碰撞还是交融,都不是民族文化的简单移植和同化,中国民族文化应做到“君子和而不同”。民族文化不应该因此而失去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民族文化
从当代中国的文化现实来看, 传统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两种势力最大 、影响最深广的理论学说, 同时也是两种最切合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的文化学说。因此,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占据着主流文化的特殊地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也就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采取毛泽东所倡导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剔除或改造其中的消极层面,发掘并弘扬其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容、与人类健康文化需要相适应的积极层面,使这些由于受到提倡而活跃起来的积极文化层面成为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另外,在对马克思主義的思想表述和理论建构上,也要努力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化形式。同时,这种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何在呢?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者回顾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历史,指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五四”前后传入的各种西学中所以能独领风骚,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并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力量,不仅在于它满足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需要,而且也是近代中国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仅不会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而且恰恰是为中国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二者结合具有双重历史效应,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 另一方面则使古老的中国文化由此获得新生而走向世界。
有的论者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特点来论证“结合”的可能性,指出就马克思主义来说,是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它不仅有着悠远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传统,而且在自然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独特性,对人类文化有着独特的贡献。这些构成了“结合”的基础。
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正确方向,这种结合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和进一步发展,又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时代提升,有人说“合则两利,离则两伤”是很有见地的。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的途径
有论者认为,有必要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其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获得“一定的民族形式”的具体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具有中国的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科学理论。其联系在于: 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有的论者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三个主要缺点即缺乏形式逻辑的弱点、经学方法的弊病、忽视个性的缺陷在过去几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非常深入的批判和非常彻底的克服,这些缺点在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仍可能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过,多数论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的前景抱乐观态度,认为作为人类哲学智慧之最高成果的辩证唯物主义,同具有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地从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文化发展中获得推动力量,它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不可限量的伟大贡献。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创新,这就是既要结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又要结合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
首先,要结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且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面向实践的科学理论,它具有着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其次,还要结合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随着当代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日益加快,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之快、相互竞争之剧是人类文化史上各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当前,民族文化赖以形成的相对封闭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民族文化的优化和淘汰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总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乃是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建立自己民族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民族文化,张扬民族文化个性,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的维度,也是其最重要的实践成果。中国民族文化只有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才能显示出它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朝气蓬勃地走向世界。但是我们要说,无论是碰撞还是交融,都不是民族文化的简单移植和同化,中国民族文化应做到“君子和而不同”。民族文化不应该因此而失去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