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范围的模糊、清晰与泛化——理论、政策与实践的三种视角

来源 :社会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0538570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治理的范围问题同时是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图就此提供一个包含理论、政策与实践三维的分析框架.基于政策文本和省级党政部门的访谈分析发现,社会治理范围及其标准在三个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理层面,社会治理是一种多元共治的理想型组织架构,范围介于社会与公共领域之间.中央政策层面,社会治理范围比较明确,包括与社会秩序和活力相关的公共安全、矛盾化解、社会组织、基层治理四个核心领域.实践层面,由于地方政府认识、目标、主要矛盾、治理思路与手段的多样性,社会风险的遍及性,以及治理竞争的助推,社会治理通过多种路径实现范围的泛化.三者的差异是理解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基础,而且交相影响推动社会治理实践动态发展.
其他文献
为了实现5G网络的无缝高质量覆盖,5G基站数量和能耗相比于传统移动通信网络成倍增加。因此,运营商对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降低网络建设及运营成本。由于当前主要目标是实现5G网络的广域连续覆盖,故无线网络规划对以经验模型为基础的覆盖预测提出了精细化需求。同时,为了满足5G网络优化对大规模多天线(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MIMO)
《中国古代墓志义例研究》是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杨向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墓志义例研究”(项目编号:12CZW048)的结项成果,2018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期刊
预灾与赈济是应灾、御灾的两个重要阶段.明清小说灾害主题更加注意动植物、植被等与预灾、救灾、减灾的有机联系.树叶能昭示水旱风雨灾象;神木崇拜所体现的巨木通神,被传说其能自行,且与龙宫、洪水有关.有些植物能代替粮食菜蔬,荒年救急,即明人总结“生态缓冲”的《救荒本草》.植被遭破坏就会引发灾难,明清增多了水族、树神等托梦故事.如水灾被认为是蛟龙作怪,提前搜捕则可遏止水灾;异鸟出,水灾将至,某些水鸟可捕食蛟.不能忽视明清有益于减灾、防灾、御灾的思路.首先,古来传承的有些御灾措施反而会破坏生态,诱发次生灾害.其次,有
由吕明等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众文化兴起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开篇明义介绍了大众文化产生发展过程与概念含义,对其相关的其他文化形态进行简要对比.第二章详细描述了我国大众文化兴起的社会背景与不断繁荣的历史过程.第三章对当前我国大众文化的地位与发展特性进行精准定位,分析论证了其本质属性.第四章立足大众文化视角,系统论述了其对于包含教育主客体、内容、载体、文化环境与功能在内的思政教育整体过程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五章基于大众文化特性,从思政教育功能视角提出四项针对性改善发展方向.第六至七章
期刊
乡政活动离不开信息的生产和利用,由地方社会、乡镇政府、外部组织构成的基层交往结构与乡政信息流动的链条高度吻合.利用甸子镇三组土地测量案例,本文尝试从信息生产社会化的角度理解乡政活动和地方社会的运行.在“上行信息”的生产过程中,基层政府向上隐藏部分信息以袒护地方民众,乡政信息表现为高度失真状态.在“平行信息”的生产过程中,基层政府调和地方社会与外部组织双方的诉求,乡政信息出现中等程度的失真.在“下行信息”的生产过程中,基层政府向地方民众主动澄清信息,乡政信息更接近真实形态.信息主体的社会交往距离影响乡政信息
西方理论指导下的社区多元治理现代化改革,在实践中并未带来社区治理的有效性.研究采取以个案为基础的机制分析方法,在对“深圳改革悖论”经验呈现的基础上,重新梳理我国社区公共事务的内容与属性特征,并剖析其对社区组织权威生成与社区治理有效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社区公共事务中行政、服务与自治职能之间边界模糊.社区居委会承担的行政和服务职能不只是工作负担,更是重要的治理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转化为回应居民求助需求的治理能力.这也是其形式权威转化为实质权威的关键.而只有社区组织获得群众认可的实
基层干部在国家与村民之间扮演着中介角色,本文尝试从基层干部有关治理实践的表述来分析农村社区治理策略.研究发现,部分基层干部将一些乡村治理中的问题归因于缺少宣传和教育,而“需要教育”正构成农村社区治理中引领、奖惩等治理策略的潜在假设和话语基础.教育、引领、奖惩共同构成农村社区中的“教育治理术”,它是基层干部针对村庄不同事项而构建起来的一套弹性和柔性的治理工具的集合,教育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这种教育治理术深受长期以来关于乡村的学术话语实践与政策话语实践的影响,其运用正是当前乡村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后税费时代国家
基于CGSS2010和CGSS2015数据,论文比较分析了资源占有因素与资源分配因素对普遍信任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资源占有因素与资源分配因素均是城乡居民普遍信任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资源占有因素中,宏观层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微观层面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城乡居民普遍信任感有显著促进作用;在资源分配因素中,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公共资源分配水平,还是微观层面的个体分配处境,都对城乡居民普遍信任感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对而言,较之城市居民,资源因素对农村居民普遍信任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稳健;较之资源占有
概述和点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中法关系史研究的主要成果,认为成就主要体现在这几个问题上:一是首次注意到了13世纪中叶来华的法王和教皇使臣的有关记述的特殊重要性,并进行了译介;二是深入探讨了17至18世纪中法科技交流对中国科学现代化的奠基作用,以及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三是大幅度深化了有关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影响的研究;四是开始注意到清末以来法国革命文化对中国革命进程的积极影响,并做了许多初步的探析.这些研究进一步凸显了中法文化交流在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方面的特殊意义.
邻里信任根植于社区居民的日常性交往活动中,而户籍制度在空间层面制造的居住隔离会形成群内型互动模式并强化进城农民和本地市民各自的邻里信任.利用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中国城市社区中的户籍隔离对邻里信任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如下:(1)进城农民对邻居的信任会随着居住隔离程度的增加不断提高,但本地市民的邻里信任并不会受到该因素的影响;(2)不管是进城农民还是本地市民,户籍隔离程度越高,两类群体各自的邻里互动规模越大、质量越高,而这又提升了两类群体各自的邻里信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