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认为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与融资的主要供给主体——商业银行惜贷之间的矛盾是创业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引入关系型融资的制度安排,在融资主体间嵌入关系型互动机制,改变原有的保持距离性融资制度安排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关系型融资体系中,融资主体间的互动机制是这一制度安排的核心,它规制并影响着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的成败。在关系型中小企业融资安排中,其关系型互动机制包括:组织保障机制、关系担保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关系性信贷机制和银行对企业的“干预治理”机制。当然,中小企业也应当在这一机制中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主体;互动;机制
一、引言
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促进就业和市场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的成长面临的生存困境特别是融资困境又称为众所周知的老大难问题。这种融资的困境主要是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与融资的主要供给主体——商业银行惜贷之间的矛盾。据人民银行2004年8月的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供应98,7%仍来自银行贷款(支德勤,2005)。就主流来看。有厌恶风险偏好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目前70%以上银行信贷资金仍然投向国有大中企业(景玉琴,2005)。由此,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高拒贷率是个不争的现实,而研究并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两大融资主体的不对称和不能均衡的“刚性”关系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共识和努力方向。进一步,我们认为,引入关系型融资,改变以往保持距离型融资得制度安排。建构融资主体间的关系型互动机制,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小型企业与银行之间融资矛盾解扣。
二、关系型融资的逻辑起点
关系型融资(Relationship Finance)是20世纪90年代引起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实践重视的理论。就关系型融资的概念而言,青木昌彦认为。“关系型融资是这样一种融资形式,出资人在一系列事先未明确的情况下,为了将来不断获得租金而增加融资。”而Boot(2000)将关系型融资定义为银行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银行在提供服务中为获得企业专有信息进行了关系专用性投资,并通过与企业的长期交易来评价这种投资的盈利前景,从而获得回报。这里专有信息(Proprietary Information)指的是企业内部只有企业自己才能确切知道的内部信息,比如贷款项目的盈利前景、实施项目的能力等。关系型融资产生的基础是信息不对称和规范性信息缺失。在信贷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体现在银行与企业中之间(融资关系中的两个主体)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观测和监督企业的行为。无法获知企业行动的“完美信息”或者观测点和监督的成本高昂。而贷款企业的财务报表、管理规范化的缺失是导致银行信息成本高和风险增加的直接原因。此时,企业要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银行要建立与这类企业(通常是中小企业)的信贷联系,发展银行业,同时又要减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就需要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协作关系,通过一定程度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例如,分享财务信息、参与企业的决策、跟踪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拓展等活动,获知借贷方的“不可数码化”的意会性信息,通过占有这些专有信息,减少贷款风险,并获得长期的稳定的租金。
与保持距离型借贷相比,关系型融资具有以下特征。(1)金融中介机构拥有企业专有性信息,这些信息是普通公众和其他机构所无法获知的,即企业信息的排他性;(2)金融机构所有拥有的专有性信息是通过与同一客户的长期、或者多种金融服务交易而得到的;(3)关系银行提供关系型融资的目的是长期获得收益。当某些中小企业存在预期的潜在优势时,关系银行愿意和企业合作。通过协议给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初始的融资条件也比较宽松,甚至在短期内发放盈利不强的贷款,只要这些贷款在长期内能得到回报的话;(4)在关系型融资中,关系银行是以贷款项目的长期盈利为保障来发放贷款的。为了保障贷款安全,贷款银行可能需要干预企业治理。
关系型融资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微观主体对这种融资制度的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的结果。从制度需求方面来看,关系型融资制度的信息机制给贷款企业带来融资便利和降低融资成本等好处。由此在信贷市场上,贷款企业对关系型融资产生了制度需求。从制度供给方面分析,关系型融资的激励机制使贷款银行能够获得各种租金收益,由此在信贷市场上,贷款银行对关系型融资产生了制度供给。当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两股力量达到均衡时,关系型融资便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制度形式)而存在于信贷市场之中。
三、关系型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主体中的可嵌入性
关系型融资的原理说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如果嵌入一种稳定稳健的关系型互动,便能消解融资主体间的紧张关系,减少乃至解除双方之间的借贷和惜贷的矛盾。这种可嵌入性即关系型融资可实践性,我们可以从信任强度、信息对称和资本治理三个角度来分析。
1.关系型融资对信任关系的增强和交易成本的节约。关系型融资存在的前提是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的互动和交易。这也就暗含着,关系性融资本质上就是银行与企业重复博弈的过程。维持着这种互动关系的主要纽带是信誉和信用,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在中小企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而信息规范化程度较低的状态下,引入关系型借贷制度。将使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双方都可以降低交易费用。银行通过参与企业的专有信息分享,给予中小企业长期资金借贷的允诺。双方建立和保持长期的信任关系。使银行节约了谈判费用,和信息成本,避免银行因走马灯似的不断更换谈判对手而不断增加的交易成本。而中小企业则因为银行的资金的长期保证。而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减少了机会成本,可以集中力量发展业务。国外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银企这种长期合作关系和信任的强化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减少贷款的担保和抵押品要求(Berger and Udell,1995)。
2.关系型融资对融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解码。现实生活并不像新古典理论所言——信息是完全对称的。而在实际交易过程中。信息通常是不对称的。并且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在保持距离型融资制度下,对风险性高的企业,银行为了弥补风险损失。会向贷款企业要求更高的利息作为风险报酬或者更高的融资条件。这必然激增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对信息透明度不高的企业而言。还会产生信贷配给。融资可得性下降。信息不对称是妨碍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融资关系的主要矛盾。在银行的贷款决策中,对客户的信息掌握程度,信息获取的交易成本和客户信息质量的评估是银行决定是否借贷或者贷款数量与期 限的主要参考依据。
当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成本降低,尽管因执行成本等因素而造成总成本的上升,但是信贷供给量呈现上升趋势。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而言,中小企业信息的非匀质性特征。企业财务信息混乱难以作为贷款的有效依据,信息壁垒严重,导致银行在贷款决策时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获取信息的交易成本极高。贷款风险具有高度不可控性。因而信贷供给量缺乏。而关系型融资关系的确立使得银行接近企业的发展的决策,分享企业内部被数码化的信息以及不可数码化信息,而银行的决策层越接近企业和企业主,接近企业的决策层,决策是耗费的信息成本就越下移。这些企业内部专有信息的掌握极大消减了银行贷款决策的信息成本,促进银行与中小企业找到适合双方发展的最优决策点。
3.关系型融资能促进中小企业结构治理和降低企业财务危机。中小企业遭遇商业银行拒贷除了信息不对称和企业规模实力因素之外,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差。企业的发展受企业主个人意志所左右等企业结构性治理问题亦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在企业与银行建立关系型借贷基础上,银行通过委派代理或者参与企业的董事会等手段,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报告与财务管理制度,协助企业做好资本管理,并帮助企业进行财务预警,化解财务危机。青木认为“关系型融资的一个好处是企业的财务问题能够在早期被发掘和解决,避免了成本高昂的破产程序。”同时。敦促中小企业在组织结构、企业决策和市场战略上进行规范化运作。减少企业管理的人为性影响,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通过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防范企业财务危机,也确保了银行贷款的回收。和稳定的租金的获取。
四、主体间关系型融资的嵌入机制
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双方特别是银行如果能够接纳关系型融资理念,这无疑将打破当前银行尤其是大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主体间合作的坚冰。然而,关系型融资光依靠理念不可能促成双方的合作,只有围绕这一理念创新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的机制,建构关系型融资机制才能促进信贷双方的关系型融资健康、有序、低风险运行。我们认为可以从组织保障、信息沟通、关系型资金信贷和银行对企业的相机“干预治理”等几个方面建立关系机制:
1.关系融资的组织保障。就组织保障而言,关系型信贷体制设计的初衷意在拉近贷款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信任距离,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风险和成本。面向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建设,贷款机构内部需要配有对应的职能单元,市场中也需要建立或完善匹配的中介机构。
2.建立关系融资的担保机制。在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的初期,由于双方缺了解与合作的基础,中小企业治理结构虚弱,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双方关系型互动的建立,需要一个中间平台或中介机制。根据我国民间存在的传统信用文化和民间担保长期存在传统,我们认为,在银行与企业关系型融资建立前期,可以依托当地民间资本建立更多的民营担保公司,利用它们对当地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给有发展前景又急需短期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挺供各种融资担保,同时,应建立再担保公司以分担风险。再担保公司的组建形式。应以民间投资为主体,并以各地各类担保机构和战略投资者等为主要股东。通过担保公司与银行的之间的协议与合作关系,迅速建立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的平台。当然。如果银行也可以通过政府担保等其他担保形式来协助解决关系型融资的“关系”可靠性问题。
3.信息沟通机制。就信息沟通机制而言。在关系型贷款体制下,在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的原则下,银行与授信企业建立专有信息的沟通机制:(1)双方建立信息互动的管道和知识交流平台,企业将自身经营管理的财务信息、客户信息、市场开拓、管理决策的重大事项信息主动与银行沟通。银行也通过自身的融资网络,为企业提供产业信息、市场信息,担当授信企业与其他客户的合作媒介;(2)银行坚守企业专有信息的保密承诺,而企业信守专有信息的真实性与排他性承诺;(3)银行授权专员或者相关的职能机构通过与企业沟通获得不可数码化的意会性信息;(4)建立关系型融资客户的信息等级和信用等级评估系统,按年度对关系企业的信息规范化和信用能力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对中小企业信贷激励的主要依据。
4.建设关系性信贷机制。关系型信贷体制与传统的保持距离型信贷体制在信贷资金运作机制上明显不同的,关系型融资中,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是一种稳定、长期、灵活和保障性机制。在融资主体确立关系型融资关系基础上。应当考虑如下机制或措施的建立:(1)银行向企业提供长期的长效的资金支持:(2)关系型借贷中。银行执行较低利率和利率浮动的贷款,以避免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3)关系银行通过聘请专业的会计师、律师、专家,或者委托上述事务机构,考核企业各项成本费用。定期考核和监督现金流量、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负债等资本流动状况,做好信贷资金在中小企业使用的关键环节的信贷管理;(4)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数量、融资类型、还款期限、利率变动、还款数额等方面执行更加灵活、宽松的策略,根据银行与中小企业对专有信息变动掌握,灵活变更;(5)在企业遭遇生存危机时。关系银行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共同努力。提供应急信贷的支持,保障企业渡过难关,脱离企业危机,而非如传统做法宣布企业破产。强迫企业重组;(6)信贷退出机制。关系银行在中小企业有经营风险或财务危机时也应当时情况建立一套退出的程序。
5.建立银行对企业的相机“干预治理”机制。关系型融资关系的特点在于投资者多为控制取向型投资,即借款者对企业实施控制的偏好。商业银行通过参与企业的重大事务,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向,获得企业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内部信息,来确保贷款的投资效应。Hart(1995)将投资者通过干预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来监控企业,从而影响和改变企业治理结构的现象称为“干预性治理”。就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言,关系型融资与保持距离型融资相比,前者对企业的控制权是在企业经营决策的日常活动中进行导向型控制;而后者则是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濒临破产倒闭时才以债权人身份介入,对企业进行破产和重组。银行对企业的干预性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入企业董事会,参与企业在财务、发展战略、人事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密切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充任企业财务顾问。关系型投资不是向企业一次性提供项目发展所需的全部资金,而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财务状况,实施分步融资模式。
五、中小企业在关系型互动中的自我管理
尽管我们提供了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主要主体之间的关系型互动框架,但要保持这一互动框架的健康运行,除了贯彻互动的机制和制度安排外,我们认为。中小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与管理能力的提升仍然是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创业成长资金缺口的关键。提高中小企业在关系型互动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入经理人治理团队,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淡化家族色彩。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使产权更加明晰。提高公司的科学化管理能力,有利于公司保持稳定健康成长的态势。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成长的健康型是企业保持与银行融资互动关系的基础。
2.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在银行或相关的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建立科学财务管理制度。使公司的资本运作更加有序、有效。
3.主动与银行接触,提供相关信息,按期归还贷款,并通过银行获得资本市场与银行其他客户的可公开的信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双方关系互动的水平,提升信用等级:另一方面能够借助银行的帮助提高公司的决策水平。
总之,关系型融资的形成是银行和企业长期承诺互动的结果,当然,银企关系的整合。一方面需要银企双方观念、意识的转变,确定中小企业和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银行利润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的推动,消除制约银企关系发展的障碍,积极推动主办银行制度、改善支付体系,提高中小企业在支付体系中的效率。C
关键词: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主体;互动;机制
一、引言
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促进就业和市场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的成长面临的生存困境特别是融资困境又称为众所周知的老大难问题。这种融资的困境主要是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与融资的主要供给主体——商业银行惜贷之间的矛盾。据人民银行2004年8月的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供应98,7%仍来自银行贷款(支德勤,2005)。就主流来看。有厌恶风险偏好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目前70%以上银行信贷资金仍然投向国有大中企业(景玉琴,2005)。由此,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高拒贷率是个不争的现实,而研究并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两大融资主体的不对称和不能均衡的“刚性”关系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共识和努力方向。进一步,我们认为,引入关系型融资,改变以往保持距离型融资得制度安排。建构融资主体间的关系型互动机制,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小型企业与银行之间融资矛盾解扣。
二、关系型融资的逻辑起点
关系型融资(Relationship Finance)是20世纪90年代引起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实践重视的理论。就关系型融资的概念而言,青木昌彦认为。“关系型融资是这样一种融资形式,出资人在一系列事先未明确的情况下,为了将来不断获得租金而增加融资。”而Boot(2000)将关系型融资定义为银行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银行在提供服务中为获得企业专有信息进行了关系专用性投资,并通过与企业的长期交易来评价这种投资的盈利前景,从而获得回报。这里专有信息(Proprietary Information)指的是企业内部只有企业自己才能确切知道的内部信息,比如贷款项目的盈利前景、实施项目的能力等。关系型融资产生的基础是信息不对称和规范性信息缺失。在信贷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体现在银行与企业中之间(融资关系中的两个主体)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观测和监督企业的行为。无法获知企业行动的“完美信息”或者观测点和监督的成本高昂。而贷款企业的财务报表、管理规范化的缺失是导致银行信息成本高和风险增加的直接原因。此时,企业要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银行要建立与这类企业(通常是中小企业)的信贷联系,发展银行业,同时又要减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就需要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协作关系,通过一定程度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例如,分享财务信息、参与企业的决策、跟踪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拓展等活动,获知借贷方的“不可数码化”的意会性信息,通过占有这些专有信息,减少贷款风险,并获得长期的稳定的租金。
与保持距离型借贷相比,关系型融资具有以下特征。(1)金融中介机构拥有企业专有性信息,这些信息是普通公众和其他机构所无法获知的,即企业信息的排他性;(2)金融机构所有拥有的专有性信息是通过与同一客户的长期、或者多种金融服务交易而得到的;(3)关系银行提供关系型融资的目的是长期获得收益。当某些中小企业存在预期的潜在优势时,关系银行愿意和企业合作。通过协议给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初始的融资条件也比较宽松,甚至在短期内发放盈利不强的贷款,只要这些贷款在长期内能得到回报的话;(4)在关系型融资中,关系银行是以贷款项目的长期盈利为保障来发放贷款的。为了保障贷款安全,贷款银行可能需要干预企业治理。
关系型融资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微观主体对这种融资制度的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的结果。从制度需求方面来看,关系型融资制度的信息机制给贷款企业带来融资便利和降低融资成本等好处。由此在信贷市场上,贷款企业对关系型融资产生了制度需求。从制度供给方面分析,关系型融资的激励机制使贷款银行能够获得各种租金收益,由此在信贷市场上,贷款银行对关系型融资产生了制度供给。当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两股力量达到均衡时,关系型融资便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制度形式)而存在于信贷市场之中。
三、关系型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主体中的可嵌入性
关系型融资的原理说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如果嵌入一种稳定稳健的关系型互动,便能消解融资主体间的紧张关系,减少乃至解除双方之间的借贷和惜贷的矛盾。这种可嵌入性即关系型融资可实践性,我们可以从信任强度、信息对称和资本治理三个角度来分析。
1.关系型融资对信任关系的增强和交易成本的节约。关系型融资存在的前提是银行与企业保持长期的互动和交易。这也就暗含着,关系性融资本质上就是银行与企业重复博弈的过程。维持着这种互动关系的主要纽带是信誉和信用,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在中小企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而信息规范化程度较低的状态下,引入关系型借贷制度。将使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双方都可以降低交易费用。银行通过参与企业的专有信息分享,给予中小企业长期资金借贷的允诺。双方建立和保持长期的信任关系。使银行节约了谈判费用,和信息成本,避免银行因走马灯似的不断更换谈判对手而不断增加的交易成本。而中小企业则因为银行的资金的长期保证。而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减少了机会成本,可以集中力量发展业务。国外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银企这种长期合作关系和信任的强化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减少贷款的担保和抵押品要求(Berger and Udell,1995)。
2.关系型融资对融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解码。现实生活并不像新古典理论所言——信息是完全对称的。而在实际交易过程中。信息通常是不对称的。并且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在保持距离型融资制度下,对风险性高的企业,银行为了弥补风险损失。会向贷款企业要求更高的利息作为风险报酬或者更高的融资条件。这必然激增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对信息透明度不高的企业而言。还会产生信贷配给。融资可得性下降。信息不对称是妨碍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融资关系的主要矛盾。在银行的贷款决策中,对客户的信息掌握程度,信息获取的交易成本和客户信息质量的评估是银行决定是否借贷或者贷款数量与期 限的主要参考依据。
当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成本降低,尽管因执行成本等因素而造成总成本的上升,但是信贷供给量呈现上升趋势。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而言,中小企业信息的非匀质性特征。企业财务信息混乱难以作为贷款的有效依据,信息壁垒严重,导致银行在贷款决策时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获取信息的交易成本极高。贷款风险具有高度不可控性。因而信贷供给量缺乏。而关系型融资关系的确立使得银行接近企业的发展的决策,分享企业内部被数码化的信息以及不可数码化信息,而银行的决策层越接近企业和企业主,接近企业的决策层,决策是耗费的信息成本就越下移。这些企业内部专有信息的掌握极大消减了银行贷款决策的信息成本,促进银行与中小企业找到适合双方发展的最优决策点。
3.关系型融资能促进中小企业结构治理和降低企业财务危机。中小企业遭遇商业银行拒贷除了信息不对称和企业规模实力因素之外,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差。企业的发展受企业主个人意志所左右等企业结构性治理问题亦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在企业与银行建立关系型借贷基础上,银行通过委派代理或者参与企业的董事会等手段,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报告与财务管理制度,协助企业做好资本管理,并帮助企业进行财务预警,化解财务危机。青木认为“关系型融资的一个好处是企业的财务问题能够在早期被发掘和解决,避免了成本高昂的破产程序。”同时。敦促中小企业在组织结构、企业决策和市场战略上进行规范化运作。减少企业管理的人为性影响,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通过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防范企业财务危机,也确保了银行贷款的回收。和稳定的租金的获取。
四、主体间关系型融资的嵌入机制
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双方特别是银行如果能够接纳关系型融资理念,这无疑将打破当前银行尤其是大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主体间合作的坚冰。然而,关系型融资光依靠理念不可能促成双方的合作,只有围绕这一理念创新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的机制,建构关系型融资机制才能促进信贷双方的关系型融资健康、有序、低风险运行。我们认为可以从组织保障、信息沟通、关系型资金信贷和银行对企业的相机“干预治理”等几个方面建立关系机制:
1.关系融资的组织保障。就组织保障而言,关系型信贷体制设计的初衷意在拉近贷款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信任距离,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风险和成本。面向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建设,贷款机构内部需要配有对应的职能单元,市场中也需要建立或完善匹配的中介机构。
2.建立关系融资的担保机制。在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的初期,由于双方缺了解与合作的基础,中小企业治理结构虚弱,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双方关系型互动的建立,需要一个中间平台或中介机制。根据我国民间存在的传统信用文化和民间担保长期存在传统,我们认为,在银行与企业关系型融资建立前期,可以依托当地民间资本建立更多的民营担保公司,利用它们对当地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给有发展前景又急需短期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挺供各种融资担保,同时,应建立再担保公司以分担风险。再担保公司的组建形式。应以民间投资为主体,并以各地各类担保机构和战略投资者等为主要股东。通过担保公司与银行的之间的协议与合作关系,迅速建立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的平台。当然。如果银行也可以通过政府担保等其他担保形式来协助解决关系型融资的“关系”可靠性问题。
3.信息沟通机制。就信息沟通机制而言。在关系型贷款体制下,在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的原则下,银行与授信企业建立专有信息的沟通机制:(1)双方建立信息互动的管道和知识交流平台,企业将自身经营管理的财务信息、客户信息、市场开拓、管理决策的重大事项信息主动与银行沟通。银行也通过自身的融资网络,为企业提供产业信息、市场信息,担当授信企业与其他客户的合作媒介;(2)银行坚守企业专有信息的保密承诺,而企业信守专有信息的真实性与排他性承诺;(3)银行授权专员或者相关的职能机构通过与企业沟通获得不可数码化的意会性信息;(4)建立关系型融资客户的信息等级和信用等级评估系统,按年度对关系企业的信息规范化和信用能力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对中小企业信贷激励的主要依据。
4.建设关系性信贷机制。关系型信贷体制与传统的保持距离型信贷体制在信贷资金运作机制上明显不同的,关系型融资中,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是一种稳定、长期、灵活和保障性机制。在融资主体确立关系型融资关系基础上。应当考虑如下机制或措施的建立:(1)银行向企业提供长期的长效的资金支持:(2)关系型借贷中。银行执行较低利率和利率浮动的贷款,以避免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3)关系银行通过聘请专业的会计师、律师、专家,或者委托上述事务机构,考核企业各项成本费用。定期考核和监督现金流量、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负债等资本流动状况,做好信贷资金在中小企业使用的关键环节的信贷管理;(4)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数量、融资类型、还款期限、利率变动、还款数额等方面执行更加灵活、宽松的策略,根据银行与中小企业对专有信息变动掌握,灵活变更;(5)在企业遭遇生存危机时。关系银行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共同努力。提供应急信贷的支持,保障企业渡过难关,脱离企业危机,而非如传统做法宣布企业破产。强迫企业重组;(6)信贷退出机制。关系银行在中小企业有经营风险或财务危机时也应当时情况建立一套退出的程序。
5.建立银行对企业的相机“干预治理”机制。关系型融资关系的特点在于投资者多为控制取向型投资,即借款者对企业实施控制的偏好。商业银行通过参与企业的重大事务,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向,获得企业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内部信息,来确保贷款的投资效应。Hart(1995)将投资者通过干预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来监控企业,从而影响和改变企业治理结构的现象称为“干预性治理”。就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言,关系型融资与保持距离型融资相比,前者对企业的控制权是在企业经营决策的日常活动中进行导向型控制;而后者则是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濒临破产倒闭时才以债权人身份介入,对企业进行破产和重组。银行对企业的干预性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入企业董事会,参与企业在财务、发展战略、人事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密切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充任企业财务顾问。关系型投资不是向企业一次性提供项目发展所需的全部资金,而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财务状况,实施分步融资模式。
五、中小企业在关系型互动中的自我管理
尽管我们提供了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主要主体之间的关系型互动框架,但要保持这一互动框架的健康运行,除了贯彻互动的机制和制度安排外,我们认为。中小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与管理能力的提升仍然是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创业成长资金缺口的关键。提高中小企业在关系型互动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入经理人治理团队,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淡化家族色彩。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使产权更加明晰。提高公司的科学化管理能力,有利于公司保持稳定健康成长的态势。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成长的健康型是企业保持与银行融资互动关系的基础。
2.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在银行或相关的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建立科学财务管理制度。使公司的资本运作更加有序、有效。
3.主动与银行接触,提供相关信息,按期归还贷款,并通过银行获得资本市场与银行其他客户的可公开的信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双方关系互动的水平,提升信用等级:另一方面能够借助银行的帮助提高公司的决策水平。
总之,关系型融资的形成是银行和企业长期承诺互动的结果,当然,银企关系的整合。一方面需要银企双方观念、意识的转变,确定中小企业和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银行利润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的推动,消除制约银企关系发展的障碍,积极推动主办银行制度、改善支付体系,提高中小企业在支付体系中的效率。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