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犯错,其实就是一种错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ku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假期跟朋友聚会,尽管几个人境遇不同,却都有相同的焦虑感,其中有两个人已经陷入选择题里有一年之久,却迟迟没法解脱。
  朋友A喜欢上了公司的女同事,经过接触觉得三观一致,性格可人,有多少次话在嘴边想要约她吃饭,就有多少次被自己的纠结击溃。明明两个人都单身,完全能主动追求,但是朋友A左一个顾虑右一个顾虑,在我们眼里,他大可不必,归根结底就一个原因——怂。
  另一个朋友B家境殷实,工作稳定,但她自己想要创业,反复考虑了一年,还是迟迟没做决定。其实她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赚不到钱可以回去工作,存款也够她支持几年,她说纠结是因为选择恐惧症,但选择恐惧症只是表象,她的问题跟第一个朋友没什么区别,都是因为怂。
  谁都不想当个怂人,也不喜欢听到这样的评价,但其实大多数人都很怂,内心被焦虑和恐惧折磨了千百回,却还是默默忍受,就是不选择不行动,这不是怂又是什么?

02


  只不过有时候,这种怂会被习惯性粉饰成另外的“症状”,比如纠结,比如慎重,比如焦虑,比如拖延。有人在做演讲之前会紧张到失眠;有人想换工作却连简历都没投递过;有人好不容易拿到自己想做的项目,却迟迟不肯开始。
  他们在失眠焦虑纠结拖延的时刻,内心都有同一个声音:“如果我做错了,失败了,那可怎么办?”
  怂的本质正是很多人焦虑纠结的根源——他们太害怕出错,害怕失败,甚至严重到阻碍了自己的选择和行动。
  朋友A不是没有那么喜欢那个女同事,他只是害怕追求不成;朋友B也的确有开店的梦想,但是更担心梦想破灭。
  跟失败相比,他们宁愿是那个“因为暂时没有行动所以没成功”的人,也不想被直接打上失败的烙印,他们对犯错和失败,高度敏感。
  噢,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他们是所谓的完美主义者。问起为何迟迟不能决定不能行动,他们总是说自己要抽丝剥茧地分析所有,要经过漫长的权衡才能做出选择,但实际这只是他们延缓失败发生的一种权宜之计。
  他们以为只要做出完美的选择就不会失败,不失败,那就是幸福的人生。
  但真相并不如此,往往是那些做了所谓完美选择,尽量规避了所有失败可能的人,他们最不幸福。
  社会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研究,那些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尽其所能做出自以为最佳选择的人,他们的确是在客观上选了最好的,但主观上他们却仍然对这个选择满意度很低,甚至会有懊悔和抑郁的情绪。
  相反,那些只选了差不多的选项的人,尽管没有选到最好的,但他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却更高。
  在追求那个完美不会出错的选项的过程中,你投入过度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都会成为你做选择的认知负担,这是最大的损耗。所以即便你选择了一个看似最好的出路,但实际上你的认知负担已经让这个选择过程变得非常不愉悅,又有多少幸福可言?
  简单地说,当你在考虑要不要追求一个姑娘的时候,花费了一年的时间纠结,体会到了大量的焦虑,哪怕你终于迈出了那一步并且成功,但前期所有的焦虑和你付出的认知成本都不会消失。
  它们会叠加在恋爱的过程中,一开始就会让你感到这段恋爱好累,负面情绪太多,最后这段恋爱可能真的变成了失败的体验。
  反倒是那些能快速决定,勇往直前的人,才能把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选择和行动中,他们会觉得这段关系的愉悦度更高,幸福感也更高。

03


  冲动是魔鬼,但过度的害怕出错和失败比魔鬼还可怕,它消磨你的心智,让你无论怎么选都像是在远离幸福。
  并且,失败真的那么可怕吗?害怕出错的“怂人”其实高估了失败的严重性,失败其实会让你更讨人喜欢。
  那些在社交中获得高评价的人,往往都曾是“失败者”。
  有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参加实验的人分成两组,每一组成员都会拿到一组照片,每一张照片下都有对这个人物的介绍,其实两组成员拿到的照片都一样,但人物介绍却不同。
  第一组的人拿到的介绍都是很成功的人,他们要么做了很成功的企业,要么有很厉害的艺术天分,家庭幸福,子女健康成长,可以说几乎是完美的代表;
  第二组人拿到的介绍却更很普通,他们中有单身妈妈,有创业屡次失败的中年男人,有的人第五次在申请研究生,总之所有人的经历中都有挫折和失误。
  最终让小组成员为这些人物打分,那组完美的人物平均得分却低于普通人物,小组成员普遍对那些有过失败经历、不够完美的人评价更高。
  “单身妈妈很不容易,很厉害,尽管婚姻不完整,但是还在努力生活。”
  “失败了四次还在申请读书,能坚持自我是很可贵的。”
  比起那些闪闪发光的完美人物,反倒是普通人经历过的失败和挫折让他们显得更为真实和生动,也是那些失败让他们更富有魅力,更打动人心。
  虽然实验里没有下结论,但我想还有一种可能,第一组的完美代表其实并不存在,没有谁的人生总是一帆风顺,充满了鲜花和成功。
  我们更喜欢那些有血有肉的真实,失败本就是平常无奇的存在,它是生活的色彩,也是写进你人生中的难得的经历,谁说它不会成为一种收获呢?

04


  对失败如此敏感和恐惧,其实不是你一个人的错,是因为社会环境都在推崇精确和完美。
  还记得你小时候考试拿了99分,老师和家长却总是不满意吗?他们总是会问你,那1分是怎么丢的?
  工作后每次会议总结,哪怕你取得了比之前更好的业绩,老板还是会问你为什么没能做得更好?
  包括恋爱也是如此,你做了九十九次完美男友,但因为一次没能及时回复消息,对方也会追问个不休,为什么?
  这些问题并非真的要一个答案,它们是一种责备,责备你没有拿满分,怨恨你没有更完美,正是这些过于严苛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期望,让一个个“怂人”反而不敢去行动进取,渐渐把失败当做洪水猛兽,把苛责当成了合理的标准。
  别人的为什么虽然指向你,看上去是要你变得更好更成功更完美,是为了你好,但本质上却是要通过你变得更好更成功更完美来让“别人”满意。你的福祉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的选择和行动,也要有自己的标准,没有什么比你自己的幸福体验更重要。
  我曾经也是个害怕失败的怂人,当然错误也没少犯,失败也经常有,当我重新去定义选择和行动的标准后,我反而获得了轻松。
  分享一下我的经验:给自己定下一个新的目标,这一年要犯错五次或者失败五次,做选择的时候能更快下决心了,也更容易获得满足了。当错误是目标的一部分,没有那么多自责和愧疚,更能让我去冷静思考犯错的原因。
  结果是没那么容易犯错了,而收获的一切更像是意外的惊喜,很有成就感。
  我觉得每个人都像一只容器,当你能容纳更多,就意味着你能拥有更多;当你去试着接纳错误和失败,也就意味着为成功和幸福创造了更多的容量。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为自己扩容,每个人都想争取最好的选择和最大的成功,但更可贵的却是有敢于犯错和失败的勇气。
其他文献
在学生时代,我觉得死是一件特别恐怖的事。  初中的时候,棒球队里有名队友被一辆土方车轧死了。那是我第一次在现实中接触到死亡。  读大学的时候,京浜东北线发生了一场事故,伤亡人数接近一百五十人。在死亡的乘客中,有我认识的人。  不管谁死了,这个世界都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今天和昨天没多大区别。棒球队的那名队友也好,我认识的那名乘客也好,昨天分明还是生龙活虎的两个人,可今天就像粉笔字被黑板擦擦掉了。仅此而
期刊
你骄傲的样子让人讨厌  我是高二文理分科之后认识的文瑞姑娘。新班级第一次亮相,其他人的个人介绍都是拘拘谨谨,可文瑞姑娘走上讲台是满脸的高傲。她看着台下说:“大家都认识我吧?我就不用再介绍自己了吧!”台下几个同学起哄说:“不认识!”接着文瑞姑娘淡淡地说:“我叫文瑞,各大活动的主持人就是我。”  从那之后,我开始关注文瑞。倒也不是我多么刻意去关注她,只是她走在人群中,那种亮眼夺目,让你根本无法不去关注
期刊
每个女孩,都在懵懂的岁月里,渴望成为玛丽苏一样的存在,不管她是否承认。  校花梦是公主梦在现实中的延续,可是校花是怎么被选出来的,被谁选出来的,在哪所教室或礼堂里唱的票,又何时生效何时失效,都难以搞清楚答案。印象里是那种热风滞重的夏日午后,天空是鸢尾花的紫蓝。我们一群女生吃完饭,坐在水泥看台的阴凉里,四处观望的眼神梦幻而呆滞。  然后一个女孩终于沉不住气,尖声尖气地指着远处一个背影,说出那句大家都
期刊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是指少年读书就像在缝隙里看月亮,可以看見的只是月亮在天空中的一小部分,或者解释为只可以看见月亮在一小块天空中的样子。  少年的人读书,多是只学习到知识的一小部分,没有经历人生,所以不够全面。早年的阅读不仅是学养的积淀,同时还为人生确定了方向。我们现在的所用,往往是十几年前学习的积累!  中年人读书,如庭中望月,是指中年人的阅历有了增加,虽然视野比起少年广阔了,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局
期刊
A  刚考上二中高中部时,我郁闷死了。  中考发挥不佳,我以1分之差没考上一中,最后不得不选择城郊边上的二中。二中和一中比,有着质的区别,这里的学生都是一中挑剩的。  心里憋闷,从第一天的军训起,我就萎靡不振。军训无聊,特别是原地定型时,一站就是半小时。只是在这漫长的半小时里,身体不动,眼睛却是互相打量。教官挺逗,有一次他居然命令男女生近距离面对面定型。  站在我面前的是陆浩宇,他的脸就在我眼前3
期刊
二十八岁生日那天,我得知自己是一个机器人。事情不是别人告诉我的,也不是我自己想明白的,而是自动出现在我意识中的,就像一条定时推送的系统通知。我没有费太大力气就接受了这件事,期间可能宕机两三分钟,不会更久,因为回过神来的时候,锅里的土豆还没有煳。  回头想想,我的机器人身份其实很久以前就露出了苗头,可能很多人已经看出來了,只有我自己因为不具备人类的哲学思考能力,不会考虑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之类
期刊
刚刚过去的那个春节,你在哪里过的?是远赴他乡,还是独居异乡,还是兴高采烈地回到了故乡?  你回家了吗?你还惦记着故乡的年味吗?  人嘛,终究是越走越远,正因为越走越远,才需要一个机会,回到原点。  从什么时候开始,回不回家过年成了热门话题?  春节前总是屡屡被问及:过年回家如何与亲戚相处才不尴尬?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大概亲戚关系和亲子关系一样吧,每个都不同。  我和他们相处,不怎么尴尬。他们看着
期刊
有时候出去旅行,一两个月的时间没有看电视,没有听广播,也没有读报纸,几乎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只是心境纯明地过单纯的生活。很奇怪的是,这样的生活我不但不觉得有所欠缺,反而觉得像洗过—个干净的澡,观照到自我心灵的丰富。  住在乡间的时候也是如此,除了随身带的几本书,与一般俗世的资讯都切断了线,每天只是吃饭、睡觉、散步、沉思,也不覺得有所缺乏。偶尔到台北一趟,听到朋友说起尘寰近事,总是听得目瞪口呆,简直
期刊
在冰川时期,许多动物都被冻死了。箭猪见此情景,决定挤在一起,相互取暖,可是他们身上的刺却刺伤了对方,于是他们只好分开。  许多箭猪冻死了。  摆在箭猪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要么种群从这个星球上永远消失,要么接受身边其他箭猪身上尖利的刺带来的伤痛。  它们聪明地决定挤在一起。它们学会了带着一些小伤活下去,这些小伤是因为关系太密切而引起的,而最重要的是彼此的溫暖。  箭猪度过了冰川时期。  人,其实应该比
期刊
我上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最终以470分左右的总分进入上海市松江二中。  当年青春文学开始流行,我一心想要和那些少年作家一决高下,几乎整整一个学期都在写《三重门》,荒废了听课。学期末我自以为天资聪颖,临时抱佛脚也没问题,不想高中的佛脚比较大,抱不动,很多学科没有及格,不幸留级。  第二年,我觉得学校的教育不是很适合我,希望在家自学外加海阔天空闯荡一番,松江二中宽厚包容,给我办了一年的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