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农村经济多元化正成为远郊农村发展的趋势。变化的动因,既有来自农村内部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社会进步的推动,也有来自农村外部城区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不断向周围农村扩展。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的加速,交通便利的远郊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及金融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远郊地区是指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区,或着是由城区向周边乡村过渡的地带。远郊地区是城市在其近域推进和近域扩散过程中,城乡经济、文化过渡、彼此渗透、功能互补而形成的过度地域,具有明显的城乡经济混合增长特征。交通便利型远郊新农村就是地处城市远郊地区,但与其依托的城区有着便利的交通联系,从而具有潜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掘潜力的地区。这些地区比众多的广大农村地区有着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以及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优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落实“三农”政策,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远郊村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在该背景条件下,立足于河口镇的现有经济、社会基础条件,研究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开发当地经济发展潜力,为实现远郊村镇的经济效益的提高,特别是为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远郊农村的主要发展模式
交通便利型远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各种途径探索出适合他们自己发展的远郊农村发展模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有许多地方特色鲜明的远郊农村发展模式,为远郊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在生产实践中,我们的对策应该具有科学合理性,更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创造、选择和总结远。
1、远郊农村服务型
以发展面向为其依托城区服务的服务业、商品流通业和菜篮子工程为重点, 实现远郊相对地缘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城市远郊村要发挥靠近城镇或交通便利的优势,拓宽服务领域,强力推进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持续合理健康发展;发展物流运输业、商品流通业,成为城乡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远郊地区,围绕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发展高附加值的远郊服务型农业,通过物流配送、订单供应等方式,为城区提供优质绿色的加工农产品。
2、工业推动型
根据远郊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承接所依托城市产业扩散为机遇,发展城镇工业企业,着眼社会、生态、经济的综合效益。增加对地区主导产业的扶持和推动力度,依靠规模企业,酝酿优势产业,做大企业工业规模,延长企业生产链条,加快发展科研型、环保型企业的发展进程。实施项目带动、产业组装战略, 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效益高、能充分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项目落户。
3、生态旅游观光型
以农业生产活动和村庄为附着体,大力对远郊农业结构的调整,鼓励农民发展以特色种植、养殖为主的高效农业和现代生态农业,利用地方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吸引周边城镇游客,不但体现出农业产业创收效益,而且还具备汇观赏和娱乐一体的新型休闲生态农业。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等方式把乡村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4、文化旅游型
以农村旅游资源为支撑,从远郊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信息出发, 培育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指导农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坚持农民就业离土不离乡,经济发展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不脱离发展阶段。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对生态环境、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的科学保护的新途径。
5、特色资源型
以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在矿产资源、水力、电力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农村,加强对消费能源资源的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发展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坚持能源带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集约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发展环境友好型农村经济。
研究区概况
河口镇位于湘潭县西大门,与湘潭市市区和湘潭县县城易俗河镇仅隔着涟水河,县道潭花公路和320国道贯穿全镇。即将开通的潭衡西线高速路公路一出口也在该镇双板桥;涓水、涟水环绕镇域,是一个水路交通便利、远郊优势明显的窗口镇。河口镇镇域面积9378公顷,辖河口、月形、齐力、先进、枫树冲、双板桥、白米、中湾、太和、三联、等35个村,1个居委会,434个村民小组,11659户,人口4.5万人,农业人口4.3万人,实有耕地面积3037.83公顷,其中水田2945.37公顷。在各层政府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近几年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为主的现代工业和以观光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态势。
合口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500毫米左右。
研究区现状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远郊农村因自身的区位优势, 在新农村规划中, 一般都定位于服务城市。服务城市使远郊农村快速城镇化, 使远郊农民更快地享受城市化带来的便利。
(1)有利条件
第一,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河口镇距离株洲20公里,距离省会长沙天心区仅42.6公里,涓水、涟水两河流将河口镇与湘潭市区、湘潭县城易俗河镇划分开来。县道潭花公路和320国道穿越全镇,通车在即的潭衡西线高速路公路一出口在该镇双板桥,地理交通位置十分优越。第二,产业优势明显。河口镇利用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基地——河口现代农业示范园地跨三联、太和两村,占地533.3公顷,已初具规模。湘莲种植技艺精湛,大棚蔬菜在该村已试点,临近国道和县道的区位优势,为西瓜种植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经济效率高。其次,依托其便利的交通,在镇域内发展第二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益。第三,道路、路灯、垃圾池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河口镇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第四政府扶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河口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之一, 各级政府对其高度关注,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 (2)不利条件
首先, 河口镇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 但产业结构发展畸形、不合理现象普遍; 农业以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甚至没有,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地方分布的工业企业不具备规模经济效应,工业的协作能力较差,信息、技术交流甚少;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升级任务迫在眉睫。其次, 河口镇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河口镇在承接沙子岭的饲料、南杂的批发市场潜力亟待提高。第三, 城市文化的渗透遭到当地居民故步自封的旧俗围堵,受到很多当地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挑战、安于现状的思想束缚,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进而阻碍了乡村型居住形态向城市型居住形态的过渡, 延缓了河口镇的城镇化进程。第四, 资金是制约河口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农业产业机构的调整因为经济的问题步履维艰。
发展模式选择工农型新农村
以远郊农村改造为出发点, 积极稳健推进远郊农村建设, 符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城市改造城郊村的成功的典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远郊农村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富民强市为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城镇化路径, 积极稳步地推进城郊村改造。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曾提出增长极理论,作为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区域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到。从而,确定远郊农村——河口镇发展模式为: 工农服务型农村, 即选择工业引导型与生态观光型相结合并充分发挥物流集散地的点轴式新农村发展模式。
1、产业布局
以镇区集市为极核,交通干线为主轴布局乡镇工业区,生态观光园、商品集散地,并辐射带动周边村域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及经济的发展。镇域内丘陵地区以发展水土保持林的生态林、经济林建设基地。并充分挖掘坑塘、水库的发展潜力,在保护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养殖和休闲钓鱼场所。
2、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通过宣传、教育和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方式来改变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强调勤奋、合作、自力更生的意识。主要形式有修建和扩建农村公路、奠定农业机械化基础、开展农水产品流通工程、种植高产优质蔬菜、促进畜牧业发展、开展家庭副业生产等,为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发挥了巨大作用。河口镇三联村的景绣野菜农庄、三联预制场、永红塑料厂、三联村金山角茶酒楼、014县道附近三旺农家乐休闲服务部、河口镇湘翠食品厂、古塘桥米厂、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初具规模,并做好准备承接沙子岭的饲料、南杂的批发市场。湘潭县河口镇并继续改善农村、乡镇的居住环境,促进住宅改良工作,将大批危旧房改造为干净、安全的新型住宅,并兑现家家联网络,户户接有线,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
3、河口镇展望
河口镇今后的工作重点确定为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业。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向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
河口镇计划到2015年全镇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超过6840万元,主要领域在农产品加工和制造业领域;新增加工业投入4170万元,规模工业企业达15家,较2010年新增8家;招商引资引进项目13个,引进资金7270万元;预计全镇到2015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0169万元,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5000公顷,其中优质稻3060公顷。新建特色农产品基地5个,其中湘莲基地100公顷,西瓜基地20公顷,引进农业龙头企业3家,总产值逾1200万元。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方向,
在科学理论和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河口镇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湘潭市区为依托,合理规划河口镇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农业基础,农副产品集散为纽带,农产品加工业为推动力,提升现有服务业的水平,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国策,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地域性差异大, 因此,要求我们在解决交通便利的远郊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时,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坚持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农村地区存在的实际问题, 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合理发展。虽然远郊农村地区有其特殊性,但其发展应在城市统一规划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远郊农村出现的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从而达到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地区合理城市化的目的。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农村经济多元化正成为远郊农村发展的趋势。变化的动因,既有来自农村内部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社会进步的推动,也有来自农村外部城区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而不断向周围农村扩展。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的加速,交通便利的远郊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及金融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远郊地区是指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区,或着是由城区向周边乡村过渡的地带。远郊地区是城市在其近域推进和近域扩散过程中,城乡经济、文化过渡、彼此渗透、功能互补而形成的过度地域,具有明显的城乡经济混合增长特征。交通便利型远郊新农村就是地处城市远郊地区,但与其依托的城区有着便利的交通联系,从而具有潜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掘潜力的地区。这些地区比众多的广大农村地区有着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以及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优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落实“三农”政策,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远郊村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在该背景条件下,立足于河口镇的现有经济、社会基础条件,研究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开发当地经济发展潜力,为实现远郊村镇的经济效益的提高,特别是为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远郊农村的主要发展模式
交通便利型远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各种途径探索出适合他们自己发展的远郊农村发展模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有许多地方特色鲜明的远郊农村发展模式,为远郊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在生产实践中,我们的对策应该具有科学合理性,更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创造、选择和总结远。
1、远郊农村服务型
以发展面向为其依托城区服务的服务业、商品流通业和菜篮子工程为重点, 实现远郊相对地缘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城市远郊村要发挥靠近城镇或交通便利的优势,拓宽服务领域,强力推进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持续合理健康发展;发展物流运输业、商品流通业,成为城乡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远郊地区,围绕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发展高附加值的远郊服务型农业,通过物流配送、订单供应等方式,为城区提供优质绿色的加工农产品。
2、工业推动型
根据远郊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承接所依托城市产业扩散为机遇,发展城镇工业企业,着眼社会、生态、经济的综合效益。增加对地区主导产业的扶持和推动力度,依靠规模企业,酝酿优势产业,做大企业工业规模,延长企业生产链条,加快发展科研型、环保型企业的发展进程。实施项目带动、产业组装战略, 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效益高、能充分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项目落户。
3、生态旅游观光型
以农业生产活动和村庄为附着体,大力对远郊农业结构的调整,鼓励农民发展以特色种植、养殖为主的高效农业和现代生态农业,利用地方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吸引周边城镇游客,不但体现出农业产业创收效益,而且还具备汇观赏和娱乐一体的新型休闲生态农业。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等方式把乡村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4、文化旅游型
以农村旅游资源为支撑,从远郊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信息出发, 培育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指导农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坚持农民就业离土不离乡,经济发展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不脱离发展阶段。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对生态环境、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的科学保护的新途径。
5、特色资源型
以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在矿产资源、水力、电力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农村,加强对消费能源资源的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发展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坚持能源带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集约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发展环境友好型农村经济。
研究区概况
河口镇位于湘潭县西大门,与湘潭市市区和湘潭县县城易俗河镇仅隔着涟水河,县道潭花公路和320国道贯穿全镇。即将开通的潭衡西线高速路公路一出口也在该镇双板桥;涓水、涟水环绕镇域,是一个水路交通便利、远郊优势明显的窗口镇。河口镇镇域面积9378公顷,辖河口、月形、齐力、先进、枫树冲、双板桥、白米、中湾、太和、三联、等35个村,1个居委会,434个村民小组,11659户,人口4.5万人,农业人口4.3万人,实有耕地面积3037.83公顷,其中水田2945.37公顷。在各层政府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近几年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为主的现代工业和以观光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态势。
合口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500毫米左右。
研究区现状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远郊农村因自身的区位优势, 在新农村规划中, 一般都定位于服务城市。服务城市使远郊农村快速城镇化, 使远郊农民更快地享受城市化带来的便利。
(1)有利条件
第一,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河口镇距离株洲20公里,距离省会长沙天心区仅42.6公里,涓水、涟水两河流将河口镇与湘潭市区、湘潭县城易俗河镇划分开来。县道潭花公路和320国道穿越全镇,通车在即的潭衡西线高速路公路一出口在该镇双板桥,地理交通位置十分优越。第二,产业优势明显。河口镇利用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基地——河口现代农业示范园地跨三联、太和两村,占地533.3公顷,已初具规模。湘莲种植技艺精湛,大棚蔬菜在该村已试点,临近国道和县道的区位优势,为西瓜种植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经济效率高。其次,依托其便利的交通,在镇域内发展第二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益。第三,道路、路灯、垃圾池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河口镇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第四政府扶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河口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之一, 各级政府对其高度关注,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 (2)不利条件
首先, 河口镇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 但产业结构发展畸形、不合理现象普遍; 农业以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甚至没有,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地方分布的工业企业不具备规模经济效应,工业的协作能力较差,信息、技术交流甚少;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升级任务迫在眉睫。其次, 河口镇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河口镇在承接沙子岭的饲料、南杂的批发市场潜力亟待提高。第三, 城市文化的渗透遭到当地居民故步自封的旧俗围堵,受到很多当地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挑战、安于现状的思想束缚,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进而阻碍了乡村型居住形态向城市型居住形态的过渡, 延缓了河口镇的城镇化进程。第四, 资金是制约河口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农业产业机构的调整因为经济的问题步履维艰。
发展模式选择工农型新农村
以远郊农村改造为出发点, 积极稳健推进远郊农村建设, 符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城市改造城郊村的成功的典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远郊农村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富民强市为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城镇化路径, 积极稳步地推进城郊村改造。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曾提出增长极理论,作为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区域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到。从而,确定远郊农村——河口镇发展模式为: 工农服务型农村, 即选择工业引导型与生态观光型相结合并充分发挥物流集散地的点轴式新农村发展模式。
1、产业布局
以镇区集市为极核,交通干线为主轴布局乡镇工业区,生态观光园、商品集散地,并辐射带动周边村域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及经济的发展。镇域内丘陵地区以发展水土保持林的生态林、经济林建设基地。并充分挖掘坑塘、水库的发展潜力,在保护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养殖和休闲钓鱼场所。
2、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通过宣传、教育和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方式来改变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强调勤奋、合作、自力更生的意识。主要形式有修建和扩建农村公路、奠定农业机械化基础、开展农水产品流通工程、种植高产优质蔬菜、促进畜牧业发展、开展家庭副业生产等,为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发挥了巨大作用。河口镇三联村的景绣野菜农庄、三联预制场、永红塑料厂、三联村金山角茶酒楼、014县道附近三旺农家乐休闲服务部、河口镇湘翠食品厂、古塘桥米厂、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初具规模,并做好准备承接沙子岭的饲料、南杂的批发市场。湘潭县河口镇并继续改善农村、乡镇的居住环境,促进住宅改良工作,将大批危旧房改造为干净、安全的新型住宅,并兑现家家联网络,户户接有线,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
3、河口镇展望
河口镇今后的工作重点确定为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业。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向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
河口镇计划到2015年全镇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超过6840万元,主要领域在农产品加工和制造业领域;新增加工业投入4170万元,规模工业企业达15家,较2010年新增8家;招商引资引进项目13个,引进资金7270万元;预计全镇到2015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0169万元,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5000公顷,其中优质稻3060公顷。新建特色农产品基地5个,其中湘莲基地100公顷,西瓜基地20公顷,引进农业龙头企业3家,总产值逾1200万元。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方向,
在科学理论和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河口镇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湘潭市区为依托,合理规划河口镇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农业基础,农副产品集散为纽带,农产品加工业为推动力,提升现有服务业的水平,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国策,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地域性差异大, 因此,要求我们在解决交通便利的远郊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时,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坚持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农村地区存在的实际问题, 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合理发展。虽然远郊农村地区有其特殊性,但其发展应在城市统一规划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远郊农村出现的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从而达到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地区合理城市化的目的。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